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净慈寺,又名净慈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乃吴越王钱谬为永明禅师所建,原名慧日永明院,已逾千年。北宋改名寿宁禅院,南宋又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清康熙皇帝改名为“净慈禅寺”。净慈寺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永明禅师为净慈寺的开山祖师。</p>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屡毁屡建。南宋时期,被朝廷评定为江南禅院“五山”之一。明、清以后屡有毁建。</p><p class="ql-block"> 至2001年,净慈寺占地面积扩至12.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重大殿,现有金刚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观音殿、钟楼等建筑。现任方丈为戒清法师。净慈寺历史上因高僧辈出,佛法昌隆,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日本曹洞宗,视净慈寺为其祖庭。因寺内钟声洪亮,“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净慈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净慈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净慈寺是佛教界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窗口,是杭州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在杭州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钟为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净慈寺山门前的古樟树左右各立一个御碑亭。东边亭内有清康熙皇帝题写“南屏晚钟”景碑及对联一副,西边亭内有清乾隆皇帝御书诗碑。</p><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钟”初见于北宋张择端之画,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包括“南屏晚钟”在内的“西湖十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再临净慈寺,手书“净慈寺”寺额和“西峰”两字。改景名为“南屏晓钟”,御书四字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于此。</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御书“敕建净慈禅寺”门额,“正法眼藏”殿额,将“南屏晓钟”改为“南屏晚钟”。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因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净慈禅寺改复建规划以“信仰着陆”为营造缘起,在历史人文与祖师信仰的传承基础上,将文化美学、信仰禅意融入空间营造、寺院生活之中。寺院规划以类宋建筑为主基调,保留中轴的清代建筑,沿轴线对称布置配殿,辅以宋式园林。</p><p class="ql-block"> 净慈寺现有建筑面积13635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重大殿,其中金刚殿、大雄宝殿、演法堂、释迦殿、观音殿、济公殿是符合寺院建筑形制的,其他建筑皆为原占用寺院的单位所遗留下来的,归还寺院后沿用。中间的大雄宝殿于1960年重修,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屋顶,十分端正庄严。在中轴线大雄宝殿西列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这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济公像。</p> <p class="ql-block"> 由前至后,建筑布置顺序如下:放生池——照壁——山门(左右各有御碑亭)——金刚殿(门额上挂“敕建净慈禅寺”匾额)——大雄宝殿(弘一法师手书“具平等相”匾额)——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正中阿弥陀佛,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寺东部有永明塔院,为纪念永明延寿大师而建。</p> <p class="ql-block"> 金刚殿,也即山门殿。始建于吴越国时,中峰弥勒铜像一尊,后绘韦驮像一尊,左右两壁绘有灵山、净土二会,塑执金刚神像二尊。在南宋绍兴初年被毁,咸淳年间复建。此后历代经多次毁建。现存的金刚殿为1985年重建,坐南朝北。为单层歇山顶样式,正门门楣悬挂有乾隆御赐“敕建净慈禅寺”竖额。殿中供奉大肚弥勒像,后为护法天尊韦驮像,左右附两尊金刚神像,与一般寺院的四大天王不同,富有特色,故称金刚殿。金刚殿一般不举行法事。</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高22.15米,24根高15米的圆柱保持明代古建筑外形,琉璃瓦歇山顶屋面。殿前“具平等相”匾额为弘一法师手迹。殿内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莲花座花瓣1000枚,每1枚花叶雕刻1尊佛像,故又称“千佛朝毗卢”。佛像由青铜浇铸,重达60吨。</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初年被毁,绍兴九年(1139年)复建。此后历代经多次毁建,现在的大殿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外墙四周石条上镌刻有楹联,乃当年重修时邀请佛教界长老与著名书法家所撰。</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为大雄宝殿手书的“具平等相”匾额。</p> <p class="ql-block">供奉的老沉香木</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是净慈寺保留较久的木结构建筑。20世纪80年代重修,供奉两尊观音菩萨像,靠前者是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像,后面是古老的石雕观音像。</p><p class="ql-block"> 始建南宋景定年间(1260年~1264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遭损毁,而后住持祖芳道联重建。观音殿两侧悬挂有往生莲位与延生禄位,在一些普佛类法事中承担着回向的功能。在观音菩萨圣诞、观音出家、观音成道日时皆作为主要的法事场所。在水陆法会中,观音殿也作为外坛之一的楞严坛,由法师们诵《楞严经》七日。日常作为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执行超度法事的场所。因民间对观音的信仰甚为普及,故观音殿也是净慈寺内参观游人较多的殿宇,大部分游客皆在此礼拜发愿。</p>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中的演法堂在吴越时期便已存在,时为佛教巨著《宗镜录》的诞生地“宗镜堂”。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在净慈寺首任住持道潜禅师圆寂后,忠懿王恭请正在重兴北山灵隐寺的法眼宗三世、净土宗六祖延寿大师迁永明院任新住持,延寿大师于作“宗镜堂”,高树法幢、大开法化达十五年之久,并作有佛教巨著《宗镜录》一百卷,海内外学者慕其高行纷至沓来,永明院遂成为吴越国都内最有影响力的佛教寺院,盛极一时。</p><p class="ql-block"> 旧时,演法堂以讲经说法为主。现今演法堂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主要用于传授居士三阪五戒和方丈讲经说法的场所,甚少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自大雄宝殿后拾级而上,中轴线上坐落三圣殿,殿内供奉西方三圣,正中阿弥陀佛,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大殿西侧是千手千眼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坐落于净慈寺的最高点,为近年新建,于此俯视远眺,可将净慈寺恢弘的建筑群尽收眼底,而且雷峰塔及西子湖胜景皆在其中。释迦殿主供释迦牟尼法身像,两侧奉有药师佛法身及天王像。四周墙壁嵌有药师琉璃宝塔数座,当洛佛节、释迦牟尼佛圣诞、出家、成道日及药师如来圣诞等庆典节日皆为主要的仪式场所。</p> <p class="ql-block"> 恭迎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日祈福法会:10月31日(农历九月廿九)杭州净慈寺庄严启建恭迎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日祈福法会。以此法会殊胜功德回向护法善信身心安乐,清净无染,消灾延寿,福慧圆满。</p> <p class="ql-block"> 游览净慈寺当天刚好遇到恭迎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日祈福法会,佛前上三炷香,给家人祈福平安。</p> <p class="ql-block">远观对面的雷峰塔</p> <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净慈寺金刚殿西侧,进山门右转,是三檐歇山顶,楼内悬挂巨型铜钟,撞之钟声响彻湖山,是为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也。初建年代无历史记载,相传为吴越时期,至正年间住持东屿德海重建。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简复建,以旧钟小,聚铜两万余斤,重铸巨钟悬挂于钟楼之上,撞之声闻远壑。明万历年间,内监孙隆再次重修,下供地藏王菩萨像。而后历经多次损毁重修,现在的钟楼重建于1986年,三重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十分精美。所悬铜钟高三米,口径1.3米,重十吨,是1984年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三千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的,大小与明代相仿,是中日友好的纪念与见证。钟身内外镌刻有《妙法莲华经》7卷及明文共计六万七千余字,附有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大居士的祝祷文。每逢除夕,净慈寺会鸣钟108次,代表新年祈福。</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年间重铸大钟。《净慈寺志》卷一:“《净慈寺旧志》载,钟楼高十余丈,住持夷简复建。以旧钟小,乃聚铜二万余斤铸钟,悬其上撞之,声闻远壑”。</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南屏山在净慈寺右,兴教寺之后,正对苏堤,寺钟初动,山谷皆应,逾时乃息。盖兹山隆起,内多空穴,故传声独远,响人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清康熙皇帝改景名为“南屏晓钟”。 《湖山便览》卷七:“南屏晚钟亭,在寺门,面临万工池。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四字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于此。”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钟楼毁于火,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募捐重建。清末民初,净慈寺屡遭兵燹,楼毁钟失。1984年日本佛教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捐款重铸。</p> <p class="ql-block"> 永明塔院为供奉唐五代末北宋初住持永明延寿大师灵骨舍利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初六,在大慈山赤岩兴建,吴越国忠懿王树亭以志。后宋太宗赐额“寿宁”,忠肃公陈瑠撰写碑铭。</p> <p class="ql-block"> 晚明时期原墓塔被毁,净慈寺僧人大壑元津于大慈善遗址寻得永明延寿舍利若干,在僧众的大力护持下,迁建于净慈寺内宗镜堂后。清雍正、乾隆年间,均有御旨重加修缮,甚为庄严。</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塔院再次重修,舍利藏于四方形灵塔之内,正面镌刻“唐慧日永明宗照智觉禅师之塔”,印光、太虚、钦亮、马一浮、夏承焘等高僧大德与社会名流纷纷书写楹联,镌刻于四周石柱之上。塔院在“文革”中被移作他用,墓塔被毁,现今的塔院在20世纪80年代重修,祖师灵塔为汉白玉雕刻,共七级,仿造智者大师舍利灵塔之形制。</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坐落于净慈寺的最高点,为近年新建,于此俯视远眺,可将净慈寺恢弘的建筑群尽收眼底,而且雷峰塔及西子湖胜景皆在其中。释迦殿主供释迦牟尼法身像,两侧奉有药师佛法身及天王像。四周墙壁嵌有药师琉璃宝塔数座,当洛佛节、释迦牟尼佛圣诞、出家、成道日及药师如来圣诞等庆典节日皆为主要的仪式场所。</p> <p class="ql-block"> 济公殿在大雄宝殿西侧。宋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被火焚毁,方丈德辉禅师随火坐化,由杭州郡守奏请朝廷赐金重建。此时道济和尚拜德辉禅师为师,便由他操办募捐重修寺院。从南宋时期至当代,济公殿屡毁屡修,便足以显示济公圣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运木古井</p> <p class="ql-block"> 传说杭州净慈寺被烧后,济公前往四川一家大乡绅募化建寺用的木头。乡绅就在山上砍伐了100棵大树借给济公,木头顺着长江水放到东海,再漂进钱塘江。在流到钱塘江的时候,遇到关卡拦住木筏要抽税,故意刁难济公,关卡说:“和尚,木头只会浮不能沉,你若有本事叫木头沉到水底去,我就不抽你的税!”济公使木头入水后,让那关卡随着木头一并沉入了水中。</p><p class="ql-block"> 净慈寺的和尚到第三天等到济公回来,急问木头在哪,济公拉着老方丈跑到净慈寺醒心井旁边,只见一根根木头从水中冒上来,“醒心井”因为曾经运过木头,后来人们便叫它为“运木古井”。</p> <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也多有对净慈寺和济公殿情有独钟者,明太祖朱元璋竭力推崇佛教,还多次下令翻修济公殿,甚至还为净慈寺的高僧封爵位。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时,也曾多次亲临净慈寺,瞻仰济公殿,因此济公殿的地位在清代是净慈寺内最高。</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净慈寺毁于大火。如今的济公殿是民国时期重修,为了保持其原有样貌风格,特意使用了原先的16根殿柱,以及整块的石雕和石台等材料。在济公殿主位,供奉着一尊鎏金济公像,手持蒲扇,双腿盘踞,神态祥和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众生。在济公殿内左右两侧,摆放着了数十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质所雕刻的济公像。</p> <p class="ql-block">济公别院</p> <p class="ql-block">出净慈寺,对面就是雷峰塔景区。</p> <p class="ql-block"> 雷峰塔,初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俗称“黄妃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国九大名塔之一,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p> <p class="ql-block"> “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北宋诗人林逋的《中峰(雷峰)》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后来南宋宫廷画院马远等画了十幅各有款名的西湖山水风景画,其中陈清波画了雷峰塔山水画,题款“雷峰夕照”,又传“雷峰落照”。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这一景观与题款名实相符,就成了留传千年名闻遐尔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p> <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墨客对“雷峰夕照”多有吟颂,如明代王瀛诗:“暝色霏微入远林,乱山围绕半湖阴。浮图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三十八年,清圣祖南巡至杭,御书“雷峰西照”,筑亭摹石,恭迎于雷峰之西。清雍正年间,李卫主编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 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总高71.679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p> <p class="ql-block"> 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台基以下两层(含地下一层),外饰汉白玉石栏杆,塔身即台基以上五层(不含暗层);总高71.679米(其中台基9.7米,塔身45.809米,塔刹16.10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其中台基建筑面积为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为2956平方米);雷峰塔台基对径60米,边长23.34米,周长186.72米;副阶对径35.25米,边长13.426米,周长107.408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雷峰塔内设电梯、步行梯,副阶内底层下是雷峰塔遗址,设有遗址玻璃防护罩。</p> <p class="ql-block"> 台基底层:雷峰塔遗址位于今塔正下方台基处,在空间布局上由里向外分别由塔心室、内套筒、回廊、外套筒、木构副阶、台基组成。底层台基用深红色坚硬山土夯筑而成,高约2米,平面呈八角形,对径长约38米,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台基外围,包砌有石灰岩基石,石面雕刻须弥山海涛波纹、鱼龙等图案,象征“九山八海”;台基之上围砌副阶,宽约4.5米,副阶有24个长1.2米、宽1.2米、厚0.3米的方形柱顶石;副阶以内为雷峰塔遗址砖砌塔身,对径长26米,边长11米,每边正中开设塔门,共有八门。外套筒墙体厚度为4.8米,回廊宽2.2米,内套筒墙厚3.7米,只设四门,即正东西南北各辟一门,直通塔心室。塔心室也呈八边形,对径长4.7米,四角各有一个柱洞。雷峰塔的砌筑技术十分讲究,在深红色坚硬山土夯筑的基础上铺有砖砌地坪,厚达1.5米左右,塔身就砌筑在砖砌地基上,底层残高约有3-5米,局部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台基二层是雷峰塔内部最大的空间,是观赏雷峰塔遗址的最佳位置,四周悬挂有十六罗汉画像。</p> <p class="ql-block"> 塔身一层:雷峰塔一层正门上悬有书画家启功先生题写的“雷峰塔”三字金匾;地面使用玻璃铺装,下为雷峰塔遗址保护层顶部(即台基层)。</p> <p class="ql-block"> 二层:雷峰塔二层的文化陈设主要有《吴越造塔图》。</p> <p class="ql-block"> 三层:雷峰塔三层共有四块诗刻陈列,每块诗刻各有三首诗词,共12首,是从历代赞美雷峰塔和雷峰夕照的诗词作品中精选出的名篇佳作,配有风光和人物插图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 四层:雷峰塔四层内部有按西湖十景每个景观所在的具体方位,在相应的部位采用瓯塑陈设景观的画面,总称为西湖新貌。</p> <p class="ql-block"> 五层:雷峰塔五层有运用精湛贴金艺术制成的金色穹顶,穹顶中心是一朵硕大的莲花,它象征着圣洁,表达对普世和平的愿望,穹顶上方有暗阁,辟有天宫,放置有传给后代的纪念文字和物品,如雷峰夕照重建大事记、雷峰新塔仿真模型等;五层墙壁上有很多小佛龛,每个佛龛里都有一座金涂塔,共有2002座,象征和纪念雷峰塔在公元2002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登上雷峰塔俯瞰对面山下的净慈寺</p> <p class="ql-block">俯瞰西湖苏堤</p> <p class="ql-block">东阳木雕</p> <p class="ql-block">秀一张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暗层:雷峰塔暗层用东阳木雕的形式,描绘有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白蛇传》,采用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五种雕刻技法相结合的“叠雕”形式,加强了对白蛇传故事情节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白蛇传: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