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这座城市,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已得知。那是1961年,二哥在上海高中毕业,虽高考成绩优异,终因家庭成份问题不被大学录取,恰逢新疆石河子兵团师专在上海招生,去了石河子兵团师专上学读书(详见美篇《纪念我的二哥:一位1961年上海支边的新疆兵团人》)。如今二哥虽早已离世,到他生前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地方看看,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石河子,一座新兴的城市,曾经是新疆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兵团司令王震曾在此办公。屯垦戍边纪念碑耸立在军垦广场的中央,体现了“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精神,纪念碑2009年落成。由不锈钢焊接而成的四棱锥形宝剑直插云霄,宝剑的剑身和剑柄处,环绕着工、农、兵、知识分子四个人物雕像,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代表了新疆各民族各行业的紧密团结。纪念碑整体高35.9米,象征着王震将军率领的屯垦戍边部队的主力,原驻扎在南泥湾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纪念碑两侧一大一小大理石,是新疆地图和石河子地图外形,下面有人物雕塑。 广场周边展示的农用飞机,曾经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早已退役,作为展品,继续发挥余热。 石河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所在地,是共和国军垦名城。广场周边的群雕,展现了1950年初,王震将军带领他的部队排除万难,历经千辛万苦,穿过茫茫戈壁,站在这片土地上眺望远方的历史瞬间。王震将军手拿望远镜与部下站立远眺,战士们有的振臂高呼,有的面带微笑,有的砥砺前行,一派开疆拓土的壮观景象。 广场周边展示的高射机枪,当年是防空的主要武器,也是民兵训练的主要军事器材,作为曾经的民兵,看到它格外亲切。 广场周边展示的地窝子,是兵团人最早的家。也使我想起当年二哥在石河子参加工作后,来信所说住过的地窝子,里面阴暗、潮湿,冬天要烧土炉子取暖。地窝子是兵团历史的一个见证,游客前来参观时,心中对当年的兵团战士肃然起敬。<br> 现在展示的地窝子,是新建的复制品,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挖一个房间大小的坑,开出一条斜向地面的通道,然后在坑沿架上木梁和椽,再依次铺芦苇或麦草,最后压士封顶。 石河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1988年筹备,由军垦第一楼改扩建而成,2008年,向社会免费开放。兵团军垦博物馆楼前,是王震将军青铜雕象,和跃起的战马石雕。<div>军垦第一楼,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楼,曾是石河子的第一幢高楼,建筑质量较高,建筑用的砖瓦等材料,都是兵团战士们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制作的。在当时没有塔吊和起重机等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艰苦条件下,仅用五个月就建成了大楼。2019年,石河子军垦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走进博物馆,最吸引眼球的,是大气磅礴的主题雕塑《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32个几代兵团人的代表,身姿飒爽、斗志昂扬,屯垦戍边,创造辉煌。雕塑上方的红旗上面,金色的字体展示着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2月签署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部分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胜利完成了解放中国大陆的伟大事业,...... 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X军X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X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展览从历朝历代的屯垦戍边开始。秦朝以来,各个朝代都重视开发边疆,巩固边防,新疆地区的大规模屯星活动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屯垦戍边,对国家统一、边防巩固、促进新疆地区发展、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作用。 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从甘肃、湖南、山东等地招募大批女兵进疆,参加边疆建设。1949年从陕西、甘肃青年女学生中征兵千余人,1951年从华东野战军医院征调未婚山东籍女医护军人2000余名,1950年~1952年从湖南征青年女兵8000余人,1952年从老解放区山东征女兵6000余人,1954年从山东招青年妇女近7000余人。她们成为发展壮大兵团事业、推动新疆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div>图为1950年,中南军大湖南分校学员进疆前留影。</div> 图为1952年,进疆前华东军区医院的战友拍照留念。 1950年新疆军区司令部湖南招聘团启事。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文艺工作人员,技术工人,女学生,工厂女学习生。 1951年6月,新疆招聘团任务完成留别长沙纪念。数批从湖南出发的女兵成就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一段佳话。<div>为发展壮大屯垦戍边事业,兵团大力集聚人口,大批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城市知青、大中专毕业生等纷纷加入兵团,兵团队伍迅速扩大,从成立时的17.55万人猛增到1966年的148.54万人。</div> 进疆的部队,部分守卫边疆,部分从事农业生产。<div>新疆的棉花种植历史始于东汉,棉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新疆,随后逐渐在新疆各地种植开来。1950年,解放军进入新疆,开始了棉花种植。1953年,在王震将军和陶峙岳的支持下,通过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新疆全面推广棉花种植。</div><div>图为苏联专家指导军垦战士种植棉花。</div> 部队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投入工业生产。建成了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八一面粉厂等大中型企业。<div>图为1952年10月,新疆十月汽车修配厂开工典礼大会现场。主席台侧面有大幅标语“感谢苏联友邦对我们祖国伟大无私的真挚援助”。</div> 1952年,毛泽东发布命令,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53年5月,新疆军区奉命将所属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建设部队。1954年10月,新疆军区遵照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令,发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第六军大部,民族军改编的第五军大部,新疆起义部队改编的第二十二兵团全部组成,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战略任务。<div>第二十二兵团及第二、第五、第六军各部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师和建筑工程第一师(后改为第十一师),以及工程建筑团、汽车运输团。2000年,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改名为农业建设第十二师,哈密农场管理局改名为农业建设第十三师,和田农场管理局改名为农业建设第十四师。</div> 我二哥当年从石河子兵团师专结业后,分配到五家渠农六师水利工程团宣教股工作,所以对五家渠的农六师印象特别深刻。 正是百万兵团人几代的努力奋斗,艰苦工作,新疆才有了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进步。 展厅专门布置复原了王震将军办公居住的场景,很多物件都是家属捐赠的原物。 展厅的有座巨大的老八路雕象,让游客过目不忘,记住老一辈兵团人的丰功伟绩。两侧墙上,是新疆建设兵团八路军老战士名录,历史会永远铭记。 石河子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是石河子垦区唯一的公共图书馆。2016年新图书馆建成对外开放,环境优雅,书香气浓郁。 艾青诗歌馆,1998年建成,为纪念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石河子垦区度过15年的难忘岁月,是中国唯一以艾青命名的诗歌纪念馆。可惜我们到访时,诗歌馆正在修缮,不对外开放。 艾青,1910年出生在浙江金华与义乌邻接处的一个地主家庭,1928年中学毕业,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青年时代的艾青对绘画、剪纸格外有兴趣,1929年去巴黎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判刑6年。1933年,在狱中写作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4年发表,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艾青提前出狱,投身抗日。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上世纪50年代,艾青访问了苏联、智利等很多国家。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开除党籍,撤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等职务,并被《诗刊》编委会除名。1958年去了黑龙江省北大荒。1959年,在当年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的直接安排下,艾青从北大荒来到新疆乌鲁木齐,1960年,写出长篇报告文学《苏长福的故事》。同年艾青夫妇从乌鲁木齐搬到石河子。王震部长托人转告时任农八师政委鱼正东:我把他(指艾青)送到你这里,是请他来传播文化、发展诗歌的。<br>艾青深入垦区生活,举办诗歌讲习班,指导青年诗歌创作,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诗人,同时创作了许多反映兵团的诗歌,如《年轻的城》,《从南泥湾到莫索湾》,《槐树》,《烧荒》等,对石河子垦区,甚至对兵团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7年动乱年代,艾青被抄家,下放农场劳动。1972年回到石河子。1977年,艾青离开新疆,回到北京,1978年正式平反,1996年因病逝世。艾青之子艾未未,也是著名艺术家,现旅居国外。 石河子新貌,明珠公园的明珠湖,使石河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戈壁明珠城。 石河子工人文化宫,2000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公益性强,经常组织开展职工文艺汇演,举办各类书法展,演讲和球类比赛,满足了当地职工群众文化需求。 2024年6月8-9日游览<div>2024年11月28</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