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月饼—李文藻文集(30)

葛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中秋话月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甲辰中秋至,话题聊聊月饼。关于月饼的前世今生、月饼与中秋节的关系,以及月饼的性质作用,专家学者曾有著述专论,我自不必多言。现仅就月饼在百姓生活中的角色及所承载的功能,谈点个人所知所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姓对月饼在自家生活中的定位,赋予的功能和寄托的情感,一直是传统、扑素和圣洁的。与其他糕点可随时购来食用不同,将月饼请进家庭,一般总是在中秋节期间,使之成为合家团圆的象征,作为拜月赏月邀月的信物。我小时候看到,少有人家舍得去买月饼,而是自家动手做,有红糖、白糖馅,也有小豆馅,讲究的把花生米、核桃仁和芝麻炒熟切碎,加之红绿青絲,伴上红糖或白糖,汉民再拌上些大油,用和好的面包起来,用借来的模子打出一个个月饼,上锅蒸或用锅烙,也能满足自家过节所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部队工作生活了三十年,不记得是怎样过中秋,如果也过过这个节,估计也不会很隆重,太在意。天津是个民俗文化浓厚的城市,对传统节日尤其是中秋、春节很重视,也有一些规矩老例。入乡随俗。我转业回津后,很自然随大流,跟着认真过每个传统的节。每年中秋节前,桂芝都提前采购些月饼和葡萄、石榴、桂圆、蜜桃等圆形的水果,待到中秋月圆之夜,边欣赏电视节目(代替赏月),边品赏准备好的干鲜果品。无论是两个孩子成家前在一起过,还是后来我们老两口自已过,这些果品只是充当一种节日的点缀,营造过节仪式气氛的道具,并不被用来果腹。尤其是月饼,都是切成四角,每人一角完成任务,以使过程得以圆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年,亲朋好友过节来串门,送来的月饼成了一种负担,时间长了为了消耗这些变硬的月饼,还得把它切碎煮稀饭时用,剩下的就丢掉了,真是亵渎了这些精美食品的神圣寓意。就这样也没养成吃月饼的习惯,反而有些讨厌吃月饼。所以,往后的每年中秋节,我们只买两个五仁烧饼代替月饼了事。现在,唯一留下记忆的,是当年那些月饼的精美包装盒,成了今天用来接水的花盆底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社会生活中,月饼吃的少送的多,食品成了礼品,其性质和功能,已由食物变成礼物。百姓用它孝敬长辈、访亲问友;单位用来探望部属、福利职工;有特殊用意的,用它来疏通关系,交换利益,求职升官,开罪免责….,成了一种万能的敲门砖。店家从中看到了商机,资本从中看到了利润,于是,月饼从糕点家族中杀出,不断改良升级,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显赫贵族。先是在馅上做文章,不单出现了什么椰肉、菠萝、芒果等水果月饼,还造出来海参、鲍鱼、魚翅等月饼。接着在包装上下功夫,用材越来越高档,式样越来越新颖,出现过提盒式、梳妆台式、百宝植式包装。再后来,月饼盒内无月饼,装上了茅台酒、中华烟,有的订制的月饼盒中,装的是高档手机、名贵手表,甚至人民币、金条。价格跟着越来越贵,成百上千过万的都有。就此,月饼成功实现了蜕变,从扑素变成了奢侈,从美好变成了龌龊,彻底走出了平民百姓的大众视野。十八大之后,随着八项规定的执行,劣行得以扭转,月饼也走下了神坛。现在,人们也有了经验,真正愛好吃月饼的,都在过了八月十五去买,一夜之间身价落千丈,只一折就能买到。我半个多月前去了趟超市,还没过节呢,新上市的月饼已经打折出售,真是出人意料。</b></p><p class="ql-block"><b>(2024年9月15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李文藻:生于1942年12月。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62年8月入伍,曾任原138师414团宣传股股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处长;137师副政委;泰安军分区副政委。1988年9月获授大校军衔。1992年转业,任天津日报社副社长;1999年调任《今晚报社》副社长,2003年10月退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