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日,参观完文成公主庙后,到景区后面勒巴沟里的草原上,在温暖的阳光下聊天休息了一个多小时,然后返回玉树。计划第二天前往果洛州府所在的玛沁县,在当时从玉树到玛沁,必须经过玛多走花石峡,全程大约610km,需要两天时间。<div>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东南部,处于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div><div> 果洛州内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均气温-4℃,一年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冷季从十月份开始长达八、九个月;暖季从六月份开始,只有三、四个月。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遍布,有大小河流36条,水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br><div> 5月3日,大约中午时分离开玉树原路返回前往玛多。大约是怀念玛多县招待所主任家的奶茶和糌粑,我们决定还是住在玛多。到玛多后县招待所的十来间客房都满了,只好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粮食局招待所里。过巴颜喀拉山口时高原上的天气就像川剧变脸,雨雪说来就来,下了山走着走着草原上就又撒上一片片阳光,这时高原上的景色真美!</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然已是5月初,但玉树草原上还是冬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玛多草原上的雪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玛多草原上的雪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玛多草原上的雪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玛多草原上的雪景</h3> 5曰4日,早上睡到自然醒,吃过早餐前往玛沁。玛多到玛沁约284km,过了花石峡到玛沁就是一条简陋的砂石路,好在路面还算平坦,太颠簸。只是路上有几条需要涉水过的小河,上下河道虽然不高,但却比较陡峭,吴所长的四驱速跑没什么问题,但樊主席的两驱帕拉丁过起来比较困难,其中有一次居然爬不上去了,好在另一辆速跑装了绞盘,这才没被困在河里。 下午四点多到玛沁,玛沁是果洛州府所在地,果洛州政府招待所住宿条件要比玛多好很多,有标间可以洗澡(出来7天第一次洗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石峡到玛沁路上的景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上遇到的牧羊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石峡到玛沁路过的一座寺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处的昌麻河乡,这里是通往日达的路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上的景色</h3> 2006年5月5日。原计划到玛沁后今天去雪山乡参拜阿尼玛卿雪山,没想到几天前的一场大雪,去雪山乡的路彻底断了,有十几辆车四五十人被困在雪山乡,州县两级政府在我们到的当天才设法把被困的人员解救出来,车辆还在里面困着。<div> 早上起来在宾馆院子里遇到四位来自上海和南京的年轻驴友,他们从西宁包车过来也是准备去阿尼玛卿雪山的,现在去不了了只好放弃。其中一位女孩高反已经两天未进食了,却还是不愿意放弃旅行,精神实在可嘉。<br> 既然去不了阿尼玛卿,那就不着急走了,就在玛沁转转。车子漫无目的的转着,忽然看到城外漫山一片经幡,停车后只见山下一座寺院前的一片空地上,许多人在挖土,背砖石,好像正在修建什么。劳动的人群里有干部模样的,也有普通藏族群众,有老者也有许多妇女,都是自发自愿参加的。<br> 空地上围跪着一圈人,一位留着胡须的僧人坐在中间,不断的有人离开又有人向前跪在僧人面前,那僧人不时的在为前来问讯的信徒解答着什么,不时的为前来的信徒摸顶祈福。</div><div> 一位干部模样的人告诉我们这僧人是果洛州最大的活佛。活佛面前地上摆放着信徒们的供奉,有整沓的百元大钞,也有散放的大小不等的散钱,还有酥油、糌粑(青稞炒面)等等。</div><div> 那位干部告诉我们被祈福的人供奉或是不供奉完全随意,给一万给一元或是什么都不给都可以,活佛不会轻待任何人。在人们渐渐散去时,我也向前跪在活佛面前,活佛并没有对我说什么,只是将我佩戴的翡翠挂件摘下,合于双手掌中,口中咏颂了一段经文(那位干部告诉我这便是开光),然后将翡翠挂会我的项上,并用额头触在我的额头上,为我祈福。回来后在网上查了下,这位活佛是被号称为当代的济公活佛——果洛大成就者夏珠秋杨仁波切</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玛沁县城外山上布满了经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漫山的经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外的一座寺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持的转经桶</h3> 被号称为当代的济公活佛——果洛大成就者夏珠秋杨仁波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活佛在为教民解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活佛将挂件挂回我的脖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额头相触——这大概是最高的礼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带着孩子参加劳动的藏族妇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土的藏族老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院前劳动的场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挖土的老人</h3> 上午11时左右离开玛沁前往贵德。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黄河之滨,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向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美誉。<div> 离开玛沁县城时,山野的雪尚未化去,雪野在黑色的土地衬托下感到凄美,高原上牛羊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让人不禁赞叹生命的顽强和伟大。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过一个不知名的山口,远处的丹霞十分壮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所长和骑摩托车路过山口的牧民</h3> 下午1点多到玛多的拉加镇,当时的镇子很小,拉加寺虽然没有想象的大,但却是果洛州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 <div> 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广安寺),后改名“甘丹扎西回尼”(具善吉祥源地),又称“嘉禅寺”,位于青海省玛沁县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乡阿尼贡群山下,坐东向西,面临黄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黄河大桥可通西岸。<br> 拉加寺是青海省黄河沿岸最著名的格鲁派寺院,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者为博通显密的一代名僧阿柔格西坚赞鄂色(1726-1803年)。他受七世***指派,于清朝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成拉加寺,并采用色拉寺杰巴扎仓教程。创办该寺显宗学院,六世班禅曾授予他“额尔德尼墨尔根堪布”名号。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阿柔格西付权于香萨二世罗桑达吉嘉措(1759-1824年),自此历世香萨活佛成为拉加寺寺主,1949年历五世。清光绪年间,清延授“香萨班智达”名号,民国初年因赞翊共和,国民党政府又封“善济禅师”,故香萨活佛世系在青海地区影响很大,塔尔寺、德干寺、隆务寺均建有其府邸。</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加寺的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加寺的经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天的喇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内一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内的焚桑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诺大的粥锅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兴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外的小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影</h3> 参观完拉加寺,在镇子上吃过午饭,出拉加镇后,在河边草地上有两顶小小的白帐篷,主人是两位待嫁的藏族姑娘。<div> 青藏高原上气候条件比较差,婴儿存活率比较低。所以当地藏民为了能够繁衍后代,就有这么的一种习俗:家里的女儿满14岁后,父母就会叫到身边询问自己的女儿是否想要嫁人。如果女儿表示想要嫁人,那么父母会在附近的路边搭建一个美丽的白色帐篷,女儿就可以带着自己的藏獒入住,为找到自己心仪的男人而设,所以这个帐篷实际上就是约会的地方,奉子成婚便是常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健康的藏族姑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