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文化意识

离草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Just do it. </p><p class="ql-block">Let's go places. </p><p class="ql-block">The best or nothing.</p><p class="ql-block">这三句话分别是耐克,丰田和奔驰的广告语。</p><p class="ql-block">Just do it.“坚持去做”,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意识。</p><p class="ql-block">Let's go places. 也许有人会说它有语法错误,go 怎么能直接跟 places?至少也得是 go to places啊,的确,go 是不及物动词,比如“去上学”,要说 go to school,而不是 go school,而go places 是一个固定搭配,而且是比喻用法,即“走得远,取得成功”,类似"go far",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期盼。</p><p class="ql-block">The best or nothing.奔驰的广告语,"Benz"台湾人有个文绉绉的翻译“宾士”,《三字经》里教导,“自修齐,至宾士”。修身齐家,做一个尊贵不凡的名士,是古人对自我修养的至高要求,是年轻人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很多人把英语当成一门语言看,而我和小江老师都是把它当作文化看,英语也并非只与一种特定的文化捆绑在一起,它承载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奔驰的广告语,让我们联想到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圣经里的雅歌,有的读来有《诗经》般的清新,比如这一句,雅歌5:6 I opened for my lover,but my lover had left;he was gone. My heart sank at his departure. I looked for him but did not find him. I called him but he did not answer.读来仿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而Shall I compare ther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与“你是人间四月天”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一个有文化意识的人,必定是理解中西文化并有一定鉴赏能力的。</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p><p class="ql-block">(徐光启)</p><p class="ql-block">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工具,翻译则是引进外来文明的手段,具有沟通中外文化的功能,通过翻译,可以使两种语言结缔“姻缘”,建立文化的可接近性。</p><p class="ql-block">To learn a language is to learn a culture.</p><p class="ql-block">文化是语言的内核,对语言背后文化的准确把握能够极大地促进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语用。语言学习要提高效能,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翻译融入文化,只有把文化真正融入到血脉中,才能惊醒你的灵魂,点亮你的胸怀。</p><p class="ql-block">举个栗子:hearth非常温馨的一个词汇,字面意思是“壁炉地面”、“炉边”,它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家庭生活”。对于英国人来说,没有壁炉的房子,似乎也算不上房子,有房子而没有壁炉,就等于是有躯壳而无灵魂。用“说文解字”的方法解释hearth:从“心灵”到“家园”(第一个h:heart;最后一个h:home)也就是说,heart是心灵的寄托,灵魂的慰藉,精神的家园。</p><p class="ql-block">中西文化还宛如一江之水,英国诗人布莱克的Excess of sorrow laughs. Excess of joy weeps.完全与中文无缝对接:否极泰来,乐极生悲。</p><p class="ql-block">要理解中西文化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翻译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一流的人读乔叟,二流读莎翁,三流读济慈和拜伦。</p><p class="ql-block">莎翁的作品读得不算多,家里原著倒是有一大堆,其中一本是2018年小江研究生毕业从英国回来送我的礼物,还有三本朋友送我的莎翁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学习莎翁作品的笔记,但至今都没能把Sonnet18背出来,也许并非是因为记忆力下降,而是对文化理解的不够深入,或者说为自己学习的不够专注找了个理由。</p><p class="ql-block">To learn a language is to learn a culture.一直都认为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法源的正源头,在11月9号的朋友圈里,曾提到林纾是第一个翻译莎翁作品的人,而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带到中国来的却另有其人,是晚清的知识精英郭嵩焘,他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驻英公使),有记日记的习惯。</p><p class="ql-block">1878年9月郭嵩焘在英国与日本、德国等驻英公使一起参加一个下午茶的派对,当时有人问德国公使巴兰特怎么看起来比在中国时瘦,不像原来那么健壮,到底发生了什么?巴兰特喝了一口红茶,用悠扬缓慢的英语说:Sorrow makes me fat.这是一句很经典的莎剧台词,出自莎翁的《亨利四世》上部,意思是:有些时候,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悲伤、颓唐、倦怠、绝望时,人反而是虚胖的。</p><p class="ql-block">巴兰特很巧妙地用台词,应对寒暄中的询问,引起了郭嵩焘的关注,让他知道了莎翁,不过当时还没有翻译成莎士比亚,只有Shakespeare,于是郭嵩焘就开始阅读莎翁作品,并介绍给同僚,把莎士比亚带到了中国。</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人们都压力山大,日日倦怠,很多人还不见消瘦,所以大家见面时也常说,最近又胖了,我这是压力肥啊。So下次大家见面时可以也可以互相寒暄:</p><p class="ql-block">Sorrow makes me fat.</p><p class="ql-block">Let your hair down and go a little wild.</p><p class="ql-block">let your hair down都是小学词汇,单从字面上看,翻译器会告诉你“放下某人的头发”,其实不然,该短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17 世纪时期,当时英国女性多留长发,她们外出参加活动的时候,习惯盘起头发,晚上回到家后会取下发夹,把头发放下来,让它舒舒服服地披在肩上。由于这个短语表达了一种回到家的放松姿态,所以引申为“卸下包袱,彻底放松”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这样还怕不了解西方的文化学不到地道表达吗?这样的文化意识能给我们一个turning point,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会文化的成为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The customs and beliefs,art and way of lif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group.这是文化的英文释意,涵盖了国家或群体的风俗、信仰、艺术和生活方式等。电影是极富特质的镜像艺术,通过立体化的叙事,诗化的镜语物象,抒写了各种文化,了解文化背景,也就看懂电影。</p><p class="ql-block">上半年热播的《繁花》,很多人喜欢,王家卫镜头独特的形式感和对文化的理解,大家肯定印象深刻。剧中浓郁的色彩、人物的独白、不规则的构图、黑底白字的字幕、构图的前景遮挡、模糊暧昧的光影、被音乐裹挟的慢镜头,以及神经质般的台词……构成了王家卫镜头独特的镜像艺术,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幕幕欲语还休的都市文化。</p><p class="ql-block">剧中桃江路路口的普希金雕像让我难以忘怀,他沉思的表情中透出淡淡的笑意,飘逸的卷发和浓重的络腮胡子显示出诗人气质,配上周围安静的林荫,让人也不免想起他笔下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充满了刻骨的哲理,告诉我们对人生要持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情要冷静,要放眼未来。</p><p class="ql-block">还记得画外音吗?我是在思南路长大的,附近的皋兰路、香山路,以前都是以作家命名,一个擅长写喜剧,一个擅长写悲剧,各有底色。桃江路的底色就是普希金,普希金的诗歌时而豪放,时而委婉,时而华丽,时而深沉,在悲喜之间,无论咏唱什么,主旋律始终是追求自由,给人一个爱和美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阿宝从小就在悲喜中进进出出,“一切都终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这句话成为阿宝心底的记忆,也是他奋斗的底色,他用几年的时间站上了宝总的位置,最终却用几分钟的时间变回了阿宝,王家卫的镜头中再次出现普希金的雕像: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该走了,亲爱的》</p><p class="ql-block">险胜之后宝总从和平饭店走出去,便又是阿宝了。</p><p class="ql-block">生活常常给予机会,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依然能从普希金的诗句里,找到使自己怦然心动的词句,普希金的艺术之于我们,不是远去的经典,而是常新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