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公粮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宣传画 交公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扬鞭催马送粮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扬鞭催马送粮忙,这是一首流行歌曲的名称。从这首风靡一时的歌曲,我想到了故乡的马车,当知青时送公粮的经历,以及在粮站遇到的趣事和奇事。</p> <p class="ql-block">  在故乡南川县,县城里有马车。</p><p class="ql-block"> 1957—1963年,我在四川省南川县(今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上学。黄学明是我的同班同学,她家就是赶马车的。黄学明的家就在隆化一小后面,翻过一座小山丘就到了。那是1960年的深秋,我上小学四年级不久。我去过黄学明家好几次,看马,看马车,看钉马掌。黄学明那一年十二岁。别看她小小年纪,却是钉马掌的好手。她把马拴在一根柱子上,马就乖乖地向后卷起腿,任她修掌。那匹马,眼睛大,含情脉脉不说话,它仿佛等待着享受一番生活似的。黄学明用小铁锤拔下磨损了的旧蹄铁,又用小弯刀将马蹄壳削平整,再安上新蹄铁,用四方的小铁钉敲敲打打,一只马掌就钉好啦。先后腿,再前腿,不一会儿,就换完了四只马掌。削平蹄壳时,她用小弯刀往怀里拉。钉四方钉时,她把另外几只钉衔在牙齿间。看着黄学明同学操作,我好羡慕。她说,熟能生巧嘛。削平蹄壳,不能伤马足,要薄薄地一层一层削,出血就不好了。钉钉时,要稍稍倾斜一点,出血就不好了。她八岁就学着钉马掌,已经是四年的师傅啦。后来,有好几天,黄学明没来上学。一问才知道,她家粮食不够吃,只好吃观音土混合蔬菜做的粑粑,拉不出屎来,死了。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p> <p class="ql-block">  在下乡地南平,镇里也有马车。</p><p class="ql-block"> 1968年末我到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沟第四生产队(现南川区南平镇天马村四组)当了一名知识青年,直至1973年末我考上中专离开那里。那几年南平镇上一直都有马车,它们用来搞运输。有两个知青是南平镇本地人,一个叫余M德,一个叫葛D宝。他们名义上算1969届的初中毕业生,实际上是小学毕业。因为文革的缘故,那一届中学生根本没有入学。不过,依照政策,城镇青年,年满十六岁,就得上山下乡当知青了。他俩分配到六队,那是盖石沟最穷的生产队,在大山里。他俩每周五下午返回南平镇的家里,周一上午才又回到盖石沟。在盖石沟的石板路上,我经常能见到他俩晃荡的身影。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都不高兴他俩,又拿他俩没办法。三年后,他俩回到南平镇,顶替他们的父亲,在大集体性质的运输社当上了赶马车的工人。就是这样的一份工作,他俩也好生高兴,总算脱离了农村,吃上了供应粮。</p> <p class="ql-block">  盖石沟的人们,每年送公粮,都用汽车,不用马车。</p><p class="ql-block"> 我们第四生产队是盖石沟生产稻谷的主体之一。一年交送公粮四万八千公斤。小春的麦子不交公粮,大春的稻谷才交。每年十月下旬,驻南川的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第28队,就会派解放牌汽车来拉公粮。我们四队的晒谷场位于一个叫做大土的院子旁边。收稻时节,扬铲和风簸一起用上。扬铲即巨大的木铲,那是拣选稻谷的主要工具。男村民赤膊上阵,挥舞扬铲,晒干的稻谷嗖嗖地变成了月牙形的堆积。风簸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拣选谷物的器具。扎花头巾的女村民手摇风簸,以增添拣选稻谷的数量。最后,堆成小山似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送公粮是充满自豪感的劳动。汽车来了,队里请司机坐下喝茶。村民们迅速地装填麻袋,逐一过磅之后,再用粗针引麻绳封口。送公粮有专用的标准麻袋。那种麻袋上印有 “中粮” 两个大字,那是粮站提供的。每袋75公斤,不多不少。我们扛粮袋装车并跟车去粮站交公粮,每天上下午各一趟。每趟四人,我在其中。队里派我干这活路完全是一片好意,顺便赶场耍一耍嘛。为了节省装车的时间,我们使用跳板。车厢底并不高,装车也可不用跳板。不过,那就得另外两个人在车上提着粮袋的四只角堆垛。踏跳板上车,从汽车的前部往后部堆叠粮袋,走拢后,肩头轻轻一歪,粮袋就堆叠好了。装满一车,每人不过踏跳板十三四趟。这活路倒是不重,但是我开头几次却害怕,因为跳板一闪一闪的。熟悉之后,反而觉得跳板要一闪一闪才好,那样似乎省力一些。装满四吨,就是一车。我们四人随车而行,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嘟嘟嘟,解放牌汽车奔驰在公路上。汽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我们坐在麻袋上,迎面吹来凉爽的风。金风送爽,或许就是那样的感觉。到了粮站之后,我们卸车。大家扛上粮袋,先要上几步石梯坎,然后进入粮仓,接着又踏跳板,堆叠粮袋。粮仓里的跳板又高又长,堆叠的粮袋挨近屋梁。卸车之后,这趟送公粮的劳作就算完成啦。我们这四个人,自己解决午饭。我们一般是吃两碗面条。一碗臊子面,一毛二分钱。一碗素面,八分钱。两种面条配着吃,素面也沾一点点肉味儿,好大的一种享受。不过,也有人舍不得那两毛钱。他们啃自己带的麦粑。</p><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钟,我们跟车返回盖石沟,重复上午的劳动。下午四点钟,全天的劳动结束。我们扇着草帽,步行十五里,返回生产队,大家有说有笑。</p><p class="ql-block"> 每年交公粮,其劳动场景大约如此,持续一周左右。</p> <p class="ql-block">  兹有趣事一桩,南平粮站的郝站长,对我友好。</p><p class="ql-block"> 当知识青年的第一年是有粮油供应的。每个月大米35斤,菜油4两。我第一次去粮站购粮油,居然遇到一个熟人,他是南川中学的高中毕业生郝君。郝、霍、何,这三个姓,在当地话里,发音相同,都念he。为了区别,人们就说赤包 (包耳旁)he,雨佳he、人 (单人旁)可 he。郝是南平的大姓,在南平公社有个郝家祠。郝家祠是一个很大的院落。解放后,南平第二小学校就设在那里。那个小学有住宿部,有二十几个小学生常年寄宿在那里,他们多半是地质队的子女。那位郝君就是郝家祠的人。高中毕业后,他参了军。四个兜(提干)后,他转业到了南平粮站担任站长。南平粮站的站长,权力是比较大的。南平粮站是南平区、南平镇和南平公社的总粮站,并在业务上指导神童公社、石莲公社和岭坝公社的粮站,还负责保障一座三线厂 “红山铸造厂” 的粮油供应。我第一次购粮,碰巧郝君值班。我认出了他。他显然也认出了我。我们都没有说话。他在购粮本上写字盖章之后,说:到隔壁称米打油。到了隔壁,我一看购粮本,上面写着:菜油8两!以后每月购买粮油,我都害怕遇到郝君。还好,我没有再遇到他。以后每年交公粮,我都害怕遇到郝君。还好,我没有再遇到他。其实,在我当知青的那漫长的五年时光里,郝君一直在南平粮站担任站长。郝君今年应当有76岁了。思齐在遥远的武汉,祝愿他生活美好!</p> <p class="ql-block">  又有奇事一桩,教过我体育的周光义老师不愿意我问他好。</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购粮油,还遇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南平粮站大门口,遇到了小学四年级时教过我体育课的周光义老师。周老师是南平镇的人,他用板车拉煤,在那里歇气。我主动招呼周老师。不过,他的神情告诉我,他非常不愿意我问候他。周老师是个大块头,骨骼尤其大。我至今记得他的教导。有一次体育课遇到下雨,于是改为内堂,即在教室里上课。体育课上内堂,一般就是听老师讲故事。周老师上内堂,却是讲体育知识。他告诉我们,劳动不能够代替体育。原因有三。其一,体育运动是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有的锻炼人强健,有的锻炼人灵活,还有的锻炼人胆大细心。棋牌类运动,不是用来赌博的,而是用来锻炼大脑,人的脑袋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其二,劳动不能代替体育,工人农民天天劳动,也需要体育。一般说来,劳动使人劳累,体育使人愉快。其三,体育特别能锻炼人的意志。为此,他讲了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一位驾驶摩托车的游击队员,遇到日寇的追击。游击队员来到十八道之字拐。眼看日寇就要到了,他猛踩油门,摩托车居然飞起来了。到最后一道拐的时候,摩托车又平安着陆,沿着公路疾驰而去。日寇被气得半死,却拿那位游击队员没有办法。周老师兴致勃勃,他随口给我们背诵了一首诗,末尾两句云:平坦大道固然舒服,崎岖小路也不困难。他总结说:这就是体育锻炼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不愿意我向他问好,这是面子思想在作怪。原来的老师,后来成了个体劳动力,靠拉板车为生,他不好意思。周老师之所以离职,不再当教师,原因是他个子大,教师的粮食供应,每个月27斤,他吃不饱。拉板车,虽然十分劳苦,但是挣钱多,可以买高价粮来填饱肚子。</p> <p class="ql-block">  每年交公粮,大家喜洋洋。丰收后的三四个月,大家吃得欢畅。尽管如此,当年的农村却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过完春节,不少人家就缺粮了。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家靠吃返销粮或救济粮艰难度日。这种情形在单身汉那里尤其严重。本来,返销粮也好,救济粮也好,加上瓜菜薯豆是够吃的。可是,力气大的单身汉往往找不到老婆,没人为他们勤俭持家。一斤大米,用铁罐来闷饭,加一点儿酱油,蘸一点儿豆瓣,好吃,真好吃!一个月的粮食,单身汉十来天就吃光了。哎!</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我国早已废除了耕地税,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国家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现在,国家用保护性的价格向农民购粮,有多少,收购多少。这真好。</p> <p class="ql-block">  粮食安全,国之大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粮食生产。现在,已经再也没有人吃不饱了。咱们国家,十分重视扶贫脱贫工作,把它作为头等大事。中国的广大农村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这是古今中外的头等功业。这是彪炳人类的勋业。</p> <p class="ql-block">  早在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上整体消除了贫困现象。这让我欢欣鼓舞。我特别喜欢看扶贫的电视剧。那些作品我几乎都看过。每当我看扶贫的电视剧时,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知青岁月,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今天,扬鞭催马送公粮这首歌,已经变成了一种历史书写。它提醒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繁荣富强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祖国万岁!</p> <p class="ql-block">稻谷成熟金灿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别梦依稀盖石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脱贫后的盖石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