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应怜音韵失,莲心不死大先生(读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念叶先生)

路漫漫

<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因病在天津南开大学去逝了,享年100岁。她一生挚爱着中国古典诗词,数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地,无论遭受怎样的痛苦屈辱,她都能从诗词中获得力量,始终坚持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她一生倾其所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算不上叶嘉莹先生的学生,但叶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同样为我所敬仰,她讲解的弱德之美让我热泪盈眶。她说诗词文化的背后是哲学是智慧,读懂诗词,能让人明白生命的真谛。叶先生曾经说过,她一生所得全来自古诗文,有一首古诗还救过她的性命。今天我找来叶先生说救过她性命的这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来仔细品读,以叶先生希望的方式向敬爱的叶嘉莹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之一,通过对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僧人的言行进行模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及信仰的深刻见解。这里先不讲王安石老爷子,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p> <p class="ql-block">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本诗以一件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开篇,描绘了一幅风卷残云、瓦片飞落、不幸砸中头部的场景。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作者笔锋一转,指出瓦片在砸中自己的同时也破碎了,暗示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仅自己血流满面,瓦片也失去了原有的形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作者表现出一种超脱的胸怀,不因瓦片伤人而心生愤怒,认为瓦片也是身不由己,受到某种力量的驱使才造成了伤害。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由此及彼,作者推广到众生造恶的现象,认为这些恶行也是受到某种内在机制的驱使,而非完全出于个人意愿。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那些造恶的人并不知道这种内在机制的存在,因此常常将责任归咎于自己或他人。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作者对此表示同情和怜悯,认为这些人值得被宽恕和劝导,应该通过真正的修行来摆脱这种内在机制的束缚。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作者最后告诫自己和其他人,不要因这些不幸和恶行而陷入迷茫和怨恨之中,应该保持清醒和慈悲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通读《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 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却从中提炼出了关于人生、社会和信仰的深刻哲理。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诗词中隐含着深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难怪叶先生说这首诗,在那个苦难屈辱的年代,给了她最大的慰藉。读了王安石这首诗,我也更能明白,叶先生为什么说,文学的背后是哲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span>叶先生这两联诗,让此时此刻的我有特别的感触。我觉得这两联诗与叶嘉莹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高度契合。有诗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先生的一生,毫无疑问是美的,她的美在于她读懂了这世间的凄凉,并且毫无条件地用她弱德之美来欣赏这份凄凉之美,用古诗里传承千年的智慧去温暖着所有人;叶先生的美更在于她内心的丰富与坚韧,她一生孜孜不倦探索古诗文里的奥秘,并且毫无保留地用她亲身感悟引领着所有人。叶先生生于六月,家人给她取的小名叫“荷”,作咏荷•念叶先生一首,表达一位古诗文爱好者对中国最后一位大先生的爱戴和崇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咏荷•念叶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路漫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富五车桃李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德配天地享万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仄应怜音韵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莲心不死大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