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1950年5月1日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在第二重院墙内正门为三开间的琉璃砖门,左右各一门。过前琉璃门有玉带河,河上有七座单孔汉白玉石桥,称戟门桥,桥北有两座六角井亭。内院正门五间,原列有镀金、镀银铁戟120支,故又称戟门。戟门正北,即为享殿。寝殿在享殿的北面,祧庙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在祧庙、寝殿间有一红墙,墙上有中琉璃门五座,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太庙总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前琉璃门: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是太庙的正门,嵌于太庙中墙南面。中间三座为拱门,旁边两座为过梁式。黄琉璃瓦顶,檐下饰有黄琉璃斗拱额枋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戟门桥位于前琉璃门正北,宽8米,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正中的桥是皇帝走的御路桥,边为王公桥,次为品级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p> <p class="ql-block">戟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太庙的礼仪之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庑殿顶,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正门两侧各有一黄琉璃单檐歇山顶的旁门。戟门内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p> <p class="ql-block">享殿位于戟门正北,又称前殿或大殿,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殿内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p> <p class="ql-block">寝殿(内部未开放)位于享殿正北,又称中殿,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黄琉璃瓦单檐房殿顶,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末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