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道,方法是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爱己者方爱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母觉得自己很懂孩子,孩子却说家长什么也不懂?</b></p><p class="ql-block">矛盾的语言下,暗藏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疏离。</p><p class="ql-block"><b>在表面上</b></p><p class="ql-block">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例如叛逆、欺凌、成绩不佳、自我封闭、长不大……</p><p class="ql-block">家长们往往急于寻求解决方案,却忽视了孩子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内心需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实际上</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良好的</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系</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才是自然管教的前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再管教,教养才能水到渠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母与孩子怎样建立关系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父母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1 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脐带</b></p><p class="ql-block">每当孩子把他的想法告诉家长的时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家长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将孩子的表述或者孩子的某个行为,归结于对或者错、可以或不可以、能不能允许,以及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p><p class="ql-block"><b>👉🏽孩子想法背后的逻辑</b>:是在向家长寻求某一种关系的链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难发现:孩子跟家长沟通,永远不同频,所以父母总觉得自己很懂孩子,孩子却说家长什么也不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家长发现孩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会看起来不太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b>家长的看见,就等于要给予孩子的回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应是整个关系当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平常我们跟孩子进行沟通,有的时候是等到你有时间,或者你有心情的时候。每当我们回到家,今天真的很累了,孩子又在向你寻求帮助,比如说妈妈我想怎么样,或爸爸今天又怎么了。这时候,一旦你正在忙自己的工作,或眼睛盯在手机上,…</p><p class="ql-block"><b>👉🏽请问您给予孩子的回应,是他需求的那样吗?</b></p><p class="ql-block">基本上来说不是。</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有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个人习惯。</p><p class="ql-block">比如说:</p><p class="ql-block">我可以一心二用,所以当我在处理手机信息的时候,可以同时去聆听孩子在做什么。</p><p class="ql-block">👉🏽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时候的回应是得不到满足的,也就是及时的、有效率的、真正给予感情互动的回应并没有。</p><p class="ql-block">所以<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真正看见孩子,其实在于我们回应给予得好或不好、及不及时,或有没有真正链接过</b>。</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家长发现,看见孩子就等于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和回应,你就会知道孩子为什么时时刻刻都想要向您寻求这种回应了。也就是时不时地,他会跟你互动一下。</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孩子时不时就会过来摸你一下,叫“妈妈”,但其实他也不想干什么。过一会儿他又叫你“妈妈”,但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也不知道说什么,</span>而这时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实他是有些东西想表达的。</span></p><p class="ql-block">🌸当你跟他关系好的时候,你会有所共鸣。</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妈妈会猜,说:“宝贝,你现在是不是特别开心,想叫一下妈妈?”孩子会回答:“嗯。”这种就叫作很及时的回应。<b>关系良好与否会决定你的回应效率,也会决定你们之间粘性的互动有多同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孩子小时候把父母当成神一样的存在</b>,但随着时间慢慢地流逝,他会发现这个在心目中像神一样的人,也许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万能,而这种挫败感会使得孩子越来越疏离我们。这是一个让人非常遗憾的事实,但始终存在。</p><p class="ql-block">我们会发现,<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b><b>始终会带来行为上的矛盾。</b></p><p class="ql-block"><b>当孩子跟妈妈之间紧密链接的时候</b>,妈妈时刻能够意识到孩子的需求,他们之间的沟通会没有任何障碍。即使有的时候他是牙牙学语,有可能他说的话并不像成年人那么有逻辑,但是妈妈总能猜出孩子在说什么。</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系的好坏</b><b>,决定孩子用什么样的行为来向家长寻求帮助,或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向家长展现自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长有时候会忽略这些,只会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家长说:现在孩子开始变得皮了,不好管了,又开始出现什么毛病了。小时候多懂事,多听话,多开心,为什么慢慢展现出来的,都是孩子不再听话了,开始跟你有矛盾了,跟你之间出现沟通问题了呢?</p><p class="ql-block">因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系在慢慢疏远。</span></p><p class="ql-block"><b>小时候</b>父母和的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这时候孩子没有什么替代品,当他想要去跟父母进行链接的时候,他的世界里只有父母。</p><p class="ql-block"><b>长大了之后呢?</b></p><p class="ql-block">长大了之后会发现,孩子跟朋友之间还有更加好玩的事情,所以对朋友的依恋关系会慢慢地取代掉父母。</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悟不到道″,始终在"寻找术"。家长就会发现,每当冒出一个问题,你就想要知道解决问题的这个方案是什么,结果问题不断,慢慢地方案不够用了。</p><p class="ql-block"><b>怎么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 透过问题,看见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亲子关系常常会让父母非常紧张,为什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孩子的思路是非常活跃的,他始终会跳出你想要的结论,或跳出你想要的逻辑方式,给予你一个措手不及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有时候孩子要的东西很简单,也很单纯。</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孩子之前他不知道什么叫作手机,一旦他有一个小伙伴有,或者是看到你使用手机,或者网上那么多的广告宣传过,他是否也想要一个跟别人一样的东西呢?</p><p class="ql-block">孩子:妈妈,我想要手机</p><p class="ql-block">父母:“宝贝,你要这个干吗?”</p><p class="ql-block">他会说:“我想跟同学聊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孩子很容易把父母的思路套进去)</span></p><p class="ql-block">父母:“那跟同学聊天用别的不行吗?非要用手机吗?”</p><p class="ql-block">(当他说出这个需求的时候,当你只听到了需求)</p><p class="ql-block">孩子(下一个问题):“别人都是用这个聊天的,如果我没有的话,我怎么跟人家一块儿玩啊?人家会觉得我很奇怪,他们都在用QQ,用微信,难道我就要到班上才能跟他们聊天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时候,问题就会从到底要不要给他手机,或他到底为什么需要手机,变成了他如何跟同学聊天。</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当孩子的需求始终摆在前列的时候,我们也总会把对方的需求先列入考核标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时父母可能在考虑:给不给手机呢?给,我不放心;不给,你不开心…愁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这个对话中</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父母始终会被孩子的思路带偏</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就是说,孩子一提要求,父母就先来判断一下,孩子要的这个东西值不值,应不应该,这个时候能不能给。</span></p><p class="ql-block">☘️再打个比方:</p><p class="ql-block">今天他没有做作业,您去跟他沟通:</p><p class="ql-block">你说:“为什么不写作业?”</p><p class="ql-block">孩子说:“隔壁小王也没写。”</p><p class="ql-block">你就会说:“那隔壁小王不写,你就不写呀?</p><p class="ql-block">好,此时有没有关注到:我们明明想针对的问题是“孩子到底要不要写作业?”,结论却变成了“隔壁小王为什么不写作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孩子会把父母的脑袋牵着走。</span></p><p class="ql-block"><b>当父母在寻找各种解决方案的时候</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实是将</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问题</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置于一个无法解决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也就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你始终都在选择,便始终都在焦虑,始终都不知道未来下一步会怎么做,或即将得到什么样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怎么办?</b></p><p class="ql-block">当我们<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只追求人跟人之间的一个关系</span>,什么都会变得很清明,也很简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如果你始终保持着一个思路→就是找孩子的</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需求背后究竟是什么</b><b style="font-size:18px;">,</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或</b><b style="font-size:18px;">孩子的</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条件背后究竟想达成什么</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你就会始终跟孩子产生各种共情和共鸣。</b></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来说:</p><p class="ql-block">孩子说:“我想要手机。”</p><p class="ql-block">你说:“宝贝,你要手机干吗?”</p><p class="ql-block">孩子说:“我想跟朋友聊天。”</p><p class="ql-block">你说:“你觉得沟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吗?”(<b>说问题背后的</b><b style="color:rgb(237, 35, 8);">需求</b>)</p><p class="ql-block">孩子说:“是的,因为我跟他聊天,我就能够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我想跟他玩游戏,这样我就能知道他达到了哪一关。”</p><p class="ql-block">你说:“那么我们是只能够用手机聊天,还是明天到课上的时候去聊聊也挺好呢?<b>”(讨论)</b></p><p class="ql-block">孩子说:“我觉得都需要。”</p><p class="ql-block">你就会说:“好的,都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一半在手机上聊,明天再去说另一半,对不对?那你大概需要多长使用手机的时间呢?”</p><p class="ql-block">孩子:大概半小时</p><p class="ql-block">你:好(<b>达成共识</b>)</p><p class="ql-block">半小时后上交手机。</p><p class="ql-block"><b>当你跟孩子</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把关系放在前沿</b><b>的时候,一切问题看上去其实都不是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 依恋关系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是最重要的,</b><b>是因为孩子如果跟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就不会因为被其他关系替代而导致方向错位</b>。</p><p class="ql-block">👉🏽一旦我们跟孩子之间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依恋关系不够,会导致:</span>孩子莫名其妙求助同伴,或被其他东西夺取注意力,让主要的依恋关系靠在了一些不靠谱的东西上。</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当一个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有的时候只是因为你们的关系变得更加淡薄了。</b></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跟其他同伴建立了依恋关系的时候,那往往是他跟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淡化或薄弱的时候。而这时候的孩子,为了更加吸引自己同伴的注意力,会故意去说自己父母的坏话,而使得自己融入圈子。这时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反抗父母看上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他跟同伴之间的沟通是这样的:我跟他玩得好,他也会时时跟我说些什么,上课的时候聊聊天或者传传小纸条,下课的时候我找他说话,他随时都会回应我,要不然就是我们一起去哪里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时刻刻的回应,都是及时且有频率的互动,就会代替我们平常在家里面不及时或没有频率的互动。</span>这时候,孩子在整个关系当中就会寻找不到自己应有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来说,</p><p class="ql-block">孩子会把一个跟自己玩得特别好、看上去很有知识的小朋友,当成自己的一个标杆。一有问题他就会问:“这件事情你妈是怎么说的呀?我妈不让。”或者当他遇到一个事情,他就会问他的朋友:“上次你不是也遇到这个事吗?你怎么做的?”都是同样大的孩子,同伴给予的参考标准能够使得孩子真正成熟起来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当孩子需要一个指引方向,或哪怕是一个缓冲标准的时候,家长都要及时给予。</b></p><p class="ql-block"><b>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缓冲带,</b>也就是不论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想到的,是即使我不知道怎么办,但我应该找到谁。</p><p class="ql-block">☘️比如说</p><p class="ql-block">宝贝万一走丢了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你会提前告诉他:“看到穿这个衣服的哥哥了吗?这个叫警察。以后你走丢了,就要找穿这样衣服的哥哥,好吗?”</p><p class="ql-block">“好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个叫作预设:</span>明明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但你已经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解决了,这就是一种缓冲。</p><p class="ql-block">☘️再比如:</p><p class="ql-block">孩子即将去学校了,即将遇到的环境你是没有办法预测的。</p><p class="ql-block">这时候你要跟孩子说的是:“来,宝贝,跟你说,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什么事情,你觉得你自己解决不了,也许爸爸妈妈那时候也不能想到解决方案,但你要记得,一定要过来找爸爸妈妈商量。”这种预测会使得孩子心里有一个缓冲带,就是<b>安全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心理学研究:青少年会出现群体效应。</b></p><p class="ql-block">👉🏽很多儿童极端行为的极端案例为什么老扎堆呢?</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新闻上会出现一部分这样的消息,但另一部分消息就要把它慢慢淡化掉,不能经常转发或经常露出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群体效应</span></p><p class="ql-block">👉🏽<b>群体效应这个心理学效应很让人头疼,原因在于哪里?</b></p><p class="ql-block">比如说</p><p class="ql-block">一个圈子里面有三个人,关系都特别好。突然有一个孩子因为学习的问题情绪抑郁了,那么情绪抑郁就会传染给其他两个小朋友。</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你不要以为孩子想法那么不同,家庭教育那么不同,跟这个没有关系。而是孩子惧怕被同伴所抛弃,也害怕同伴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如果我跟你关系特别好,你看上去那么痛苦,我看上去那么开心,我觉得我对不起你。</p><p class="ql-block">所以<b>关系的紧密程度,也决定了孩子之间互动的时候,会不会被一些负能量的东西所吸引。</b></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一天,有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朋友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斩断自己的痛苦,如果他的大脑没有被预设过,也没有一个缓冲带,当他遇到痛苦并想要斩断痛苦的时候,他会怎么做?</p><p class="ql-block">👉🏽他会选择跟同伴一样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所以<b>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试着去分析你跟孩子的</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系</b><b>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4 教养,是一种权利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育儿过程中,你最头疼的教育问题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部分家长的回应都是“不听话”“不听劝”“不愿意”“不跟我站在同一条阵线上”“跟我吵架”“他有他的想法,特别有个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也就是你可能在付出爱的同时,得不到孩子的回应。或当你付出很多的时候,孩子给予你的都是冷眼旁观。他会不在乎,不觉得重要,认为理所当然</span>。</p><p class="ql-block"><b>每一个父母都会经历这个过程。</b></p><p class="ql-block"><b>父母的教养发挥作用,需要三个要素</b>:</p><p class="ql-block">①有需求的依赖者、</p><p class="ql-block">②愿意承担责任的成年人</p><p class="ql-block">③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母教养的权利,不是取决于孩子对您的依赖感到底有多强,而是他依赖的对象究竟是不是父母本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长经常认为父母有教养孩子的权利,也有教养孩子的责任,所以当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问题先抛出来。但一旦遇到问题,孩子就往往会跟您站在对立面。</span></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决问题就是把对方当成你针锋相对的对象,</span>而当你想要解决它的时候,<b>你行使的根本不是教养的权利</b>,你只是认为你有这个<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责任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一个孩子对您的依赖感不足够强,您的威信在他面前真的立不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b>如果一个孩子已经不喜欢你了,想要跟你断开链接了,在你身上感觉不到关注,感觉不到爱。</b></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而<b>教育的本质是你们的关系达到足够的亲密度之后,孩子愿意去参考你认为对的东西,并给予自己生活方向罢了。</b></p><p class="ql-block">当家长想要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或起码跟孩子达成共识的时候,他会给到我们更多他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如果有好的关系</b>,他可能会说:“我参考一下。”“你这样说好像也对,也有道理。但是我是不是这么想的,你让我再琢磨琢磨。”因为孩子也很犹豫,承担责任的是自己,但他真不想那么做,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跟我说:“老师,我真不想学习。”</p><p class="ql-block">我说:“那你为什么现在还很努力呢?”</p><p class="ql-block">孩子“我妈会难过。”</p><p class="ql-block">我说:“那除了你妈妈,有为别人吗?”</p><p class="ql-block">孩子:“其实也没有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有的时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要把孩子的想法想得非常伟大,非常复杂,或者他真的明白了未来即将经历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b>没有经历之前是不可能明白的</b>,他最多是通过跟你建立了紧密的链接,发现了生活对于你来说也很痛苦,或你也经历过,你坚强的那一面让他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体验这样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就像一个很有名的抖音视频说:“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孩子学习的想法也好,或自己有一个原动力,想要去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好,其实都跟有没有跟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丧偶式教育</b></p><p class="ql-block">即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如果他始终不在这个家庭当中,总在这个家庭之外。那么他的某些负能量,就会使得在家里的这一方家长和这个孩子,成为某一种情绪的被害者,或想要帮助对方脱离这种情绪的保护者。</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说,</p><p class="ql-block">如果是父亲常年不在家里面,父亲就会经常向母亲发牢骚,说应该如何带孩子。那么这时候,他传达出来的意愿就会影响这个母亲日常的状态,比如说“今天我老公又抱怨我了,我心情不好,好难过”。这时候,当孩子发现母亲很难过,他就会慢慢转变成母亲的保护者。而母亲的保护者这个位置,原本是属于父亲的。孩子就会在整个三角(正常的三角形:父母在三角形的底端,孩子在顶端)当中,把父亲慢慢从这个家里面顶掉。</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当父亲比如说已经结束工作了,或者是外派已经结束了,回到家里了,他就会发现家里的序位不对,父亲会觉得:好像我应该在跟我老婆同频的这个位置上,为什么好像我的孩子对我一直有敌对状态?因为这时候,孩子是一个保护者的角色,他想要帮助常年不在的父亲,或替代掉常年不在的父亲,使得自己的母亲更加开心、更加快乐。而这个情结在心理学上也有说法,就叫作<b>俄狄浦斯情结</b>。</p><p class="ql-block">所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整个家族的某一个关系离我们很远的时候</span>,这个人的关系跟我们断接的时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族中的整个关系一直都是错的。</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家长想在这时候行使教育的权利了,没有人会去探究他究竟是否是为了自己好,而只会说“我怕爸爸”,或者是“我担心”,或者孩子会站在妈妈的立场上,觉得什么好,先尝试一下或挑战一下,或试过了也没有用,干脆破罐子破摔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所有的行为问题,其实都来源于关系。</b></p><p class="ql-block">所以分析你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时,首先要想的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好吗?我跟孩子之间真的紧密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关系问题导致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旦孩子没有被看见,就会出现哪些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01 成绩不佳</b></p><p class="ql-block">孩子的成绩不佳,究竟跟我们的关系有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b>只有依恋关系安全稳固了,孩子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勇敢探索未知世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想要调和孩子厌学念头的因素,同样需要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span>,这样孩子才能感受深层的情感和脆弱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依恋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b>,即使没有好奇心或者吸取教训的能力,依恋也能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成绩好不好,或许跟他聪明与否有关系,聪明的孩子会使用捷径,但终归是因为他有没有足够的兴趣或念头放在学习上。</p><p class="ql-block"><b>依恋关系起到了很多作用。</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跟孩子之间互动良好的时候,父母是否爱学习,父母到底喜欢拿着手机还是拿着书本,多多少少也决定了孩子究竟要如何去探知世界。</p><p class="ql-block"><b>阅读习惯非常好的孩子,从小就会跟父母建立某种阅读的良好的互动</b>。</p><p class="ql-block">比如:家长给孩子买了全套的《哈利·波特》,且是每一本每一本陪着孩子读完的,陪着孩子去想象世界,陪着孩子去游玩在各种奇怪的巫术中,而这种习惯也是通过依恋关系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如果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家长</b>铺垫的是学习是他的责任,他身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完成学习,您身为家长就应该帮他交学费,帮他挣钱,就像是交易一样,你完成你的,我完成我的,然后我们组建成一个家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家长铺垫完这是孩子的责任之后</b>,孩子会觉得你是在用这方面的事情跟我产生分离,也就是你之前那么爱我,之前那么喜欢我,一提到学习,你就跟我那么生气,学习就是我们家如临大敌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包括老师跟他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有没有发现:</p><p class="ql-block">孩子会因为特别喜欢某个老师,而特别喜欢某个学科呢?</p><p class="ql-block">因为他讨厌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学东西,导致他放弃去学某个学科呢?</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孩子如果在学校里面遇到了很不开心的事情,过得也不好,或者是跟朋友相处不行,或突然发生了比较极端的事情,是否也会因为这个环境,不愿意再去接触学校这件事情呢?</p><p class="ql-block"><b>是他真的不在乎学习吗?</b></p><p class="ql-block">真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是</b>,而是因为这层<b>关系</b>没有使得他愿意往这个方向,去踏那一步罢了。</p><p class="ql-block"><b>02 校园霸凌</b></p><p class="ql-block">校园霸凌是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依恋关系是可以转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强制要求某个人按照自己说的做,并控制整个环境,让某个人做某件事情,也叫作依恋关系。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能够调动身边其他人,统一发现一个矛盾点,并统一进行攻击,看似是完成了整个群体的使命。而这时候,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唯他马首是瞻。即使他不是挑起的人,而是跟风的那个人,那也是因为他担心在群体当中不合群,而被迫合群的状态之下,产生了<b>群体性的霸凌。</b></p><p class="ql-block">所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我们发现孩子被欺负了,或当我们发现孩子正在欺负别人,仔细思索一下,他跟你之间的关系是否已经薄弱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b>容易被人欺负的孩子,多半是因为心里很没有安全感</b>,也没有个支柱,认为自己就是一根无根的草,漂泊在大海上,连浮木都没有。因为父母跟他之间的链接非常薄弱,没有给到他想要的安全感,或始终没有跟他建立链接,而让他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所以也做不了更多的改变。或者一个孩子想要寻求改变,当他把这个问题抛回给父母的时候,父母没有及时给回应。</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回应给予得不够及时,或状态不够好,孩子是不是也在把自己包裹起来,去沮丧地面对自己即将经历的人生?这时候他其实是跟你之间的<b>关系出问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个跟父母之间关系特别好、互动特别多、状态特别好的孩子,基本上在校园里不会被霸凌。</b></p><p class="ql-block">如果校园霸凌真的是你们很恼火的一个问题,你也担心孩子在学校遭遇霸凌,<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请务必思考你跟他之间的关系好还是不好。</b></p><p class="ql-block"><b>03 叛逆问题</b></p><p class="ql-block">叛逆也<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跟关系问题息息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当父母发现我说东,他总要说西,我说这样,他总要那样,或我强加某种观念给他的时候,他始终要往其他地方去。</p><p class="ql-block">👉🏽什么原因呢?</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每一次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想跳过关系直接得到结果,而孩子会因为逃避这个结果,产生逆反心理。</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p><p class="ql-block">我们都认为学习很重要。</p><p class="ql-block">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因为长大之后,你的文凭决定了你的人群,而你的人群决定了你能不能站在某一个平台上。但父母的想法都基于自己已经经历过这个过程了,但孩子经历过吗?</p><p class="ql-block">孩子其实是没有经历的。</p><p class="ql-block">当他试着去跳过这个过程直接去设想,万一我不学习,我到时候会有多苦。</p><p class="ql-block">👉🏽请问他真的体会到过苦吗?哪怕你是真的很努力地使得自己的家庭环境,已经从原来的不好变到很好,不论你付出过什么代价,你的孩子都没有经历过。</p><p class="ql-block"><b>如果他跟你的关系很好</b>,你可以把你的经历分享给他,告诉他,想当年,你不知道爸爸有多辛苦,那个年代爸爸经历了什么,妈妈那个年代也不好过。</p><p class="ql-block">👉🏽<b>如果关系不好</b>,你这么说他就会觉得你唠叨。</p><p class="ql-block">我爸怎么一天到晚抓住当年永不放?</p><p class="ql-block">他怎么老有那么多想法?</p><p class="ql-block">他跟我说这事有啥用?</p><p class="ql-block">当你跟孩子之间关系不好的时候,你想铺垫自己担心的地方,最终都会变成你对他的要求了。也就是说,不论你给到他什么想法,只要他认为那是你给他提的条件,或你给他提的要求,他就会始终想用逆反的方式来应对。</p><p class="ql-block"><b>为什么有拖延症呢?</b></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心里知道他没有办法反抗父母,但他又不想及时回应你非要让他做的事情,他会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比如说你叫他,他可以当作听不见。叫了三分钟不应,五分钟不应,十分钟不应,到最后干脆叫几声都当听不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拖延症就是逆反心理的循序渐进造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有的孩子会逃避感受,逃避感受其实跟逆反心理很像。</p><p class="ql-block"><b>逃避感受是指</b>当他没有办法跟父母建立足够链接的时候,他就不会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交给父母看。也就是说,他很痛苦,他很难过,但他说了你也不懂,你觉得都是他的错,或者一个巴掌拍不响,总归是他的问题,那他就不会告诉你他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04 性意识扭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性也是依恋关系的一种体现。</span>也就是说,当他想要去靠近某一个人,把他变成对自己来说特别有意义的身份,他就会想要跟这个人发生某种关系。</p><p class="ql-block">我们发现,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这种依恋感,也会被他喜欢的人所转移。</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五六岁就开始管对方叫老公、老婆。这个是有点吓人了,但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也会当着孩子的面,这样称呼我们的另一半,对吗?而当我们也向孩子展示过这种称呼,这是一个非常亲密的状态,那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我们跟他之间的这种关系不像这么亲密,他是否会在心底里渴望拥有这种关系呢?而一旦他渴望,他就会逼着自己的想法往这个方向上去靠。尤其是听起来也很厉害,别人都没有,他有,别人都喜欢他,还管她叫女朋友,管他叫老公,是不是很厉害?所以这种类似的想法,会使得我们的性教育铺垫一步一步走得很艰难。</p><p class="ql-block">再加上即使家长跟孩子之间关系还可以,但也会对这件事情避而不谈,甚至有的家长会因为脸皮太薄了,让孩子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这种关系,孩子会在幻想中认为这种关系特别开心,特别幸福。</p><p class="ql-block"><b>为什么当你发现他有早恋倾向了,想要采取一些措施,他就会有极端行为,甚至轻生?</b></p><p class="ql-block">因为他想向你展示这段关系真的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不论你做什么,他都不想离开这个人罢了。</p><p class="ql-block"><b>05 社交问题</b></p><p class="ql-block">孩子如何跟同伴建立链接,如何跟别人建立关系,会不会变成一个所谓外向或所谓内向的孩子呢?</p><p class="ql-block">首先,<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内向和外向其实是一个伪概念。</b><b>内向只是代表着:</b>他针对某一种固定的人群,会做出某种固定的动作,或某种固定的展现形式罢了。</p><p class="ql-block"><b>不要把内向或外向归结于性格</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只是每个人适应不同环境或适应不同人群,需要时间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麻烦就在于我们会给孩子扣上帽子,</b>比如</p><p class="ql-block">你怎么不跟别人打招呼?你快叫阿姨,怎么不叫?</p><p class="ql-block">这种方式会使得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一个不爱跟别人打招呼的人。甚至之后你还加一句,说这个孩子就是这样的,他太内向了,一点都不活泼。这种时候,孩子也会给自己下一个定义,他就是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b>孩子不会跟看上去跟你关系不好的人建立链接。</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路上跟别人打个招呼:“你好,你也来带孩子散步?”这时候如果对方也没有说“你好”,没有很热情,这种时候,孩子也会去观察他跟妈妈或爸爸的关系如何,他跟爸爸妈妈的互动怎么样。</p><p class="ql-block">所以当你的关系的带头作用,给予了孩子某种安全感,或因为你给予对方认可,他才认为,自己应该主动去跟对方建立链接,才会产生社交。这个社交其实来得比较迟缓,很多家长没有办法去坚持这个过程,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不好、内向、做得不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社交问题还涉及到一个点,就在于当他寻求跟同伴之间建立链接的时候,他会误以为合群叫作同意对方的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b>合群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合群是我们能够以一个成熟的身份,与对方建立成熟的交往关系。你不会因为我的观点而伤害我,而你说你的观点,不会因为我的观点跟你不一样,而跟我不当朋友了。</p><p class="ql-block">👉🏽但他们又会认为,依恋是不是就像我爸妈对我那样?就是他们说,我就要听。所以他就会觉得合群很重要,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很重要,其他小朋友怎么看他很重要,其他小朋友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很重要。</p><p class="ql-block">这样,社交问题就变成了不是在产生关系,而是在遵从对方的需求,或遵从对方的条件。而一旦他不遵守,不愿意去承担这个条件,或不愿意跟他达成共识,就没有这个关系了。</p><p class="ql-block">所以<b>孩子也会观察父母如何去跟别人建立链接,或如何跟孩子建立链接,进而影响他对于社交关系的认识,所以父母的示范很重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如何修复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裂缝都已经造成了,要怎么去修复这一层关系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01 让孩子归巢</b></p><p class="ql-block"><b>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归巢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当父母自己是受伤状态的时候,其实是无暇顾及身边的事情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归巢这件事情,除了孩子,家长也要做。</span>当您回归到家庭,并回归到正常关系当中,您也会因为回到这层关系而感到身心愉悦的。</p><p class="ql-block">而孩子的归巢意味着让他想要回到这个环境里,并因为拥有这个环境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以及更多想要跟世界挑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何能让孩子首先回来呢?</b></p><p class="ql-block">首先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要先强化关系再管教</b>。</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当你友好地拉近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之后,孩子会向你主动走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已经老死不相往来的,怎么去跟他拉近关系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先去关注的,是过去的关系缺失了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p><p class="ql-block">你跟孩子一直都没有在一块儿,他长大的过程你也没有参与,那能否让他把这些想法,或当时经历的故事,以其他方式描述给你听呢?</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时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也许我们会节节碰壁,我们不停地去跟孩子伸出手,而孩子不停地把我们手打掉,或把我们推开。但这个过程只有父母能做,而其他人都占据不了这个地位。所以<b>孩子的归巢取决于你张开了多大的胸怀,去迎接这个已经离开巢穴已久的鸟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02 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见</b></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b>看见了或在对方身上看见了自己想要的那个部分,所以我们愿意:</b>接纳一个人,并跟他在一起,组建这个家庭,并且拥有这样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b>在婚姻中夫妻,请思考一个问题:</b>有没有一句话,能让你们俩瞬间回到初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如果能想到这一句话,说明你的婚姻非常健康。</p><p class="ql-block">👉🏽如果想不起来的人,证明你已经不处在婚姻这个身份,或对方的对象这个身份上很久了,而曾经你们俩热恋的这种关系,已经慢慢淡薄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曾经你在孩子身上看见过什么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那些让你非常骄傲的事情,让你曾经引以为傲的事情,或曾经你认为他什么都没关系,他就是很可爱而已,能否把这种曾经没有变形的、没有更多需求的、没有更多条件的爱,还回这个人身上呢?</span></p><p class="ql-block">曾经你是一个无条件爱他的父母,因为他小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吃,不知道怎么穿,就知道要哭,就知道要奶吃,就知道每天闹你起夜。</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你还是全然地爱着他呢?因为这时候的爱是没有条件的。</p><p class="ql-block">而<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没有条件的爱,其实也就是让孩子真正被看见的那一个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当你完全接纳他,知道他有不好,但他这种不好,在你眼里也是一种他本身具有的特点,那是不是就不会把他归结于对与错、能与不能、可以和不可以呢?</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孩子跟你之间的链接,没有感觉到自己被看见的时候,他是不愿意走向你的,是吗?所以无条件地接纳以外,你得知道,你跟他之间没有接纳就没有修复,没有修复就没有改善,而没有改善,也就得不到任何你想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我们家长全然地接纳孩子代表的,是我跟你修复关系,是全然接纳你所有的缺点。</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家长就会说,那孩子是没有底线的呀,全部都接纳,也就是他玩手机就给他玩,他不愿意去学校就不去,他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难道我就随他吗?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也就是当你有一天限制了他的自由,他宁可通过一个让你无法接受的方式,让你知道他要夺回他的自由。</p><p class="ql-block">他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向你证明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取决于他跟你关系好还是不好。好的话,他会好好跟你说。妈妈我其实觉得刷牙不好,我觉得好无聊,或者我觉得收拾房间好难,我们能不能想个别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3 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b></p><p class="ql-block"><b>1.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b></p><p class="ql-block">你跟孩子之间建立的是联系,而不是每天去区分好还是不好、应该还是不应该、对的还是错的、成人的想法还是孩子的想法。这都叫分离,而一旦有分离,就代表着不接纳。</p><p class="ql-block"><b>2.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的是关系,而不是问题。</b>也就是你不会把他的问题,每天针锋相对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3.鼓励孩子流着泪倾诉</b>,而不是逼着他学到教训。</p><p class="ql-block">家长有一点很让人头疼,就是急于去说,你看,终于摔倒了吧?摔倒了知道疼了吧?下次不应该了吧?而忽略了这时候他其实很痛苦。</p><p class="ql-block">你鼓励他流着眼泪向你去倾诉,就代表着你愿意接受他那时候的痛苦。而这时候你把他推开了,你只寻求的是结果,就是你看,摔跤了吧?证明什么?证明我们刚刚就不应该去看猩猩,人家去看河马的时候,你就跟不上了,所以你不能不听大部队指挥。这时候,孩子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回来的时候,你怎么能指望他先知道的是未来呢?所以不要急于去让孩子寻求教训。</p><p class="ql-block"><b>4.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b></p><p class="ql-block">就是不要追求结果。</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我们之前经常教孩子玩魔方,我们就发现,家长经常计算孩子完成魔方的时间。有一次,一个孩子超常发挥,平常一分多钟能还原,突然一下五十几秒就还原了,很开心,然后就跟妈妈说他进步了。妈妈就让孩子在表演的时候,以这个为参考标准,结果孩子又回到了一分多钟。而这时候家长就说,也没有很快。</p><p class="ql-block">你跟孩子都把结论放在首要,那请问孩子热情去学魔方的这件事情,你夸奖过了吗?他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件事情,你追求的如果是结果,那也就代表着他的过程,不论多辛苦、付出多少,只要结果不好,你都可以评价他。</p><p class="ql-block">为了不让你评价,他可能会逃避,大不了不做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考试交白卷,或者故意把试卷藏起来呢?</p><p class="ql-block">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说,不是他考不好,是试卷丢了;不是他不写这道题,是他所有的题都不写,所以你也不知道他会有多少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不想去”“我不感兴趣”“小问题”“我觉得无聊”,这都叫作逃避结果。</span>而我们铺垫的过程就在于,你老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强调他积极的意愿。</p><p class="ql-block"><b>5.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行为。</b></p><p class="ql-block">比如说,</p><p class="ql-block">我们带着孩子去坐高铁,如果你的孩子哭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在玩闹,或者故意在车厢跑动,有的时候父母是真的看手机而不回应的。然后孩子怎么办呢?孩子就嘻嘻哈哈跑过去,嘻嘻哈哈又跑回来。</p><p class="ql-block">而这时候,孩子自己的这种情绪始终都是自己藏着的,就是我到底要不要玩,我到底哭不哭?孩子摔了,开始伤心了,难过了。这时候有的家长会说,你声音好大,刚刚跟你说不要玩吧?跟你说了不要这样吧?</p><p class="ql-block">这时候,你是在给孩子套个帽子,对不对?就是哭不对,你自己要跑的,跑摔了,那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没办法,我都已经管过你了,你自己不愿意听。这时候,孩子根本吸取不到任何你想让他吸取的经验。</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时候孩子吸收到的东西是很复杂的,外面的环境很复杂,大家都在指责他,说他不应该摔,他又急着想跟你说他很难过,然后你又去跟他讲他不应该跑,他自己哭是应该的,这时候他又很难受。这种复杂的处理方式,其实孩子有的时候就会大脑宕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旦孩子大脑宕机,就开始只执行他认为对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比如说突然去推别人、打别人。他会养成做某种惯性动作,去逃避你的感受,也是因为你老强制要求他停止当下的动作,不要去感受复杂的感情,因为现在不对,而这就会累积孩子的负能量情绪。</p><p class="ql-block">经常有家长跟我说,孩子有问题,情绪有问题,他跟别人打架了,他有多动症。这种多动症其实来源于大脑的一种急速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大脑养成习惯了。</p><p class="ql-block">大脑其实跟人体不一样,我们人想休息,只要停止机能,坐这儿不动,躺着,就是休息了。<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脑只要换件事情做,就叫作休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孩子一旦养成逃避性习惯,就会有类似多动症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有一个孩子老被爸爸打,但凡提到跟爸爸之间需要修复关系的时候,他会有一个固定动作,表示对父亲的鄙夷。而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脑已经感觉到痛苦了,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就是如果你被蛇咬过,那个地方是不是会隐隐作痛?怕井绳的时候,你那个地方就会痛。那真的是你痛吗?不是,是大脑在提醒你,有危险。所以一旦他想到跟痛苦记忆有关的东西,他就会展现出类似多动症的行为,这时候,你就误以为孩子是肢体方面有问题、生理方面有问题,但其实不是的。这时候孩子只是情绪走了一个闭环,没走完。所以当下非要制止孩子的行动,不让孩子去按照这个方式来做,或者不让孩子把整个情绪复杂的过程走完,都会累积出很多的负面压力,而导致孩子出现这些类型的行为问题。</p><p class="ql-block"><b>6.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b></p><p class="ql-block">没有镜子是二十四小时悬在你面前的,所以有的时候,父母是没有概念在孩子面前到底展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坐电梯,你要坐那个有镜子的电梯,或者回家之前你先别进家门,先去洗漱台看一眼,你会突然发现,那个时候的脸不是你想象中那样。为什么?因为你是带着一天工作的疲惫、各种外面的负面压力,以及各种情绪回来的。那这个时候,你展现出来的形式,会被孩子完全复制过去。</p><p class="ql-block"><b>7.改变不了孩子,就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b></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真的没有办法,什么东西都试尽了,你就尝试着改变环境去改变孩子。孟母之所以要三迁,确实也是因为环境决定了很多人的行为举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数字时代的关系问题</b></p><p class="ql-block">在数字时代面前,我们如何能够将孩子拉回原本的正轨呢?</p><p class="ql-block">手机充斥在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电视、电脑、平板,这些始终侵占在孩子生活当中的东西,应该如何和它划清界限,并不让它影响孩子呢?</p><p class="ql-block">孩子更加亲近于手机,亲近于网络,亲近于游戏,之所以如此,是否是因为我们跟他之间的关系淡薄了?</p><p class="ql-block">👉🏽家长不要经常带孩子看电视,你想让他读的东西,你要陪他一起看。哪怕你是让他听绘本,你也要有一些互动的游戏,你有一些问题要问他,他要回答你,或你听他说他看了什么,即使你听不懂,也一样要听。</p><p class="ql-block">什么原因呢?</p><p class="ql-block">因为数字时代展现出来的东西,永远叫作“消息”。也就是单方面地告诉你一个消息,但并不想得到你的回应。永远单方面得到知识的单向回馈,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当孩子电视剧《喜羊羊和灰太狼》,灰太狼被他的另一半拿着个平底锅拍扁了,然后人家好像什么事没有,过一会儿起来擦擦汗,又变成好的样子,然后又继续跑了。所以有很多小朋友会做一些故意伤害别人的事情,他以为是跟别人关系好,也就是像在动画片里一样,我把别人推倒了,别人摔跤了,但起来什么事也没有,我拿个东西去伤害他,他后来也就好了,过两天他又出现了。</p><p class="ql-block">这种<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单方面地接收信息,会给孩子造成很多的信息误差。</b></p><p class="ql-block">关系是可以被替代的,尤其是在这个数字时代,手机、电脑充斥在各个角落的时候,你跟他之间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他容易被什么所吸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有一些家庭对游戏的看待是非常正确的</b>比如</p><p class="ql-block">爸爸带着孩子一起打游戏,或者妈妈参与了孩子的什么活动。当他们产生互动之后,孩子并不会觉得自己只是在娱乐,而是在通过娱乐这个手段跟你建立链接,所以他就不会那么沉迷于某一样东西,甚至不愿意从这个环境里拔出来。</p><p class="ql-block">数字时代来临的时候,各种游戏都在博取孩子的注意力,我们限制他,但又不给他他想要的链接,他也只会想尽办法从其他的手段找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已。👉🏽为什么他总会寻求游戏,而不会寻求我们呢?家长也会问,那他都那么难过了,他就不能来贴近我吗?</p><p class="ql-block">😓贴近你是不可控的,他向你寻求,你可以不给他,他向你要,你可以不理他,他向你寻找帮助的时候,你可以不告诉他怎么做,因为你忙。但只要打开游戏,就有人陪他玩,他只要想聊天,就有人跟他发信息,只要打开手机,他所有想要的东西都有。</p><p class="ql-block">👉🏽一个可控和一个不可控的东西悬在面前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一个?</p><p class="ql-block">当育儿始终是一个难题,横在你和家庭或你和孩子之间的时候,首先要告诉自己的是,也许我真的是一个没有做好准备的父母,也许我并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对待我的孩子,但我始终都有机会。</p><p class="ql-block">我们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家长把自己变成一个非常僵硬的身份。</p><p class="ql-block">身为家长应该做到什么,而孩子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是否都因为我自己不够专业?我不够努力,我付出不够多,或我真的就是个普通人,我无可奈何。没有人生来是要做家长的,并不是生来有一个人把一本书给到你,说你以后就会拥有这个孩子,而你就应该照着这本说明书好好养育他。</p><p class="ql-block">你有参考标准吗?你有得到过关于这个孩子的任何信息吗?在得到他之前,你知道他会经历什么,你会经历什么,而你的家庭又将经历什么吗?</p><p class="ql-block">没有一个人会在自己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之下,得到一份满意的答卷的。</p><p class="ql-block"><b>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b>,因为每一次心理压力也阻止着你往更加好的地方去,它会绑住你的双腿,使得你无法前行。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真的去关注每一次问题或每一次行为背后的关系的时候,会显得整个问题都变得清明起来。</p><p class="ql-block">家长放下您自己感到痛苦的部分,正确地去面对已经发生的错误,而选择更加爱对方、接纳对方,和孩子产生更好的共鸣、更良好的状态。你爱他,他爱你,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你们之间的相处其实是没有任何隔阂的。<b>不要总去看向对方的问题,更多看向对方的优点,那些优点明明都在闪闪发光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看见即疗愈:</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因为被看见,我有效干预了一起自杀危机</b></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0日,上心理健康课《认识我自己》时,在体验活动一:至少写10个"我眼中的自己″环节中,我看到一男孩写了"想自杀"、″想死″…,结合他的行为,我猜想他写的是真实的想法。</p><p class="ql-block">一下课我便找他作了简单咨询:他自述从六年级开始就想自杀,我综合评估了自杀风险:中等风险,暂还可控,我和他沟通后,立即和班主任作了联系,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的特殊性及诱因,作了一些建议</p><p class="ql-block">11月27日上课,我特意关注了他,并找了个进步点夸奖了他,给了他2个彩虹🌈豆</p><p class="ql-block">12月3日→上课前,该男生开心地送了2个棒棒糖🍭给我,看到孩子灿烂的笑容,我知道他<b>"被(老师、家长)看见</b>"了,他走出来了,我也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被看见"了,我也很开心</b></p><p class="ql-block">因为共同爱好心理学,我和32年未联系过的同学在读书会相遇,互加微信,她在"百度搜索"所学知识点时,竟搜到了我写的"美篇"笔记,觉得看了我的笔记比直接看书易懂,便反馈给我,<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被看见"了,我很开心❤️</b></p><p class="ql-block">我们相约看看她家边风景,喜欢"充军"的我便欣然前往,类似的经历让我俩相见恨晚😂</p><p class="ql-block">聊天中,针对她目前的焦虑心理状况,我有意给予了心理知识科普,给予赋能,同学悟性极高,觉察后顿悟,她开心我更开心,因为我不仅"被看见",还收到了礼物(同学长的多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