<p class="ql-block">清乾隆,在山城略阳东,凤凰山脚下建成嘉陵书院,分为三院,大小书舍共二十余间。院落、主体建筑有东壁、西园,左右教学房舍、礼堂,东、北斋,寝宫,设计朴实。大门外过街向南。有影壁(俗名照壁)一座,三边用青砖,瓦瑞镶嵌,异角飞檐有五把鬃张口兽头,下置常青树木异草。过街正中有设计精良的木制排楼二座,东西矗立。梁架斗拱斜撑角柱承受,上书 “武兴古郡”、“东益州”、“古兴州”、“顺政名区”,左右下方有“人文荟萃”、“群贤毕至”等正楷字样,兰底白字,锋芒锐利,笔力劲遒。由此而上十五台阶,东西备置木栏,正中大门原书兰底白字“嘉陵书院”四字,字体严整。</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县城东凤凰山下的嘉陵书院,古老的建筑散发着岁月的韵味。照壁上的兽头栩栩如生,排楼的牌匾字迹苍劲。学生们沿着台阶而上,走进书院的大门。院内,东壁、西园宁静祥和,教学房舍中传出朗朗书声。画面色彩明亮,展现书院的庄严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嘉陵书院被金黄的树叶环绕。大门上的白底红字格外醒目,东西的木栏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东斋和北斋里,学子们或沉思或书写。书院的角落,桂花飘香。画面色彩温暖,突出书院的优美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中国县城东,凤凰山下,“嘉陵书院”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修葺、改建,院落、主体建筑有东壁、西园,左右教学房舍、礼堂,东、北斋(宿舍)寝宫,设计朴实大方。大门外过街向南,有照壁一座,三边青砖,瓦瑞镶嵌,异角飞檐有五把鬃张口兽头,下置四季常青树木异草笼罩其间。过街正中有设计精良木制工艺排楼二座,东西矗立。梁架结构多斗拱斜撑角柱承受,上书 “武兴古郡”、“东益州”、“古兴州”、“顺政名区”,左右下方有“人文荟萃”、“群贤毕至”等正楷字样,兰底白字,锋芒锐利,笔力劲遒。与正南影壁恰好巍三角顶立之势,雄伟壮观。由此而上十五台阶,东西备置木栏,正中大门原书兰底白字“嘉陵书院”四字,字体严整。公元1906年,改白底红字镌刻“略阳县高等学堂”,字体劲健而姿媚,为学校的兰色门额增添了风彩。要高空后面角度俯视全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细雨中的嘉陵书院,更显古朴典雅。雨水顺着飞檐滴落,打在四季常青的草木上。排楼的蓝底白字在雨中愈发清晰,影壁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礼堂内,先生正在授课,学生们专注聆听。画面色调清冷,营造出宁静的学习氛围2. 细雨中的嘉陵书院,更显古朴典雅。雨水顺着飞檐滴落,打在四季常青的草木上。排楼的蓝底白字在雨中愈发清晰,影壁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礼堂内,先生正在授课,学生们专注聆听。画面色调清冷,营造出宁静的学习氛围</p> <p class="ql-block">1. 嘉陵书院内,先生在讲台上激情讲学,学生们围坐四周,积极讨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映照出师生们专注的身影。书院门口,前来求学的人们排起长队,满怀期待。画面色彩明亮,展现书院的热闹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2. 夜晚的嘉陵书院,灯火通明。学生们在烛光下刻苦攻读,先生在一旁耐心指导。书院的藏书阁中,书籍琳琅满目。刘次枫在其中翻阅典籍,眼神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画面色调温暖,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p> <p class="ql-block">3. 嘉陵书院的毕业典礼上,学子们身着盛装,笑容满面。刘次枫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台下掌声雷动。书院的庭院中,鲜花盛开,彩旗飘扬。画面色彩鲜艳,突出喜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略阳嘉陵书院不仅是存在了一百余年的学堂,还是辛亥革命仁人志士推翻清朝略阳县政府、建立共和新政权、有着可歌可泣历史的地方。1912年2月15日,以刘筱枫、康炳熙、刘利川率西路民团1000多人从金家河进发县城,汇合县城代表张谔四路民团,驻扎南坝、横现河,在嘉陵书院成立指挥部,派代表直抵清政府县衙,武装要求归权民主政府。清知县桂超迫于压力,周旋议和,送钱宴请,假意答应,义军未识,事先退军,留代表驻嘉陵书院。2月25日早,义军代表康炳熙、刘筱枫、张俊彦、张谔到县衙理论。康炳熙被早有准备的衙役乱刀砍死,其余被捕获关押。随即桂超令100多人兵分三路,突然向嘉陵书院的义军发起进攻。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到下午即告失败,22名义军代表英勇牺牲,当晚,桂超用最残酷站笼刑具处死总代表张俊彦。这次事件义军共遇难24人。2月27日慑于勉宁川北同志军进逼威力,桂超投降交权,释放关押代表。3月11日,略阳民主县政府成立,拥立熊会昌为略阳县知事,从此略阳结束了残酷的清朝封建统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 嘉陵书院外,义军们手持武器,神情坚定,旗帜飘扬。书院内,指挥部里气氛紧张而严肃,地图和战略计划铺满桌面。县城街道上,清军的身影若隐若现。画面色彩凝重,凸显局势的紧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县衙大堂中,康炳熙等义军代表与知县桂超激烈辩论,双方剑拔弩张。嘉陵书院内,受伤的义军战士仍在坚守,眼中充满不屈。城墙上,清军的攻击不断,硝烟弥漫。画面色调灰暗,展现战斗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1. 县衙内,桂超满脸虚伪,与义军代表假意周旋。而嘉陵书院中,留下的义军代表们满怀期待,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清晨的阳光洒在县衙的大堂,康炳熙等人义正言辞地理论,却瞬间陷入危机。画面色彩阴沉,突出紧张气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 夜晚的县衙,阴森恐怖,张俊彦被关在站笼中,遭受着残酷的折磨。而嘉陵书院,一片死寂,月光下的残垣断壁见证着白天的悲壮。桂超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狞笑。画面色彩昏暗,烘托悲惨氛围</p> <p class="ql-block">2. 嘉陵书院外,清军兵分三路悄悄逼近,刀剑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书院内,义军们奋勇抵抗,喊杀声震天。康炳熙倒在血泊中,眼神充满不甘。被俘的义军代表们愤怒而不屈。画面色调血红,展现战斗的惨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 略阳街头,民众们为义军送行,眼神中充满期待和担忧。嘉陵书院的屋顶上,义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夜晚,熊熊火光映照出桂超狰狞的面孔和张俊彦英勇的身姿。画面色彩强烈,突出人物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冬,五山围抱,三水汇流,县城,东门楼外,八渡河对岸,三进院落古建筑嘉陵书院,县衙。衙役砍杀。百人进攻,民国新政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略阳嘉陵书院今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作者:刘建福</p><p class="ql-block"> 嘉陵书院,是清朝略阳的一座高等学府,存在于1783至1906年123年间。</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冬初,由知县高瑆用铜厂停办余款筹建,择县城东关凤凰山下古学宫旧址营造,落成于四十八年冬末。分为三院,大小书舍共20余间,命名“嘉陵书院”。</p><p class="ql-block"> 知县直接领导书院,设有教谕、训导、山长、学录各员。书院共有9名管理,山长(院长)1人,斋长2名,院书1名,院夫1名,膳夫2人,门斗2名。</p><p class="ql-block"> 书院以《诗经》、《书经》、《周易》、《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及《四书》为主要学科,生员以读经为主。每月初二、十六两次考试,由知县主考,山长批卷。</p><p class="ql-block"> 就学生员,道光期间岁科额数,会典取进附学生员8名,科试取进附学生员8名,廪生20名,增生20名,二年一贡。岁试取进武生8名,外拔府学1名。光绪期间,取进生8名,廪、增各20名。光绪十八年(1892),拔留坝厅廪、增各5名,县廪、增各15名,二年一贡。 </p><p class="ql-block"> 书院设置膏火(助学金),置买田地,为备常年膏火供应,经费来源主要有学田地租收入、斗租收入、盐称收入。</p><p class="ql-block"> 书院制度,道光十一年(1831)有规章五条,主要规定了人员膏火、奖偿、修金(月薪)、火食钱发放标准、告假、收支办法。规定山长、斋长、院书、院夫月薪160千文、1200文、800文、600文。</p><p class="ql-block"> “嘉陵书院”落成后迭遭水患,累经修葺。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道光七年 (1827)水毁,迁建新城文庙 (今老人委原粮食局地)。道光十二年(1832)徙迁东关,后又经知县谭瑀、周嘉会相继修茸,同治初遭兵燹,光绪元年(1875)再次修葺。二十四年(1898)又被水毁,再次修葺。</p><p class="ql-block">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嘉陵书院”改名为高等小学堂。</p><p class="ql-block"> “嘉陵书院”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修葺、改建,院落、主体建筑有东壁、西园,左右教学房舍、礼堂,东、北斋(宿舍)寝宫,设计朴实大方。大门外过街向南,有照壁一座,三边青砖,瓦瑞镶嵌,异角飞檐有五把鬃张口兽头,下置四季常青树木异草笼罩其间。过街正中有设计精良木制工艺排楼二座,东西矗立。梁架结构多斗拱斜撑角柱承受,上书 “武兴古郡”、“东益州”、“古兴州”、“顺政名区”,左右下方有“人文荟萃”、“群贤毕至”等正楷字样,兰底白字,锋芒锐利,笔力劲遒。与正南影壁恰好巍三角顶立之势,雄伟壮观。由此而上十五台阶,东西备置木栏,正中大门原书兰底白字“嘉陵书院”四字,字体严整。公元1906年,改白底红字镌刻“略阳县高等学堂”,字体劲健而姿媚,为学校的兰色门额增添了风彩。 </p><p class="ql-block"> “嘉陵书院”历经123年,师生沥尽心血,济济一堂,曾有不少文人志士先后讲学,学习活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前来就学者络绎不绝,成为久负盛名的略阳最高学府、文化教育中心。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在继承和发扬文化教育事业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略阳籍著名人物、曾任民国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审计部专员、省议会副议长、省立五中校长、汉中中学校长、汉中图书馆馆长、略阳中学第一任校长、汉中市政协两届常委、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多项职务的刘次枫(原名刘宗向),就是略阳嘉陵书院的高才学子,为略阳、汉中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略阳嘉陵书院不仅是存在了一百余年的学堂,还是辛亥革命仁人志士推翻清朝略阳县政府、建立共和新政权、有着可歌可泣历史的地方。1912年2月15日,以刘筱枫、康炳熙、刘利川率西路民团1000多人从金家河进发县城,汇合县城代表张谔四路民团,驻扎南坝、横现河,在嘉陵书院成立指挥部,派代表直抵清政府县衙,武装要求归权民主政府。清知县桂超迫于压力,周旋议和,送钱宴请,假意答应,义军未识,事先退军,留代表驻嘉陵书院。2月25日早,义军代表康炳熙、刘筱枫、张俊彦、张谔到县衙理论。康炳熙被早有准备的衙役乱刀砍死,其余被捕获关押。随即桂超令100多人兵分三路,突然向嘉陵书院的义军发起进攻。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到下午即告失败,22名义军代表英勇牺牲,当晚,桂超用最残酷站笼刑具处死总代表张俊彦。这次事件义军共遇难24人。2月27日慑于勉宁川北同志军进逼威力,桂超投降交权,释放关押代表。3月11日,略阳民主县政府成立,拥立熊会昌为略阳县知事,从此略阳结束了残酷的清朝封建统治。</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国和解放后,嘉陵书院又用作县武兴镇中心小学校址,1950年3月略阳中学由老城高台文昌宫、紫云宫迁于嘉陵书院,1956年11月,中学又迁到菜籽坝,1957年后用作档案馆库房和办公房,1965年县委、县人委迁建在嘉陵书院,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两院部分建筑留给档案馆作了库房,1981年特大洪灾,所有书院建筑全部损毁,仅留石质洗墨池,2010年移存江神庙。</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在高台文化产业街东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裕茗茶新成立嘉陵书院。</p><p class="ql-block"> 略阳嘉陵书院的来龙去脉和体制,就是由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创建儒学学宫挂“象山书院”、历宋、元、明、清演化,遵循清雍正书院建立例制,乾隆四十八年(1783)营建而来,又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中,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为高等小学堂的,它是一个官办的以传统国学讲学和学术研究、传统祭祀、搜藏图书的文化教育机构,主要活动是以读经为主培养生员的,是清代略阳县的最高学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