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世界旅游胜地

虎伦

<p class="ql-block"> (一)新西兰部分城市景点</p> <p class="ql-block"> 摄影 制作</p><p class="ql-block"> 丁 邦 伦</p> 世界旅游胜地新西兰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世界范圍内堪称一绝。因儿子一家定居在此,我有幸去过三次,南岛北島全島游两次,顺道去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和黄金海岸。这里就新西兰的景点做点介绍,因限于当时刚学摄影,取景及相机的设置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初步整理了一些,供大家欣赏並加以指正! 惠灵顿—新西兰首都 惠灵顿(英语:Wellington、毛利语:Te Whanganui-a-Tara 或 Poneke)是新西兰的首都,位于新西兰北岛南端,人口约45万。它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城市,与悉尼和墨尔本一起成为大洋洲的文化中心。许多艺术家在此定居或活动,还有许多艺术咖啡馆和生动的夜生活。<br>惠灵顿附近群山连绵,满目苍翠,碧海青天,景色秀丽。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惠灵顿气候温和湿润,是南太平洋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br>惠灵顿是往来南北二岛的交通枢纽。惠灵顿也是世界最佳深水港之一。在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天气和暖,阳光充沛。惠灵顿地处断层地带,除临海有一片平地外,整个城市依山建筑。1855年一次大地震曾使港口受到严重破坏,如今的惠灵顿是1948年后重建的。由于惠灵顿濒临海湾,加之地势较高,时常受到海风的侵袭,一年之中大部分日子都刮风,因而有"风城"之称。<br> Picton 港囗 过海 我参观了新西兰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 首都火車站广场 用缆丝牵引机车上山 惠灵顿之夜 奥克兰(Oakland),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是加州人口第8大城市,地处旧金山湾区东北部,西临旧金山湾、北接著名大学城伯克利(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在地) 。奥克兰隶属于阿拉米达县(Alameda County) ,是该县的县府所在地 。奥克兰与旧金山市隔海相望,兴建于1936年的"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Bay Bridge)连接着两市。<br>"奥克兰"一词是英文"橡树之地"(Oakland)的音译。这里原是旧金山湾东部沿岸的一片美丽的橡树林,城市由此而得名,连市徽都是一棵橡树 。<br> 基督城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岸,又名"花园之城",人口34万,是新西兰第三大城市,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是仅次于最大城市奥克兰(Auckland)、首都惠灵顿(Wellington)的新西兰第三大城市,也是新西兰除奥克兰以外、来往世界各地的第二大门户。基督城人口约327,211,地势平坦。 基督城浓厚的英国气息,艺术文化气息浓厚,设施完备。2011年2月22日12时51分(北京时间7时51分),基督城东南10公里的利特尔顿发生6.3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我在儿子家门前留彰 清晨,美丽的基督城 2011年2月22日12时51分(北京时间7时51分),基督城东南10公里的利特尔顿发生6.3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这是2004年我们在基础城大教堂前的留影 著名大桥 我在公园观花 新西兰的皇后镇是一个被南阿尔卑斯山包围的美丽小镇,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皇后镇全处都是完美的观光地点,夏季蓝天艳阳,秋季为鲜红与金黄的叶子染成缤纷多彩的面貌,冬天的气候清爽晴朗,还有大片覆着白雪的山岭,而春天又是百花盛开的日子。四季分明,各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市区附近的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是座深而蓝的高山湖。壮丽的山脉上几座覆着白雪的绿棕色山点缀于背景中。从皇后镇到山顶,则是一片绿油油的色彩。 此地曾是电影"指环王"拍摄选景地 罗托鲁阿(Rotorua)是新西兰著名的观光城市,毛利族历史文化的荟萃之地。占据新西兰人口14%的土著居民毛利人有着独特而奇妙的语言和文化,对新西兰的文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早在1000多年前,他们乘坐远航独木舟离开自己的家乡哈瓦基来到新西兰繁衍生息。毛利人的文化绚丽多彩,传统艺术包括:雕刻、编织、组舞、讲演和纹身术等在全国各地历久不衰。 新西兰的“国中之国”——法国小镇<div> 在新西兰南岛基督城(Christchurch)东南约100公里,有一个“法国小镇”——阿卡罗阿(Akaroa),新西兰的“国中之国”。<br>  这个小镇坐落在古火山口阿卡罗阿海滨,风光秀美,山水如画,到处散发着优雅迷人的法国风情。特有的法式魅力与附近基督城的英式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令游客为之倾心。<br>  19世纪30年代,当新西兰仍是一片处女地时,欧洲捕鲸者就将此地视为捕猎海洋生物的天堂。1838年,法国捕鲸船船长让•朗格路斯(Jean Langlois)为阿卡罗阿的美景所吸引,便返回法国游说在这里建立殖民地。<br> 1840年,在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Louis•Phillipe)的支持下,一艘法国军舰载着80多位法国移民开赴新西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法国开辟新的疆土。但是,到达新西兰后才发现这里已被英国人占领,在他们到达之前两个月,英国人就已同土著毛利人签订《怀唐伊条约》,获得了整个新西兰的统治权。与英国人几经交涉之后,这80多位法国人被允许在阿卡罗阿登陆暂居,从此,这里便成为法国人的聚集地,并逐渐繁荣起来。<br><br> 今天,这里已经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还始终保留着浓厚的法国风情,建筑以法国风格为主,街道以法语命名,小镇到处飘扬着法国国旗,有些店铺的装饰都是法国国旗图案,人们习惯称其为法国小镇。<br>  法国小镇貌似“国中之国”,其实这里是地道的新西兰国土,大部分居民只是法国人后裔,语言都是地道的KIWI英语,能讲法语的人早已寥寥无几。之所以还在大张旗鼓地兜售法国风情,只不过是为了宣传旅游特色而已。<br></div> 其他部分域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