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理白族园南诏喜城

接骨草

<p class="ql-block">  步入白族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浮雕墙,它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浮雕上雕刻着许多鱼的形象,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在水中自由游弋。我不禁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这艺术的魅力。旁边的标牌提醒着游客不要攀爬,但即便如此,我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  穿过浮雕墙,一座中式传统门楼出现在眼前。门楼由青石砖砌成,上方刻有一副对联:“春同鹤鹿”,下方则写着“秋雨古往今来”。对联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白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门楼两侧各立一尊石头狮子,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牌坊式建筑物吸引了我的注意。这座建筑物由青砖砌成,顶部覆盖着蓝色瓦顶,并饰以金色图案点缀。上方悬挂的一面红旗随风飘扬,下方则立有两个石狮子守卫,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牌坊上刻着“南诏喜城”四个大字,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这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白族门楼及照壁</p><p class="ql-block"> 门楼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除大门瓦檐裙板和门楣花饰部分用木结构外,其余以砖瓦结构为主。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合,与砖瓦部分错落有致,精巧严谨。楼面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富丽堂皇,古朴大方。</p><p class="ql-block"> 照壁又叫风水壁,具有辟邪、采光和装饰的作用;一般分成三段,左右两边稍矮,大小对称,中间段较高,形似牌坊,为典型的“三滴水”照壁壁面。照壁建有飞檐,在照壁的周边配以传统书画、泥塑山水和大理石画,使照壁显得高雅秀丽,充满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寿院</p><p class="ql-block"> 寿院是家中老人居住的地方,是标准的三方一照壁合院,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栋带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合院”。</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一间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式房间,称为堂屋,相当现代的客厅,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画框。这些画框不仅展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也传递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房间内摆放着几把木椅,供客人休憩。我坐在椅子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p> <p class="ql-block">喜院</p><p class="ql-block"> 喜院是新人居住的地方,为典型的四合五天井格局,合院由四栋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栋房屋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相交处各有一个漏角小天井,共四个,故称“四合五天井”。新娘房一般位于喜院正厅的侧房吉第,房门正上方会悬挂一面辟邪圆镜,屋内摆设古色生香的贵妃婚床,床上铺着大红色被褥,被褥上会撒上花生、莲子、大枣,寓意“早生贵子”。</p> <p class="ql-block">  房间被红色布幔环绕,营造出一种喜庆而庄重的氛围。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作,下方摆放了几把椅子供人们休息。我坐下来,静静地欣赏着这幅画,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里不仅是一个休息的地方,更是白族人民心灵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难忘的是一幅中国传统婚礼床铺布置场景。床上装饰着红色的帷幔,并挂满了红灯笼与花朵等饰品,营造出喜庆而庄重的氛围。两侧还摆放了几盆绿植作为点缀,增添了一些生机活力。床头柜上放有一对银质茶壶及一些小摆件,显示出主人家对于传统礼仪习俗的尊重以及生活品质的要求。整个房间以白色为主调,墙壁被漆成淡雅的颜色并配以木质家具进行装点;地板则铺设了深色木板砖面,使得空间显得更加温馨舒适。这不仅仅是一张床,更是一个新生活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走出房间,来到一个室内空间。人们站在门口向内看去,可以看到屋内的布置非常精致典雅。红色灯笼悬挂在屋顶中央,增添了一份喜庆气氛;墙壁上的书法作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木质家具散发出一种沉稳的气息。我站在门口,静静地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福院</p><p class="ql-block"> 穿过一条小径,来到一个展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庭院,称为福院。庭院被精美的木雕装饰着,两侧对称分布着两层楼高的回廊。中央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屋顶上覆盖着瓦片。这里不仅是白族人民子女的生活场所,更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庭院周围环绕着各种植物,并设有石凳供人们休息。我坐在石凳上,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拂过脸庞的温柔。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起来。</p> <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灰色的石板路向前走,来到一座蓝色屋顶的房子前。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美同凯鹿”。两侧种满了盆栽植物,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我轻轻推开大门,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离开庭院,我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城市市场。摊贩们正在忙碌地经营他们的生意,叫卖声此起彼伏。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自然的气息。我穿梭在人群中,感受着这里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走出市场,来到一条街道上。道路两旁排列着建筑物,其中一栋建筑上有明显的招牌——三阳禅石马馆。远处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大山,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壮观。我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一片蓝天白云下的白色厂房建筑出现在眼前。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宁静与祥和。我站在房前,心中涌起一股敬意。这里不仅是一个生产的地方,更是白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在白族园内,我看到了一幅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马送福的艺术作品展板。这幅作品展示了云南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让我对白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白族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非遗甲马</p><p class="ql-block">甲马,是一种用于民间祈福消灾祭祀活动的木刻版画,流行于云南各地,其中大理的白族甲马别具特色。制作技艺流程:雕刻-蘸墨-涂抹木制模具-覆纸-压实-扫角。甲马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手工制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朴自然、原汁原味的特点。白族甲马是云南大理木雕技术、印刷术、造纸术在原始宗教祭祀用品上的综合反映。</p> <p class="ql-block">  寻迹大理非遗文化,匠心传承的艺术瑰宝。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传统。这里的非遗项目多源于古代手工艺和民族传统文化,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我在这里体验到了深度而又深刻的韵味,感受到了大理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条小径,来到一座色彩斑斓的牌坊门楼前。门楼上悬挂着一块写着“白族园”三个大字的横匾,下方则有一块刻有文字的小石碑。我驻足良久,细细品味着这幅画面背后的故事。这里不仅是一个景点,更是白族人民心灵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祖师殿大殿 </p><p class="ql-block"> 在白族园内,我还看到了一块关于祖师殿大殿的文字介绍牌。上面详细介绍了该建筑的历史背景以及其象征意义等信息。我仔细阅读着这些文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一座古色古香的传统木结构房屋前。门上挂着“水神”的牌匾,门前还有两个红色灯笼点缀着整个场景。我轻轻推开大门,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里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白族人民信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大门楼,来到一个具有典型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庭院式建筑群落。整个场景被一座精美的牌坊所框定,其上装饰着繁复而华丽的彩绘图案。我漫步在庭院中,感受着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大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通过世代相传的技术到材料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非遗传承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的渊源,而创新则让大理文化与时俱进,并具备更广泛的影响力。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更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苍洱回声</p><p class="ql-block"> 白族民间歌舞最早记载于唐人樊绰的《蛮书》:“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白族民间舞蹈共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与八角鼓”、“掐新娘”、“五朵金花”、“弦子弹到你门前”等。大禧城景区的白族歌舞表演融合服饰、茶艺、舞蹈、音乐等多种白族传统艺术,不啻为一场民族文化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