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7日早上我们从黄山北站乘高铁8分钟到达歙县,然后打的到达徽州古城。徽州古城自唐代以来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她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她和四川阆中古城、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并称中国四大古城。</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南门广场上有陶行知铜像,陶行知是徽州人,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以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理念,影响了传承师院的我一生。</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爱满天下”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石刻铭石。</p> <p class="ql-block">投影在城墙上的咏颂徽州的诗句及徽州文化特色,把古城的文化底蕴烘托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在古城西南门,它是徽州古城最重要的地标,是隋朝末年歙州府的正门,同时还是徽州古城最中心、规模最大的城门。在庄严古朴的城楼上“徽州府”三个字赫然醒目,这座城楼始建于隋末,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十三对柱子构成门框,在门洞里依次排开撑起城楼,据说这种“排栅柱”的方形城门是北宋正宗的城门形制,走进南谯楼便是古今穿越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穿过南谯楼,就看到一座仪门道中央,四个石礅立柱稳,木石榫卯咬合紧。正中双柁之间悬红褐底金字匾额,上书:“承流宣化”四字,究其含义就是宣布恩德,承受风教,指官员奉君命教化百姓,可使文化流传,百姓更有教养,国家也会更加兴旺,出自《汉书·董仲舒传》。</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楼的正前方就是徽州府衙,作为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这就是古代知府的办公场所,俗称“衙门”。</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廊沿上,间隔着一定的距离,挂着四只方形的灯笼,一只灯笼上写着一个字,连起来便是:徽州府衙。</p> <p class="ql-block">仪门——衙署第二重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新官到任、喜庆大典、宣读诏书,公开审理案件,或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皆大开仪门。</p> <p class="ql-block">进了仪门便是府衙正堂廷院。戒石亭后两边各有相对的一座四柱凉亭。檐下挂有“息民亭”额匾,可能是告状的小民候讼之处。</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的官箴碑正面刻“公生明”。背面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劝诫官吏要常念百姓衣食父母之恩,为官务必要清正廉明。</p> <p class="ql-block">大堂——府衙正堂,用于宣读诏书、接见官吏、公开审理重大案件、举行宴饮、祈雨做法事等。屏风下正位称公座,知府到任,择日上公座:皂隶排衙,抓时辰。同知、通判、经历、知县、巡检等所辖官吏皂役按《会典》规定前来作拜见礼。</p> <p class="ql-block">正堂悬匾“明镜高照”,下面是海上日出刻花三扇屏——这幅画叫做海水朝日图,通常解释为前面坐着的老爷“清如海水,明似朝日”。两侧有锣鼓和警示牌。</p> <p class="ql-block">从正堂背屏后的后门出去就可以进入二堂。“清慎勤”就是清廉、谨慎和勤勉。背屏上画着当年“徽州一府六县舆图”</p> <p class="ql-block">二堂后面为内堂,称知府廨。廨本意指官吏办公室,后来泛指官府内堂,也就是宅邸。分前后两进,前进称官厅,用于处理日常公务和隐私案件,或接待宾朋;设有签押房,用以签署公文和用印。后进为知府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现在出租卖古玩了。</p> <p class="ql-block">内堂后面是清心阁,也是府衙最后一座建筑。清心阁——用作书房或宴饮。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下浚泓池,天光云影,徘徊荡漾。</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过几十步就来到一座屋檐翘起古香古色的“歙州砚座”,里面摆置的全是文房四宝之一——砚台。</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府衙后花园,里面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亭有阁,真是个休闲观赏的袖珍小洞天。一涧池塘,池塘里生活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种类不同的金鱼。池塘上横跨着一座小型“芙蓉桥”。走过“芙蓉桥”,登上石阶就来到一座方亭前,亭檐四角翘起。</p> <p class="ql-block">从府衙的后花园可以登上古城墙,这座古城墙始建于隋末,古老而威严,宛如一位沧桑的老人,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走在古城墙上,唐砖宋瓦古色古香,山水环绕,白墙黛瓦,徽州古城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从府衙侧门出来,立刻呈现在眼前的是阳和门,它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历经多次修缮,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是直通老街居民区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阳和门的古街路口,伫立着一座牌坊——许国牌坊。这是一座气势恢宏,举世无双,全国唯一的一座八脚牌坊。</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左右两座双柱三楼。其石柱、梁柱、匾额、斗拱、雀替,都饰以栩栩如生的雕刻。有飞翔的彩凤、奔腾的走兽、威武的雄狮,还有诸多的云腾浪涌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牌坊上方,最显眼的匾额是:“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八个斗大的楷书字,这是明代大书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董其昌手笔。这座牌坊为明代三朝元老许国所建,有着“东方凱旋门”之称。石牌坊上遍布雕饰,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中难得的杰作,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方士载宅,明万历年间大学士许国府邸的部分遗构,现存堂屋、廊屋、天井等,为典型徽州明代住宅,梁架雕饰简洁美观,与结构融为一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方士载宅现为歙县黄宾虹纪念馆,黄宾虹,歙县潭渡村人,近代中国山水画杰出代表,与北京的齐白石同享盛名,素有“南黄北齐”之美誉,1955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信步而入,便看到黄宾虹先生的雕塑立在正中,长袍着身,眼眺远方,手拿画纸似乎正在专注着对着什么景色写生。</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因为皖南的青山秀水滋润了人们的眼睛,也滋养出人们高水准的审美,黄宾虹先生的绘画水准和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都是极高的。</p> <p class="ql-block">介绍黄先生生平的展室给人狭小拥挤的感觉,似乎这斗室一间不足以描摹出这位中国山水画大师的生命历程、艺术生涯以及高尚的节操。一张张画作看过来,即使不懂画的人也能朦朦胧胧感受到其中的意蕴,作品中的沧桑和雄浑醇厚完美诠释着中国传统美学,即便无法专业地指出每一张作品到底哪里好,但毫无疑问,你的心里确定——这就是美。</p> <p class="ql-block">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纪念馆中的一块砖雕格外精致,吸引人不由得凝神伫立,细细打量。整个砖雕立体生动,小小的雕刻作品中、人物、景致、建筑俱全,没有丝毫敷衍和粗糙,显示了徽州手工艺匠人的高超水平。黄宾虹先生也对这种民间艺术情有独钟,曾因此评价“徽州多奇杰异能之士”。</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北面正对的是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东面九龙壁、九凤壁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和古戏楼</p> <p class="ql-block">走在徽园里,就像是游荡在江南一样,感受着徽州古城古朴典雅的气息。徽园里的商铺建筑,传承了以前老街商铺的建筑方式,错落不一,再加上精美的雕刻,可以说是徽派建筑的新秀。</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走进了陶行知纪念馆,厅堂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两边的楹联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两句话,更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p> <p class="ql-block">厅堂正中矗立着陶行知雕像,高2.6米,汉白玉材质,展现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高大形象。雕像后面是毛主席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八个金色大字,潇洒飘逸,刚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雕像栩栩如生,极为传神。气质超凡,和光满面;博爱存心,立德建业;他倾情教育,手不释卷;为国为民,勇往直前。汉白玉的质地,象征着他洁白无瑕的高尚人格。像座形如磐石,标志着他不惧不屈的坚强性格。</p> <p class="ql-block">全馆共分五个展厅。第一个展厅瞻仰厅在楼下,二层是思陶厅、师陶厅和学陶厅,三个展厅分七个时期展示陶行知光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大北街街名因街道的出口是府城的北门而得名。这条街是商居一体的街道,前店后宅,宜商宜居,古时有各种行业的商家百余家,其中以食品、棉纺、锡箔及药业为著名。今街上有“集和堂药店”、“王氏新安医学纪念馆”等徽文化展示窗口。</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入口,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老巷,建于明清时期、街长500多米,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徐徐向你展开,斑驳湿漉漉的碎石小路,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古巷让人有种深不可测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让人充满了好奇,要想了解这里的古往今来,只有走向巷子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脚下斑驳的碎石小路,让人感觉犹如走进古巷的时间隧道,走在这样的巷子里,心情异常宁静,空荡荡巷子里只有一个人的脚步声,让人心生感慨,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此时此刻总想让脚步放慢些,让心灵融进这难得的相逢,细心体会古巷的魅力,从缕缕漂浮的空气中感知这里久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蛤蟆井”是斗山街精致之一,相传斗山街原本是缺水的,唐贞元年间,人们从一对蛤蟆藏身的土坎上打出两眼井,于是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窄窄的老巷,高高的围墙,一座座深宅大院接踵而至,想一个个揭开它们的面纱,那可得些时间了,500多米长的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古巷拱形门,门上隐约写着“中山巷”。麻石门框,青砖墙,墙面已经斑驳,门框留有门耳,似乎曾经有门。左边墙上指示牌,标注了中山巷、地图及吴氏世科坊等景点名称。</p> <p class="ql-block">穿过拱形门,拾级而上,像爬山,与古城其它街巷不太一样。中山巷邻新南街,与热闹的中和街近在咫尺,但这里却很安静,两边古屋鳞次栉比,有种曲径通幽之境。</p> <p class="ql-block">一抬头,一座两柱三楼的石牌坊跨巷而立,这便是“吴氏世科坊”,又称吴氏世科牌楼。整座石坊朴实无华,四块靠背石下置四只横卧石狮,这在牌坊建筑中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牌坊三楼刻有“恩荣”,二楼刻有“世科”,一楼石板刻有吴氏自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城内吴氏15名举人、进士的名字。大概中山巷原先住的都是吴姓,所以世科牌楼立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走过牌坊,左边一屋,铁门紧闭。右墙上却是醒目的红字“中山巷三号”。心里纳闷,中山巷三号有什么特别吗,字怎写得这么大,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墙上挂的标牌上,赫然写着“叶挺囚禁处旧址”。这里曾囚禁过叶挺?难怪“中山巷三号”字这么醒目。</p> <p class="ql-block">被列入歙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中山巷井,建于明代,位于徽州城中山巷。</p> <p class="ql-block">中山巷阶梯与平地相间隔,很有节奏感,虽一路爬山,却不很累。平地中间是石板,周围簇拥细石子,厚重的台阶,两旁深宅大院,深邃幽静。</p> <p class="ql-block">上完最后一组台阶,到了巷子尽头。原先的城墙现在是一所中学的建校基石,巷口台阶连一条新路,直通中学。</p> <p class="ql-block">十字街是歙县的一处古街巷,虽然名气不如其他景点大,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府老阁,位于徽州古城的核心区域,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徽派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到了徽州历史博物馆,它是一座徽派建筑,粉墙黛瓦,清雅庄重。</p> <p class="ql-block">走近博物馆,正面是一幅大型铜板浮雕。</p> <p class="ql-block">侧面是一堵名人墙。那些出自徽州,曾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留下身影的杰出人物至今让人敬仰尊重。名人墙中,有徽州历史人物胡雪岩、黄宾虹、陶行知、朱熹、胡适、詹天佑、许国、王茂荫、许承尧等。</p> <p class="ql-block">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植根于徽州本土,伸展于中华大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新安江之名源于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新安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徽州文化。</p> <p class="ql-block">拥有一府六县的古徽州民风纯净,尚儒重商,近800年的历史创下了独特的文化。这份文化如此瑰丽,让明代文人汤显祖说出那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馆内以偏黄色调为主,有种旧时岁月自带的沧桑和温暖。4000平的展陈面积分“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五大单元,向人们展示了徽州从古至今的发展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人驻足流连,对原本感觉缥缈遥远的徽州历史有了更具体真实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便是徽州递铺主题邮局,选一张古城的明信片,写上鼓励和祝福寄给远方的自己;写上最动人的情话给最想念的那个人;传递一份世间温暖给素不相识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走出徽州古城,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古城墙,雄伟壮观。原来这里是一个边门进入瓮城。瓮城,是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再穿过一个小门,进入徽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远就看到有一块大石碑,许多人驻足拍照,又到前方看到徽州古城5A字样,我们排队打了卡,留下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便乘公交前往1公里处的渔梁坝,它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可与著名的都江堰媲美,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横卧在江上的渔梁坝,任江水不停息的冲刷着它那花岗岩条石,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四处溅起的白色浪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道风景,无限回味。</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精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俗称,元宝钉。如此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至今牢固如初。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四川的都江堰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今年四月份在洛阳桥上第一次看到石板上的榫卯结构,在这里发现大块的花岗岩上也是榫卯连接。古人智慧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登上百步石阶,前往古老街巷渔梁村,它形如鲤鱼,这条街是鱼背吧,细细长长的。在百步石阶上,俯瞰渔梁坝全景,美不胜收啊!</p> <p class="ql-block">上了台阶,就是一座古朴沧桑的徽派建筑,上书“观澜山房”四个大字,门口便是练江,正对着的是紫阳山,山房背后紧邻渔梁古街。</p> <p class="ql-block">渔梁村被岁月磨得乌亮的鹅卵石路旁,一些存在了百年以上的老宅无不透着浓浓的古意。</p> <p class="ql-block">游完渔梁坝,在一家祖传混沌店用过午餐,便乘公交到达歙县棠樾牌坊群。在黄山市歙县的棠樾村,有一片古老而壮观的牌坊群,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些牌坊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对过去岁月的缅怀和对先人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牌坊:鲍灿孝子坊,1534年建,4柱3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为牌坊第三等级。牌坊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牌坊:慈孝里坊,1420年建,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御制”,为牌坊最高等级。该坊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双双获生。朝廷为了旌表他们向死而生的品行,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是一座贞节牌坊,它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敕建”,为牌坊第四等级。这是为旌表鲍文龄的妻子汪氏贞操守节的石坊。鲍文龄中年死亡,妻汪氏年仅二十五岁,家道贫寒,备尝艰辛,抚育孤儿长大成人。守寡二十年至四十五岁病逝。牌坊正中横石所书"矢贞全孝"四个大字,就是赞颂汪氏至死守节情操的。牌坊另一面刻着 "立节完孤",则是褒奖她不仅立志守节,还含辛茹苦为鲍文龄抚养孤儿长大成人。各村同族,甚赞其节孝,报呈朝廷,奉旨立坊旌表,汪氏事迹列入《县志.烈女》中。</p> <p class="ql-block">在第三、四座牌坊之间,骑路建有一座四角方亭,不仅为行人提供了方便,更为牌坊群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亭建于清朝乾嘉年间,是为纪念鲍氏先祖鲍宣而建。西汉的鲍宣为官清廉,外出办事总骑匹骢马,所以取名“骢步亭”。</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牌坊:鲍漱芳父子义行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它是为旌表诺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鲍均而建。均为冲天柱式,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圣旨”,为牌坊第三等级。此鲍淑芳为清朝大盐商,奉旨议叙盐运使职衔,嘉庆年间他发放了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三年的军饷。淮河、黄河发生洪涝灾害,洪泽湖决堤时,他集议公捐米6万石,捐麦4万石,开六塘河归海,疏浚芒稻洞,捐银6万两。他还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但临终却没见一座旌表自己的牌坊,只得嘱咐儿子鲍均,恪守祖训,造福乡里。徽州府督抚被鲍淑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请命于皇帝(1820年)恩准鲍立“义”字坊,“乐善好施”坊是群坊中最年轻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牌坊:鲍文渊妻节孝坊又称节劲三冬坊,建于1787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均为冲天柱式,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圣旨”,为牌坊第三等级。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29岁时丈夫因病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鲍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朝著名的书法家。吴氏年老之后,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当地的官员以及皇帝,因此,打破继妻不准立牌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p> <p class="ql-block">第六座牌坊: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该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背镌“人钦真孝”。均为冲天柱式,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圣旨”,为牌坊第三等级。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鲍逢昌在14岁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终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亲病危在床,医生说需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外加亲生儿子身上的肉来熬汤做药引医治。儿子便从自己的屁股上挖了一块肉。母亲喝下药和儿子的肉汤,病情果然好转,且很快康复。鲍逢昌千里寻父,割股疗亲的感人事迹,很快传开。大家纷纷传说,是鲍逢昌的孝心感动了天神,老天爷治好了他母亲的病。在极其看重孝道的古代,这样的行为必须大力宏扬,所以为其建牌坊一座。</p> <p class="ql-block">第七座牌坊: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冲天柱式4柱3间的牌坊,上面镌刻的是“恩荣”,为牌坊第二等级,背面刻有“官联台斗”4个大字。该坊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据歙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年轻时曾远赴云南驻守边防,因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生祠以示感恩。由于他秉性刚直,鄙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保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并恩赐牌坊,以示表彰。</p> <p class="ql-block">古牌坊群尽头就是棠樾村,伴以祠堂、民居、石桥、亭阁,在开阔的田园、秀丽的山光映照下,一幅气势恢宏的牌坊丛林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一连七座石牌坊,顺序排列在棠樾村村口,组成全国最大规模的牌坊群。这七座牌坊顺向排列,又呈一道优美的弧形,互不遮挡,让人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牌坊旁边有三座祠堂。鲍氏支祠位于正中间,墙上的“忠、孝、廉、节”为朱熹手书。两侧则是世孝祠和清懿堂。</p> <p class="ql-block">敦本堂,是鲍氏家族的男祠堂,屋顶有麒麟与鳌鱼两种神兽,厅内木柱上写有乾隆皇帝题写“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对联。祠堂内还存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17方碑刻,彰显着棠樾鲍氏家族的煊赫。</p> <p class="ql-block">清懿堂是一座专门为纪念女性而建的祠堂,位于棠樾村东大道上,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棠樾村可为是中国唯一拥有女祠堂的古村落。清嘉庆十年(1805年),富甲一方的大盐商鲍启运,为纪念棠樾村的妇女为鲍氏家族所做的贡献,破例为她们修建了“清懿堂”。“清懿堂”取自“品行清白,懿德美好”之意,堂内一块“贞孝两全”的横匾为晚清重臣曾国藩手书。</p> <p class="ql-block">棠樾村不仅以牌坊群闻名,还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故事。堂樾村就是鲍氏村,这里集聚的是鲍氏家族,历代以求学经商为主,造就了一代代的达官巨贾,至今已繁衍了34代。如今街巷如旧,青石板,马头墙依然古朴如故。</p> <p class="ql-block">鲍氏老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鲍氏家族早期生活的见证,内部陈设的老物件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鲍氏始祖墓园位于村前街存爱堂与掌书园之间,为南宋鲍氏始祖鲍荣夫人的墓园。慈孝墙上的砖雕细腻传神,因为年代久远,墙壁上下两端都已染黑,两侧的圆柱也能看出巨大的裂痕。</p> <p class="ql-block">花墙、鲍氏始祖墓园、圣旨碑、慈孝门……棠樾村中古物多,这些被保护下来的文物古迹记载着当时棠樾家族的兴衰史,藏匿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故事,留给人们去探寻。</p> <p class="ql-block">存爱堂是一座五世同堂的宅子,始建于明朝初年,为孝子鲍灿之父古屋,现宅为清初重建。</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年间,鲍集成妻节孝持家,获嘉庆帝赐“五世同堂”匾额。</p> <p class="ql-block">一座高大的古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牌标示为:“前街明宅”。</p> <p class="ql-block">“鲍兴斋中药店”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棠樾村还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这些民居大多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棠樾老街,你可以看到许多石板路、老宅和古民居,它们见证了棠樾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真没想到棠樾村这么静谧祥和,风景如画。我们在这里乘上公交车,前往黄山北站。再见了,棠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