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家乡(十二)——应县木塔、净土寺

曲径通幽

<p class="ql-block">应县以前归属大同市,距离大同只有60多公里,一小时的路程。1993年地市合并划归朔州市管辖。因它和大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大同人心中它仍是我们家乡的一部分,来大同旅游的人也都会去应县看屹立千年的“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2018年我和同学曾来过应县木塔,当时只是远远的看了看,没能近距离欣赏,一直想着再来,结果一拖再拖。2024年11月21日,旅游旺季过后,我来了。</p><p class="ql-block">淡季就是好,人少看的尽兴,拍照效果也好。打卡“应县木塔已经在这里等你968年”。</p> <p class="ql-block">来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清代(1667年)的牌楼,牌楼上的“浮图宝刹”几个字是清康熙六年,由应州(应县)知州傅登荣题写。</p> <p class="ql-block">牌楼高挑的飞檐、重叠的斗拱以及陈旧斑驳的外观,与应县木塔相得益彰,共同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与应县木塔一同构成了该寺院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正式名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由萧太后(萧挞里)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在当地称为塔寺,佛宫寺山门叫天王殿,正中是大肚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殿内的塑像均为现代塑造。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早期寺院“前塔后殿”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山门是景区的入口</p><p class="ql-block">山门上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佛宫寺”匾额,两边楹联为“古塔千寻一州福泽仰国宝,殿宇巍峨万民乐善颂梵声。</p> <p class="ql-block">穿过山门应县木塔便矗立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全塔没有使用一个钉子,全部部件是以榫卯结构拼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木塔从建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它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木塔前玻璃罩里有一块陨石,据说辽王朝决定在应县建宝塔,正在为具体准确地址发愁时,这块陨石落在现在的塔基中心,于是决定在此建塔。</p> <p class="ql-block">木塔上共有52块牌匾‌。这些牌匾中,有23块悬挂在内檐,25块悬挂在外檐,基本保存完好。牌匾的题记时间跨越了金朝到民国四个时代,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金明昌年间的“释迦塔”牌匾,记录了应县木塔的修缮历史。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有个神奇的现像,木塔外圈24根木柱,柱子下面的石础没有巢臼,柱子的断面直接在柱杵上,有的还悬空立着,被人们称为轮着休息的柱子。</p> <p class="ql-block">木塔的斗拱共有54种480朵,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古建筑中斗拱形式最多的,被誉为“斗拱博物馆”。</span>它们像盛开的莲花,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院前部东西两侧的钟鼓楼,建于明代。钟鼓是佛教法器,晨钟暮鼓,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召集僧人起床、上殿、诵经、吃饭、睡觉,以钟声作为信号。</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是辽兴宗(耶律宗真)之仁懿皇后——萧皇后(应县人),为彰显“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累世功勋并为亲人祈福而建,同时也可用于军事守望。为田和尚于辽清宁二年(1056)奉敕募建。</p><p class="ql-block">其后的金明昌六年(1195)增修,元延祐七年(1320)由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阿里伯奉敕监修,之后的明正德三年(1508)、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同治五年(1866)均有修缮。</p> <p class="ql-block">木塔历代都有维修,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无知的风水先生和愚昧的乡绅,为了美观,把木塔各层的夹泥墙换成木隔扇。虽然拆除夹泥墙使人看到了八面玲珑的奇象,但是换来的是却是木塔逐年的倾斜。</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有20层楼房高度,在远处你感觉不到它的高大威严,站在塔下抬头望去,你会惊讶其高大秀美,瞬间觉得人之渺小。</p> <p class="ql-block">走进塔内底层,一尊硕大的释迦牟尼佛矗立眼前,高11米,结跏趺坐在中央八角莲台上,其面容饱满,神态安详,金脸金手,绿色眉毛如一轮弯月,双目微启,眉间有白毫相,鼻梁丰俊,绿色胡须,两耳垂肩,戴着耳环。绿色眉毛和胡须体现了来自草原的契丹族游牧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释迦塔内共有佛像12尊、菩萨12尊、力士8尊、菩萨奴2尊,共计34尊彩塑。为保护古建,现在只开放底层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端坐的莲花台,由八个力士扛着,各个力举千斤,形态各异,表情丰富,形象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木塔底层内槽的墙壁上绘有六幅如来佛画像以及飞天,色彩鲜艳,神采奕奕,是中国壁画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南北门两侧绘有栩栩如生的四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内原供奉着两颗佛教界尊崇圣物佛牙舍利,1974年被发现,经考证确认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不知收藏在何处。</span></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是典型的前塔后院,“第一景”院内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早100多年,是典型的皇家建筑。后两次毁于火灾,现所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所建,比原规模缩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主像是释迦牟尼佛、左右是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殿前的草书石经幢是辽大安九年的古物。</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是清代建筑,殿内正面是观音、龙女及善财童子,两侧是十八罗汉,为1998年补塑,殿内壁画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图。</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是清代建筑,大殿内正面是地藏王菩萨和两弟子道明、闵公。周围塑像为十殿阎君及文武判官,为1998年补塑,壁画为二十四孝图。</p> <p class="ql-block">从应县木塔景区东门出来走大约400米左右,便来到净土寺。</p><p class="ql-block">应县有三宝,木塔是其中之一,另外两宝便在比较低调的净土寺内。</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又名北寺,坐落于应县城内东北隅,与应县木塔相距300米。 是一座造型稳健、古朴壮观木构古建筑。净土寺是金代天会二年(1124年)僧善祥奉敕创建,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主殿大雄宝殿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为金代原物。</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净土寺被列为国家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长15米宽12米,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顶饰琉璃,檐上为斗拱铺作,斗拱疏朗,四角挑檐升起,呈柔和弧线。</p><p class="ql-block">大殿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等多次修葺,整个大殿外观轮廓稳健、端庄、古朴、大气,虽历代修葺,但仍保持原貌,是金代建筑中之上品。</p> <p class="ql-block">殿前楹联:佛法似沧海纳众流而不溢;经典如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两旁对联:念处正勤三十七品为正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运其心。</p> <p class="ql-block">1933年秋,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离木塔几百米处,有一个大型寺庙群,他走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赞,说应县有三件宝:一为佛宫寺释迦塔,二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三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如今,当年的寺庙群已不复存在,只剩大雄宝殿,但其内金碧辉煌的天宫楼阁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别致的斗拱,配上精美的窗花,大殿显得古朴典雅,屋顶黄绿色精巧的琉璃构件,又使大殿看着奢华美幻,真是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应县第二宝,一对“披头散发”的石狮,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石狮体高0.96米,为辽代遗物,原立在净土寺山门前,后期遭到毁坏。</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祖涅槃像》</span>卧佛,全长1.9米,原为青石所雕,80年代初期遭彩绘。佛祖身着袈裟,面部丰盈,神态安详,双目微闭,似睡非睡,展现出释迦牟尼佛涅槃时超脱一切的意境。</p><p class="ql-block">这尊卧佛雕工细致精美,据说是明代文物。后移到大黄巍乡东辛寨村西林寺内,文革中该寺寺院被毁,卧佛埋在地下。文革后期卧佛被挖出,送回净土寺。</p> <p class="ql-block">站在殿内抬头看,大殿以梁舫划为九格,分为九眼藻井,布满了整个天花板,每个藻井都是二龙戏珠,各个图案不同,被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其精雕细刻,极尽华美。是少见的金代珍品,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正中间的藻井面积最大。明间的是斗八藻井,正中有两条金龙在空中盘旋,藻井下饰以天宫楼阁,作混金彩画。另外八个藻井的形状不同,有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等。采用的是《营造法式》中天宫楼阁的制作方法。</p> <p class="ql-block">应县第三宝,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是净土寺的东配殿,清代建筑。殿内供奉的观音菩萨像身着彩色袈裟,手结不同法印,端坐中央,神情专注。</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是净土寺的西配殿,与观音殿相对,为清代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地藏殿和观音殿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具有金代建筑的特色,有着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半天的应县行,让我看到应县木塔的美,令人不舍移开眼睛,应县木塔的神奇,令人佩服堪称建筑大师的古代匠人,应县木塔的结构设计,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极致。难怪梁思成看到木塔时,惊叹到:“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p><p class="ql-block">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是我国模仿木构建筑形式而雕刻最为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精品,其工艺之精湛,设计之独特,国内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和净土寺天宫楼阁藻井,不仅是应县两宝,也是我国古建中的至宝,照片和视频无法表现出它的震撼和精美,你只有亲自来应县看了,才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欢喜。</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文/图:曲径通幽</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8301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