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娘蒸馍的事儿/崇实

無聲的風🐉

<p class="ql-block">  我生长在陕西关中道,是个吃面食长大的人,一直爱吃馍。</p><p class="ql-block"> 馍是我老家人饭食的不可或缺的食品,几乎家家离不了,顿顿缺不得,每家都有一个放馍的家什。</p><p class="ql-block"> 在关中人家生活中,不知道现在老家人的思想观念进步了多少。我小时候的家乡人很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很浓重,男主外女主内,锅锅灶灶上的事,男人一般不插手。负重的女性,既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要做饭,还要守更熬夜织布纺线缝衲缀补,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这好像是家乡人世世代代约定俗成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东西,有的很好,值得传承秉持。有的就不那么好,根深蒂固,应该更替。就像家务这件事,农村的男人应该去分担一些是最好,也是对家人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身体羸弱的我娘,一人一生承担着我家做饭的大事。在我家的四十多年,做了四十多年的饭,蒸了四十多年的馍。</p><p class="ql-block"> 对做饭事,我从没看到我娘有过怠慢,有过怨言。</p><p class="ql-block"> 我思忖,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的我娘,肯定会有觉得很累的时候,也许她对累的不满是用对家人的厚爱赶跑了。</p> <p class="ql-block">  我娘锅灶上的事难不住,我家的馍是由她一人独立而又辛苦的完成。 </p><p class="ql-block"> 蒸馍先发面,这是不变的套路。</p><p class="ql-block"> 发面的前几天,我娘要把上次蒸馍留下的酵面用水泡开,因为老酵面见风结壳成了一个硬面疙瘩。</p><p class="ql-block"> 酵面化开后就和面。 和面多少要看蒸多少馍,要吃多少天。</p><p class="ql-block"> 我家蒸馍和面是个大瓷盆。每次我娘和面都多。面和好后等发酵,若在夏天,气温高,就把瓷盆放在案板上;若在冬季,温度低,我娘就把瓷盆放在热炕头并用被或褥包起来保温。</p><p class="ql-block"> 盆大面多,瘦弱的我娘每次搬动都费劲。</p><p class="ql-block"> 我娘发的面,一般都在第二天中午饭前能发好,个别时候因温度低面发的不到位,只能拖后去蒸。</p><p class="ql-block"> 我娘安排晌午饭时间要蒸馍。</p><p class="ql-block"> 蒸馍需要蒸具。蒸的量少自家的蒸具基本够用,蒸的多了就得借街坊邻居家的草圈或甑板。那时蒸馍的家什比现在的简陋。</p><p class="ql-block"> 我家蒸具有个平时做饭就用的又大又深的大铁锅,还有甑板、草圈和支高(防甑板塌陷)。</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的年轻人大都没见过蒸馍的草圈和支高。</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穿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家用的灶具也是这个样。</p><p class="ql-block"> 草圈是麦草用麻绳子绑扎而成,我家的草圈用的年代长了,修补的痕迹明显。用的甑板和蓆盖是旧的,历史感很强。支高是使用很久的小木块,已颜色斑驳。</p> <p class="ql-block">  收工到家,面已发好。</p><p class="ql-block"> 我娘把劳动工具给墙边一靠,把身上土尘一打,把手一洗,就搭碱,就揉面……</p><p class="ql-block"> 蒸的蒸馍也好,蒸的花卷也好,面揉到了就好吃,有嚼头。过去我见我娘蒸馍时,把面揉来揉去要揉好长时间,我不理解,现在我知道了原因。</p><p class="ql-block"> 攒馍是个功夫。晌午吃饭时间紧了,我娘就把揉好的面揉成长粗条,等距剁开就上锅蒸。如果时间稍有宽余,她就把剁成的面团攒成圆形。要蒸花卷了,还要把面擀开加油加调活面。我娘攒馍时,很是娴熟,为了赶时间,她常常双手开工,一手一个地攒。要蒸几十个馍,攒馍是需要点时间……</p><p class="ql-block"> 要上锅蒸馍了,给锅里添水放一个小瓷片(破碗渣片),再一层一层的搭馍。</p><p class="ql-block"> 蒸馍一般蒸三层,有时蒸四层。为了使蒸气不漏,必须加上草圈,还要在锅与草圈、草圈与锅盖连接处,用搌布把缝隙遮盖一番,以保证蒸时不跑气。</p><p class="ql-block"> 蒸一次馍,我娘从开始到馍出锅,要瞻前顾后,忙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馍搭锅后,就要拉风箱烧火。有时或儿或女帮忙烧一烧。没帮手了,我娘就自己去拉风箱去添柴去烧锅。</p><p class="ql-block"> 拉风箱烧锅多少还有点技术含量。会拉风箱的,能使火焰正常。不会拉风箱的,会让火焰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甚至烧的没火了。锅烧的不好是要影响馍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我家是个旧风箱,因长年累月使用,风箱的拉杆都磨损成椭圆形,极不好拉,每次拉起来,拉杆要偏向,人的胳膊出现裂劲,很不舒服。</p><p class="ql-block"> 年小的我们姊妹们,不太会烧火,动不动把火就烧的没火势了,有时还得我娘去"救火"。</p><p class="ql-block"> 蒸馍需要大火,需要或碳或硬柴。现在烧锅柴硬柴很多,只要或树根或树杆或树枝往锅底一放,火耐实,人省心。可过去烧碳很少,树棉杆或玉麦芯芯都是受实一点的柴禾,大多时的烧柴是麦草、玉麦杆,风箱一拉,很快燃完,所以烧锅时,要连续不断地往锅添柴。</p><p class="ql-block"> 要蒸一大锅子馍,从揉面到搭锅烧火,我娘的疲惫,我全看在眼里。</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干体力活,消耗大,饭量也就大,不几天就要蒸一次馍,周而复始,如此反复。我家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蒸的馍什么时候熟了,那时的农家没有钟表手表可以看时间,但只有用锅底的水烧完没烧完去判断。</p><p class="ql-block"> 锅底放的瓷瓦片,相当一个报时器。随着锅里水的沸腾,它有节奏地响着,似伴舞的音乐。当不太响时,馍就熟了,就不再烧了。</p><p class="ql-block"> 蒸馍锅底放瓷瓦片的方法是一个创造,是一个智慧。</p><p class="ql-block"> 馍熟了,就揭盖、取草圈,等馍不太烫了就得从甑板上把馍扳动一下,以防凉了馍沾甑板……</p><p class="ql-block"> 馍蒸完了,这时很乏的我娘,还要给家人做点其它吃的。</p><p class="ql-block"> 有时馍刚蒸好,来不及做别的饭,我娘就得去上工,一家人只好吃点馍……</p> <p class="ql-block">  秋冬春三季气温不高时蒸馍,我娘虽辛苦但不太受罪。可炎夏时节的蒸馍,我娘要受罪的。有时室外高温大热天,厨房还要蒸馍烧火,蒸锅还要散发蒸气,这几个气集成了"桑拿天",加之加工馍身体的活动,使我娘汗流浃背,汗水时不时就蛰眼,我娘就用裙帘把眼把脸一擦,把眼一揉,又继续干活……</p><p class="ql-block"> 每年过年前要蒸年馍,要蒸走亲访友的礼馍,要蒸家人过年的吃馍,要蒸豆腐菠菜包子。发的面多,蒸的锅数多,并且礼馍还必须攒,多半天才能蒸制完毕。这一次蒸馍,面是我娘一人揉,馍是我娘一人攒,包子皮是我娘一人擀,包子是我娘一人包,时不时还要看火烧锅。</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平时,还是过年过节,蒸一次馍,都要耗去我娘的心血,侵占我娘的休息,累及我娘的身体。</p><p class="ql-block"> 我娘蒸的馍,面揉到了,吃起来有嚼劲。吃玉麦榛子,吃玉麦面糊嘟,吃哄上坡(搅团)时,家人的习惯都要吃旦馍。</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当儿当女的,没到饭时,肚子一饿,就拿上一个冷馍,或夹油泼辣子(时有时无),或拿上青辣子蘸盐,就吃了起来。觉得馍是那样的香。</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白馍极少,除了走亲礼馍白面外,大多是黑面馍,搅麸子馍,菜茈馍……</p><p class="ql-block"> 我娘为了“改善伙食",时常还变个饭食花样,除了擀面和蒸馍外,还烙锅盔吃,还蒸玉麦面锅塌塌吃,还把苜蓿或海大白菜拌上面粉蒸成菜疙瘩吃……</p><p class="ql-block"> 这些吃法,都包涵着我娘对家人的厚重的亲情。 </p><p class="ql-block"> 社会进步了,如今乡亲们蒸馍也少了,好多人买馍吃。既就是蒸馍,一次也蒸的不多,蒸具也简单,蒸馍有硬柴,也不拉风箱,比过去省力省劲。</p><p class="ql-block"> 现在蒸馍也不用草圈、蓆盖、支高和风箱,这四样东西都成了历史物件,几乎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娘为了养活一家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不知发了多次面,不知蒸了多少个馍(花卷),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也不知我家更换了几个草圈,不知修修补补了多少次甑板……</p><p class="ql-block"> 人老了爱怀旧,容易想起过去的所经所历。我娘虽离开我们四十二年了,可她费神把力蒸馍的镜头,一桢桢一幕幕,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场面很亲切。我娘一生的艰辛,一路的疲惫,让我想起一次,心酸一次,眼圈就红一次。</p><p class="ql-block"> 母恩大于天,为儿不可忘。我娘在人间待了六十三载,她短暂的一生用勤劳、朴实、善良、忘我、和蔼、亲切和温暖度过。我永远记着我娘料理家务、做饭蒸馍时的辛苦付出,我永远记着我娘为儿为女为家人一生爱的奉献。</p><p class="ql-block"> 每每想起念起我娘,我常常为自己一生对父母孝顺不够而忏悔,而内疚……</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