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共文化新气象</p><p class="ql-block">——“永远的长征”万人大合唱宣传动员大会</p><p class="ql-block"> 很高兴,又和大家欢聚一堂,共同为“永远的长征”万人大合唱摇旗呐喊!</p><p class="ql-block"> 前面几位嘉宾的发言令人感奋,把我们即将在明年6月举办万人大合唱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宣讲的生动到位!</p> <p class="ql-block"> 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我脑海里突然蹦出“公共文化”四个字。</p><p class="ql-block"> “公共文化”的概念产生于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我国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文化产业”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至今将近20年。</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我是想告诉大家:一个200年,一个20年,现在考察下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在硬件方面,一点都不输给西方发达国家。但是,软件方面我们和他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方面。</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我就是在2005年到群艺馆上任的,亲身经历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各级文化馆(站)的转型升级。</p><p class="ql-block"> 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公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告诉你:是“保护公民文化权利”。</p><p class="ql-block"> 这个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意味着每个公民都享有“文化权利”。通俗地说,你参加的每次群文活动,都是在履行你“自己”的“权利”!没有人逼你、哄你、动员你,这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事!那种“没有钱就不干”的观念就显得有点愚腐了!所以说,文化自觉、公民自治,这恐怕就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想起当年在美国考察社区文化时,与当地居民的一段对话:</p><p class="ql-block">——“你们社区的文化体育设施非常完备齐全,请问政府投了多少钱?”</p><p class="ql-block">——“政府?为什么政府?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是按自己的意愿,集资捐款建成的,不需要找政府。”</p><p class="ql-block"> 我们跑了不少国家考察他们的公共文化,在那里,“社会义工”是受到普遍尊敬的。我们还了解到,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有三种:有以法国、中国、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模式;还有两者相结合的“政府与社会分权”模式。在美国的文化资金投入中,50%来自文化机构的自有收入,7 %来自政府补贴,剩余的43%全部来自公民的捐赠(企业2.5 %,基金会5%,个人35.5 %)。</p> <p class="ql-block"> 退休这些年我仍然在关注我国乃至国际这方面的发展趋势。发现我们政府也在慢慢改变:过去搞群文活动,都是“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后来是“政府主导,社会承办”,现在是“政府倡导,社会申办”,这些微妙变化,反映了我们的公共文化正在从“各级政府大包大揽”向“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向发展,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也在其中得到了日益彰显,这就是中国特色,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 说了这么多想说明什么呢?我想和大家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永远的长征”万人大合唱背后的深远意义,从更高的纬度来认识:我们正在从事一件了不起的“文化事件”,我们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主创办“万人大合唱”,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群文创举”!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市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显著提升!</p> <p class="ql-block"> 这,才是值得我们期待和追求的,而且我们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守正创新”,我们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为自己鼓掌!为自己加油!如果我们都能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这项活动的深远意义,我想我们的行动一定会变得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加出彩!</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愿:“永远的长征”万人大合唱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谢谢!</p><p class="ql-block"> 2024.11.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