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六、重温峥嵘岁月,寻览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是什么让一颗暗夜中的火种,炽燃成引领民族复兴的熊熊火炬?又是什么让一个百年大党,走过世纪沧桑依然风华正茂?</p><p class="ql-block">从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回望那风雷激荡的岁月蹉跎,捧读用热血与生命写就的红色华章,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想、力量与担当。</p><p class="ql-block">“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栉风沐雨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并走过一百多年的日月星辰、峥嵘岁月,路上洒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和汗水;映红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在2024年这个不平凡的时间节点上,赘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成为了一代代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时代人的不渝信念。</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值得铭记的六月,我们一起走近红色旅游线路,重温岁月峥嵘,寻览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1、延安宝塔山下观感</p><p class="ql-block">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厦在这里奠基,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这里孕育、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1935年,中央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陕北延安,开启中国革命新篇章,这座原本宁静小城,从此成为中国革命中心舞台。</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文化光耀千秋。延安是同中国革命一起被书写在历史的宏篇巨著中。她曾经是把鲜红的血液流通到千百条革命道路的心脏,是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总司令部。</p><p class="ql-block">从红军长征温暖的落脚点吴起镇,到美国记者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地保安县(现志丹县);从哲学巨著《矛盾论》、《实践论》等伟大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凤凰山麓,到著名的“五•二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地杨家岭;从枣园彻夜的灯光,到新中国文化艺术发祥地的桥儿沟鲁迅艺术学院……踏上延安的每一方热土,都会触摸到延安独特而神奇动人心魄的魅力,都能发觉、感悟到延安精神的真谛。</p><p class="ql-block">延安,黄河文明源远流长;黄河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密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流过,巧夺天工地留下了黄河上最奇异的地质奇观——黄河壶口瀑布,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她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咆哮怒吼,奔腾东流,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孕育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记载了中华民族毅然抗争的斗志;道出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心声。</p><p class="ql-block">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正是从这里激发出了创作的灵感,雄壮激昂的乐曲激发了无数爱国民众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天下黄河在这里飞翔,升腾出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谓之为“民族魂”。壶口瀑布是黄河本性最集中的表现和黄河精神最突出的展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踏着壶口的浪潮,胸怀黄河给予我们的动力,让我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乾坤湾,黄河九曲上的又一胜景,相传是人类始祖伏羲氏在此开创阴阳八卦学说的所在地。时空变换,斗转星移,日月轮回,扭转乾坤之灵气集于一身,走近她,您会感受到其魅力无限。</p><p class="ql-block">延安,黄土风情文化绚烂多姿。悠扬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生活与心灵撞击出的火花。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歌声,真所谓“无处不有歌,无歌不动人”。</p><p class="ql-block">以“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为代表的延安“五鼓”艺术惊天动地,使人们看到生命的活力与强盛。安塞腰鼓曾威震天安门广场,曾屡次闪亮在上海国际旅游文化节现场,曾多次出现在香港、澳门回归庆典等重大节庆活动中,极富热情、粗犷、豪放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已驰名海内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安塞剪纸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与汉代画像相通,被称为“东方毕加索”,誉为“群芳母亲”,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称。</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延安的剪纸与毕加索的绘画有神似之处,是最古朴也是最现代的”。还有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说书、唢呐、刺绣、农民画、布堆画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是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延安到处都充盈着生命的灵性,不论您走到哪里,丰富多彩的延安民间艺术和风俗文化都会让您赏心悦目,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延安,国家重要能源接续地。已探明石油储量14亿吨,煤炭资源总量110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2万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页岩气、岩盐储量十分可观,是国家规划建设的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05年清光绪政府创办“延长石油官厂”,1907年在延长县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长油矿(延长石油集团前身)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之母。</p><p class="ql-block">延安,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延安的地理条件完全符合世界粮农组织关于苹果生长“七项指标”要求。延安苹果种植已有7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达331.7万亩,产量400.5万吨,面积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产值突破219.1亿元。2016年10月,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在延安成功举办。延安苹果已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中国苹果的风向标、世界苹果的聚焦点。延安苹果先后取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30余项重大国际活动冠名权,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7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政要。</p><p class="ql-block">延安小米、红枣、酥梨、羊肉、核桃、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远销海内外,延安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p><p class="ql-block">延安,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延安曾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裸露。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经过20多年的植树造林,累计退耕还林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53.07%,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陕西的绿色版图也因此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延安的生动实践在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示范样板的同时,也成为了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p><p class="ql-block">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如今,延安这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名城,就用好延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助推延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以崭新的面貌走进我们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宝塔山已然成为一处景区,山上遍植树木,浓荫翠盖。我们登上山顶,眺望延安美丽的风光以及弯延流过的延河水,由于干旱,河水不多,但依然浊黄。当年,正是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养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儿女,难怪,他们对延河水充满了感情,这是一种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延安,城市建设一日千里,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站在山上俯瞰,延安的景色很美,现代华的建筑比比皆是,高楼鳞次栉比,依然初具现代城市的模样。我看到了延安新建的体育场,即使烈日高照,也有许多的足球爱好者在运动,他们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的和平,让人倍感欣慰。</p><p class="ql-block">延安的街道整洁,两旁种植着柳树,杨柳依依,使人很难想像当年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但革命纪念馆和各处革命遗址却用丰富的文物馆藏和实物,让我们回到那一段血雨腥风、可歌可泣的难忘历史之中与艰难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自从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陕北延安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一篇篇著名的文章,引导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所以,今天的延安到处留下了伟人的足迹,也留下子许多的革命遗址,是我们重温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6月17日和18日,我们先后参观走访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王家坪、杨家坪、枣园革命遗址。看到了一件件革命文物,见证了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心中充满了对伟人和先烈的崇敬之情。也倍加珍惜现在各平时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革命艰苦岁月里,一匹名为小青马的坐骑,陪伴毛泽东主席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峥嵘岁月。它不仅是一匹普通的坐骑,更是一位忠诚的战友。从1937年相遇,到1962年在北京动物园离世,小青马用其非凡的灵性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下毛主席。</p><p class="ql-block">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功勋卓著的“老战友”仍不忘朝着中南海方向发出三声嘶鸣,仿佛在向相识二十五载的毛泽东主席作最后的告别。如今,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这位曾陪伴毛主席南征北战的功勋坐骑,以一级文物的形式永远定格在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来延安一定要去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收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生动地再现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光辉历程,你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用过的桌椅,可以翻阅周恩来同志批注过的文件,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在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聆听解说员生动翔实的讲解,参观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我自愧以前对延安的了解和认识是那么肤浅和简单,而延安的历史和精神却是那么丰富和厚重。透过一个个红色遗迹,我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地领悟;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1935年至1948年,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光辉历史,对老一辈革命家深深的敬佩和对“延安精神”由衷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沿着延河漫步,感受着这座城市宁静与祥和,河水静静流淌,仿佛诉说着岁月变迁,也仿佛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和平生活。</p><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宝塔山上华灯初上,整座城市被灯光点缀得格外美丽,俯瞰万家灯火,心中涌起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是对未来美好憧憬。</p><p class="ql-block">延安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发现,它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值得你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更像是一座精神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进方向,她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历史起点上,正朝着更加美好未来迈进。这座充满希望城市,正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让你感受历史厚重,体验文化魅力,见证时代变迁,目睹社会发展和进步,你一定会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七大”会址。站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前,您定会产生许多思考。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共产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不能变。</p><p class="ql-block">13年的延安峥嵘岁月,留下445处珍贵的红色遗迹。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性、至高性奠定了延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首选之地的崇高地位。延安是全国革命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城市,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在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来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导人当年居住过的窑洞。这些地方,是这段历史最好见证,留下老一辈革命家生活和工作痕迹,走进这些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感受着革命先辈伟大情怀。</p><p class="ql-block">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床、木椅,我不禁感慨万千。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的窑洞里,毛主席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一场又一场至关重要的伟大战役,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震惊世人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昏暗的灯光下,简陋的书桌旁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投降活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目前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篇篇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方向的光辉著作,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就是在院子里的一个破陋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看到这些,我对艰苦奋斗的传统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p><p class="ql-block">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己织布、缝补衣裤、种粮种菜,充分体现了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这才是值得我们自豪与铭记的。</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杨家坪、王家坪或者是枣园遗址,都生长着许多高大翠绿的槐树和枣树,它们枝繁叶茂,虬根苍劲,仿佛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化身,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生机盎然,长势良好,代表着中国人民不倔的精神斗志,也代表着中国革命虽历经曲折而百折不挠,并最终取得胜利,我很喜欢那些槐树和枣树。</p><p class="ql-block">在革命纪念馆的文物面前,我驻足观看;在老一辈革命家故居里面,我凝神沉思;在七大会址之中,我浮想连翩;在枣园遗址内中,我追忆往事;在宝塔山上,我眺望现代延安。</p><p class="ql-block">这一次延安之行,不仅是身体和眼睛的旅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延安,我心中的圣地,你的革命精神我将永记。</p><p class="ql-block">参观延安革命旧址,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但我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p> <p class="ql-block"> 2、人工天河,太行山间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劈开太行山,渠水穿山来,我非常敬畏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艰难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林州(原林县)严重干旱缺水,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 年)到1949年,514个春秋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为解决缺水问题,1960年林县人民开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同年3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部召开工程全线民工代表大会,正式命名引漳入林工程为“红旗渠”。</p><p class="ql-block">1960至1969年历经近十年建设。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崖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千米,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 / 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青年洞隧洞工程,从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长达623米,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红旗渠的开凿解决了林州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使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p><p class="ql-block">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道水渠,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站在渠边,仿佛能听到当年建设者们挥舞铁锤、挥汗如雨的劳动号子声,感受到那份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战天斗地的史诗,是一段巧夺天工的创新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红旗渠,1991年作为风景游览区对外开放。如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p> <p class="ql-block">初夏,上午,微风;艳阳高照如水,缓缓流淌。远山巍立,半山微红,半山苍茫。</p><p class="ql-block">站在红旗渠的源头,群山环绕、陡崖峭峰之间,滔滔不绝的浊漳河激流澎湃、白浪翻飞,涛声如雷霆滚滚。</p><p class="ql-block">漳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上游分为“清漳”和“浊漳”。浊漳河有南、北、西三大支流,当地人称之为“南源”、“北源”、“西源”。在山西长治境内,浊漳河从平顺县北部过境,走峡谷,断峭壁,切山峰,弯弯绕绕,一路欢腾,落差最高可达二百五十米,两侧山峰,海拔多在一千二百米以上。</p><p class="ql-block">6月7日,我们沿着浊漳河河岸一路前行。那里绿树成荫,草木旺盛。浊漳河水依山而行,或安静或奔流,如诗如歌,如梦如画,如仙如幻。群山之中,是星罗棋布的村庄。弯弯曲曲的小路,如丝带般系着村舍和田园。小路上,扛着农具的农人在行走,后面跟着悠闲的黄牛,时不时还会跑出一只淘气的小狗。</p><p class="ql-block">行至平顺县石城镇附近,我们一行人下了车,有人寻一块石头安静地坐下来,有的坐上摇椅荡起秋千,因为这里是红旗渠的源头。在这里,奔流的浊漳河被拦腰斩断,河水像是被收入一个大口袋之中,然后从另一端放出,朝着河南林州的方向奔流而去。刚刚钻出口袋的河水更加猛烈,白浪拍打着坚硬的山体,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当年修渠人手握钢钎、挥着大铁锤敲打山体的叮当声,那声音和涛声融为一体,响彻山谷。</p><p class="ql-block">我无法想象20世纪初的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在没有水的状况下,乡亲们是如何生活的。但我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一条扁担挑起全部家当,走出了林县,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乞讨进入山西,太行山最终成为他们的庇护之地。</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恶劣的环境,立誓凿开太行山,引水入林县。他们连续奋战十个春秋,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凭着一双手和铁锤钢钎等原始工具,硬生生在陡峭的悬崖上凿出红旗渠。这条长达七十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成为当地人民的“生命渠”和“幸福渠”。红旗渠的建成通水,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存条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孕育和铸就了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对我们讲起红旗渠源头时说。当年,就在红旗渠的源头,林县任村的五百名男女齐上阵,在这里打响了筑渠截水第一炮。他们把绳子绑在腰间,整个人悬在半空,挥锤凿石开山。后来,四十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一起跳进冰冷的激流中,他们排成道道人墙,用血肉之躯保障了大坝截流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今天,站在渠首,任风吹过脸庞,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充满磅礴气势的人墙截流的场面。那些呐喊声,早已定格在这里,成为一种永恒。</p><p class="ql-block">沿着浊漳河一路走走停停,看到的不仅仅是红旗渠的源头,还有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的轨迹和文明的遗迹。河之两岸,山高坡陡,气候湿润,林草茂盛,利于种植,人类居住的历史十分悠久,古村落和古建筑随处可见,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厚。仅在长治市平顺县这一段,浊漳河沿途就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古建筑都独一无二,极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了追寻美好的生活,在这个平平常常的山谷中,留下了丰富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3、参观129师旧址,感受历史厚重</p><p class="ql-block">6月7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我的队友,有幸参观了位于河北涉县的129师旧址。踏入这片曾经见证了无数英烈浴血奋战的土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眼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看着那一间间简陋的指挥所和宿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前辈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浴血奋战的情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定地怀揣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信念,毫不退缩,勇往直前。这种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p><p class="ql-block">在展览厅中,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生动地展现了129师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他们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p><p class="ql-block">参观过程中,我感慨万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这些英雄们不畏强敌、舍生忘死?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人民的责任,更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为我们树立了永恒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参观129师旧址,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刘伯承、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浴血奋战的历程。一处处旧址、一件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感受红色的力量与历史的厚重。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就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回顾那些残酷的战争场景,先辈们的顽强拼搏,都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走进129师旧址和陈列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扑面而来。在这里,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他们临危受命、挺进太行,用热血与生命谱写壮丽史诗,庄严与感动并存,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蹉跎,英雄的部队,伟大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里砥砺奋进。</p> <p class="ql-block">4、走进昔阳,走进大寨,寻找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我们5月开始在河南、山西游玩,打卡了不少历史人文名胜,6月8日,我们满怀期待敬仰之情,从河南林州出发,一路驱车直奔此行最为期待的一站、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p><p class="ql-block">大寨是太行山脉蕴育出的一座红色山区。悠久灿烂的历史,给大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独有的文化遗产。退休之前曾经来过这里参观学习,老伴没有来过,她曾经问过我,为什么这么执着于看大寨?我说:小时候“农业学大寨”,印象太深刻了。</p><p class="ql-block">儿时记忆:我和老伴都是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农业学大寨是从儿时记忆中就开始推广了。因为大寨被树立为毛泽东思想在农村建设上的成功典范,学大寨也就成为了农业发展唯一正确的蓝本,农民必须学大寨。我至今都清楚的记得,不论是在家门口还是学校里,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荒坡崖壁,乃至老师们的话语里和我们的作文中,“农业学大寨”这几个字都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城里长大的同龄人和当代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当时农村的情景。“农业学大寨”就像三年疫情中的防疫抗疫,是舆论的风向,线上线下都是人们生活的重心和精神依托,是当年农村和农民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理论的来源拥有绝对的权威,推行的措施也不容置疑。</p><p class="ql-block">我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的自留地都被取消了,妈妈在房前屋后种的几棵窝瓜、豆角也被拔除了,集体主义新农村不允许“个性化种植”,几乎所有人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果都必须是集体的,否则就是一种忤逆。</p><p class="ql-block">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是被封印在了村里的土地上,就连出村都必须持有官方的同意书或介绍信,如果非法流动,是会被抓起来关押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并不清楚外部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能接触到的信息只来自生产队的传达,对于食物的短缺和物资的匮乏,除了接受,也很难提出什么异议。因为这是学大寨,农村就该是这个样子,或许对于觉悟高、思想先进的劳动人民来说,越是艰苦就越是光荣。</p><p class="ql-block">我们甚至还有怀有希望,大寨学好了,就能像农民的榜样——“农而优则仕”的大寨农民陈永贵和郭凤莲一样出人头地。</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这样的状态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直到改革开放,“学大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段理想与现实完全脱节的魔幻经历也逐渐被新生活的图景挤出了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如今我突然有了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自然要来小时候就如雷贯耳的地方再来看看,我还计划去小岗村、华西村、大邱庄等等和这里有某种相似意义的历史地标,通过旅行补全我们错过的属于自己时代的故事。我想,多了解一些过去,也许会更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大寨印象:穿过大寨村门楼,有一条街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一街两傍都是商店。街道一砖一瓦,至今保存完好。徜徉在街巷中,不宽的街道两侧,一排排或平顶或尖顶的房屋,错落有致,从中依稀可见当年粮油店、供销社、电影院、照相馆的历史印迹,让人又触摸到了一丝文革时期的记忆。仿佛时光倒流,使人停留脚步,沉思遐想。</p><p class="ql-block">村中的广场上,大寨党支部小楼座落于广场一角。旁边就是那棵150多年树龄的大柳树,这棵大柳树见证了大寨的古往今来和变迁,过上幸福生活的大寨人把这棵大柳树命名为“乐人树”。</p><p class="ql-block">大寨村老式的居民住宅,都是两层窑洞,一层层、一排排连在一起,很是壮观。现在还有部分村民在里居住,但是整排整层的窑洞却被完美的保留了下来,供人们参观游览,有的则被人装修成了豪华的宾馆。</p><p class="ql-block">旧居窑洞原本是没有屋前院落的。现在隔成了一个个的小小院子。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故居就座落在其中的一个院落里。</p><p class="ql-block">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说,“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从此拉开了农业学大寨的序幕。1964年在三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对大寨精神做了高度概括,昔阳县真正意义上的学大寨运动是从1967年山西省第一次农业学大寨现场会开始的,随后的十年学大寨使昔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到1975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昔阳已经基本形成了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根据昔阳建设大寨县的经验,华国锋同志在《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建成大寨县的六条标准:</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县委领导核心;有一个坚强雄厚的群众基础;像昔阳干部那样坚持参加劳动;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进展快,收效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林牧畜渔全面发展,社会生活进步改善。</p><p class="ql-block">昔阳博物馆的展品中,除了昔阳县的历史变迁和一些出土文物之外,主要反应了当年“建成大寨县“的盛况,内容极具年代感。</p><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有3750名省部级以上领导、中央党政军领导齐聚昔阳,在昔阳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毛主席要求政治局委员:能去大寨的都要去......</p><p class="ql-block">大寨的成功,是毛泽东的治国梦想——集体主义、农业国家的伟大标杆。对于昔阳县来说,建成大寨县是无比的殊荣。不仅仅是对于昔阳县这个“集体“,生活工作在这个集体里的个人,也在浪潮中得到价值的提升。</p><p class="ql-block">在政治正确的浪头上,他们的心境不难体会。而身为农民出身的我,有幸成为了一个有前途的大集体中的一份子,亦有幸亦步亦趋的参与终极正确的国家级别的造神运动。</p> <p class="ql-block">红旗标杆大寨村:大寨的村口有刻意突出的年代感,到处都能看见当年的一些标语。大寨展览馆进门就能看到陈永贵的塑像。走进展览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寨与伟人的交集。(毛泽东接见陈永贵)、(邓小平站在高处俯视大寨)、(叶剑英参观1977年的大寨展览馆)</p><p class="ql-block">大寨的“艰苦创业”,大寨村从1953年开始合作互助,原本在昔阳县也不出名,后来在陈永贵带领下,大干河道整治,造地、造田、向国家多交粮食,在遭遇大灾时,也坚持不向国家伸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克服困难。</p><p class="ql-block">在大搞基本建设的过程中,也死过几个人,但是他们为集体舍弃生命的精神也被广泛的歌颂,以此作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的教育典范。</p><p class="ql-block">治理沟渠,1954年冬,大寨人在后底沟摆开了战场,垒石坝25道,造出好地12亩,随后又在小背峪沟造地8亩,并且对赶牛沟、念草沟进行了治理。</p><p class="ql-block">三战狼窝掌,1957年,大寨人开始了第三次大战狼窝掌。陈永贵爱琢磨,逐步弄通了一些科学道理,石坝要修成拱形坝,增强抗冲击能力;石坝要下宽上窄,灰浆灌缝,增强大坝硬度和稳定力;石坝下部要有滴水坑,减缓洪水对下游的冲击力。</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上窄下宽弓形坝,坝根要留滴水坑,碎石扎壕灰灌缝,外高内低水缓冲”的造地经验,大寨群众奋战27天,三战狼窝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就是在1963年特大洪灾中,狼窝掌的30道大坝也完好如初,稳如泰山。</p><p class="ql-block">军民渠,1967年大寨村民和解放军一起修了盘山渠和高山蓄水池,取名军民渠和军民池。而和大寨村互相成就的陈永贵,也确实是个人物。资料显示,从1953年开始搞合作社开始,陈永贵带领社员集体生产,扶贫济困......他是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人,是争当先进而行动最快的人。他会带队伍,会思想教育,会归纳总结。他能成为大寨村民心中的好人、能人,能被昔阳县、山西省等各级组织、甚至毛泽东树立为学习榜样,除了时代的政治需要外,有陈永贵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因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只陈永贵一个人,他能脱颖而出,他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p><p class="ql-block">陈永贵留给大寨村的荣光不仅限于那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在展览馆遇到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他一口一个“我们陈永贵书记”,崇敬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寨村依然是一张响亮的品牌,仅仅给大寨村带来的流量,就会让大寨村的村民(410人)受益多多。所以,不管从陈永贵带给现在大寨人的利益还是他的个人品格和魅力,他被现在的大寨人铭记、敬仰是有一定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在人生成长的长河中,总有一两件大事或精神让你终生难忘或者记忆犹新。“农业学大寨”就是上世际六十年代最火红的一面旗帜。1963年,毛泽东做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指示。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大寨更是成为了全国农村的标杆,并一直在江湖保持着神话的地位。</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所有的宣传渠道,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级官员,包括生产队长,社员积极分子都在播报、宣扬大寨的各项成绩及大寨精神。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遇到灾难减产也绝不向国家伸手要粮;大寨人,靠集体劳动,粮食产量提高了,给国家多交了公粮,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日可待。</p><p class="ql-block">人怕出名猪怕壮,大寨在很多方面获得优先权,是因为大寨足够先进和出名,是大家学习的对象和榜样,因此也就更容易获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这种过家家式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是不难理解的。 </p><p class="ql-block">这并不是说大寨不配得到。毕竟,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荒诞的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已经算是相对讲逻辑的了。</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这种精神意志的真正内核很难推广,而政治挂帅、集体主义的形式却非常容易推广。</p><p class="ql-block">所以才有了儿时记忆里把人工具化的集体主义共同贫穷。大寨的一位清洁工也告诉我,学大寨的时候,他的父母天天不分昼夜的劳动和政治学习,睡觉的时间都不多,可谓是拼命苦干,虽然劳苦的生活一直没有改变,可是在当时,没有人说自己不幸福。</p><p class="ql-block">在当时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的黄金时代,广大农村是全国人民吃饭的唯一来源,农民的价值和光荣就是为国家多产粮,现在想来颇有点农民种姓的意味。平时白日开山造土、战天斗地,晚上政治学习,遇到受灾吃不饱,就用大寨精神克服困难,不管日子多苦、身体多累,只要贯彻集体主义,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这种宗教般的精神不但有利于社会稳定,还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安贫乐道、天下大同(贫)。</p><p class="ql-block">人人参加集体劳动,人人都幸福,没有富人......或许这正符合那个时候特定时期的乌托邦梦想。</p><p class="ql-block">一个时代的结束,农业学大寨这一运动持续了十余年,堪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之一。大寨接受过许多重量级人物的莅临。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等领导人都至少两次来过大寨。</p><p class="ql-block">展览馆参观结束后,因为那个年代不堪回首,我们的心情不太平静。我们又在大寨村闲逛了一会儿,希望那些不分昼夜的劳作生活没有给大寨人带来过多的伤痛和伤害,更希望大寨村越来越好,希望这片土地的后人能拥有寻常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大寨村,又登高步入虎头山;告别昔阳,告别大寨,此行值得珍惜!</p> <p class="ql-block">吕梁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宣教科长康彦红(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5、抗战硝烟弥漫中,扎根晋西北的120师</p><p class="ql-block">吕梁兴县蔡家崖,革命战争年代,是晋绥根据地首府,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120师师部驻地,被称为“小延安”。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嘱托大家“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牢记领袖嘱托,赓续红色血脉,奋进伟大时代,七年来,这片红色土地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p><p class="ql-block">盛夏的吕梁,群山葱茏,鸟鸣嘤嘤。元宝山下、蔚汾河畔,今天的蔡家崖,旅游火了,产业旺了,通了高铁、通了高速、通了免费公交,天然气入户、5G网覆盖,红色土地孕育出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6月,蔡家崖又进入了旅游旺季。14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灿烂的一天,我和我的朋友,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山西兴县,走进八路军120师师部旧址。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门口,一辆辆大巴车整齐停放,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都想听听这片土地上说不尽的红色故事。</p><p class="ql-block">当踏入这片曾经见证了无数英烈浴血奋战的土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眼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在抗战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的年代,贺龙率领的120师傲立冀中,成为这片抗日战场上的不可撼动的中流砥柱。他们以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斗志,书写了一幕幕令人瞩目的历史篇章。然而,就在形势逐渐趋于稳定之际,贺龙做出了一个让人疑惑的选择——扎根晋西北,成立新的晋绥军区。</p><p class="ql-block">这个决定并非简单的战术调配,而是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考量。抗战,不仅仅是血与火的搏杀,更是战略的谋划和根据地的建设。八路军及晋察冀军区的努力开创了抗日根据地,为后续战局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贺龙的选择也许是出于国家大局的需要。晋西北地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陕甘宁与华北的纽带,是物资和人力流通的关键节点。这片土地,既是绥远和山西两大势力的交汇之地,又是联通两大战区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120师所在的晋绥军区虽规模不大,但凭借着贺龙的威望和影响力,他们在战场上并不逊于其他野战军。这支部队成为了解放战争的一部分,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贺龙及其120师的抗战征程,是那个时代的一段动人传奇。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奉献,为国家的解放事业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将永远被铭记,成为了那个英勇时代的坚定守护者。</p><p class="ql-block">吕梁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宣教科长康彦红的讲解真的是很棒。这位金牌讲解员,其对所讲解的主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更对讲解内容的专业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无论是历史背景、时间节点、事件真像内涵还是相关的历史知识,都能信手拈来且讲解准确无误,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是我见过讲解最出色的之一。她的讲解全面、深入、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烽火硝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视听的盛宴,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雄霸冀中:贺龙的战争智慧。贺龙和他的120师,曾一度在冀中平原威震敌胆。他们与115师、129师实力相当,共同肩负着抗击日寇的重任。然而,正当日军的进攻变得更加猛烈时,八路军第三纵队开始感到巨大的压力。</p><p class="ql-block">1939年初,中央派遣贺龙匆忙前往冀中,这标志着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再次得以展现。贺龙的到来,并没有迫不及待地与日军正面硬碰硬,而是采用了一种红军化的改编手法,以强化第三纵队的实力。刘伯承曾赞誉贺龙,称他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了解无人可及。</p><p class="ql-block">贺龙的声望极高,他早在新旧军阀混战的年代就崭露头角,让许多地方武装和国民党残部都对他仰慕不已。贺龙的威望甚至吸引了著名的河北第五路军司令高士一,让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八路军的行列。</p><p class="ql-block">然而,一到冀中平原,120师面临了新的挑战。他们之前一直在山区活动,如今却置身于广袤的平原,失去了熟悉的地形依托。贺龙决定立即分散主力,善用冀中村庄的密集布局,以找出日军的弱点,通过袭击和伏击来顶住敌人的进攻。</p><p class="ql-block">这一战术与徐向前在冀南采用的“人山”策略不谋而合,尽管没有形成正式的军事理论,但却非常有效。120师与日军展开交锋,连续取得了曹家庄、大曹村两场胜仗,令日军备感震惊。</p><p class="ql-block">在齐会战中,贺龙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他率领120师不仅歼灭了大量的日军,还坚定地捍卫了冀中平原。然而,正是在这场战斗中,贺龙与众多八路军的将士一起中毒负伤,却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p><p class="ql-block">齐会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开创了在冀中平原包围歼灭日军的先例。它也让我们深刻见识到了贺龙非凡的战争智慧和军事指挥才能。他的出色表现,使他成为了抗战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中国抗击侵略者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抗战风云:贺龙与阎锡山的纷争与和解。在抗战的岁月里,山西成为了日军进攻的主战场,而此时,120师在贺龙的率领下成为了冀中抗日的坚实支柱。然而,就在贺龙信心满满准备开创更大抗日局面之际,却传来了让人震惊的消息,阎锡山制造了十二月事变。</p><p class="ql-block">阎锡山的行为着实让人瞠目结舌,他的举动不仅动摇了抗日统一战线的稳定,也触犯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成了日军的主攻方向,而阎锡山的军队却未能顶住压力,屡次溃退。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将希望寄托在了八路军身上,寄望他们能够击退日寇,保卫山西。</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阎锡山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对八路军心存敌意,甚至采取了一系列敌对行动。八路军的战略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包括了在敌后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然而,阎锡山对此毫无理解,将八路军视为威胁,试图将其排斥出山西。</p><p class="ql-block">这一矛盾最终导致了十二月事变,也被称为晋西事变。阎锡山的部队袭击了八路军的抗日决死二纵队和115师晋西独立支队,甚至还残忍地屠杀了伤病员,引起了军民的极大愤怒。</p><p class="ql-block">贺龙得知此事后愤怒异常,但毛主席的果断干预却避免了可能的恶性循环。毛主席站在共同抗日大局的高度,不仅制止了贺龙的激进行动,还亲自修改了他给阎锡山的信函,表达了共同抗日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贺龙的宽容和大局观,也凸显了毛主席的坚定决策能力。最终,阎锡山不得不放下前嫌,接受了八路军的友好合作,为共同抗日事业共同奋斗。这段历史也成为了抗战岁月中一段深刻而有教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与山西电视台来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录制节目的记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晋西北守护者:贺龙与120师的使命。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贺龙带领的120师曾经是冀中抗日事业的中流砥柱。然而,当战局逐渐稳定之际,贺龙却做出了一个令人疑惑的选择——扎根在晋西北,成立了新的晋绥军区。这个决定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和思考,为什么他没有再返回抗日最前线?</p><p class="ql-block">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但军事方面的考量至关重要。贺龙在军事指挥方面表现出色,他的部队曾在冀中平原上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震撼了日本侵略者。然而,尽管他在冀中留下了光辉的战绩,中央还是决定调回了120师,这意味着必须有一个替代力量来接管这一地区的抗日任务。这个替代力量便是新兴的晋察冀军区。</p><p class="ql-block">晋察冀军区是由聂荣臻率领的115师剩余部队组建而成。最初,这个军区的力量相对薄弱,但聂荣臻着重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吸纳各路游击武装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就像贺龙一样,他们在抗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的抗日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仅是血与火的殊死搏斗,还需要坚固的根据地来支撑。八路军深谙此道,而晋察冀军区在这个过程中崭露头角,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p class="ql-block">然而,军事因素并非唯一的考虑因素。晋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陕甘宁和华北之间,如同两者的纽带,物资和人力的流通不可或缺。此外,这个地区还是绥远和山西两大势力的交汇点,虽然地理范围有限,但却具备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个地方,晋绥军区必须坚守,以维护这一重要地带的稳定。</p><p class="ql-block">最后,贺龙之所以选择留在晋西北,也是因为他对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责任感。虽然这个地区条件艰苦,但必须有人来守护。而贺龙恰好是最适合担负这一任务的人选。</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120师成为了晋绥和陕甘宁联防军的基础,虽然规模不大,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其他野战军。这支部队最终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的一部分,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越的战功。</p><p class="ql-block">战争,绝非简单的厮杀与血战,它更是一个背后需要周密筹谋的战略布局,以及一个需要坚实根基的抗战根据地建设。在这方面,八路军及晋察冀军区的努力为抗日战事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贺龙及其120师的抗战征程,是那个时代最为动人的传奇之一。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奉献,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将永远被铭记,成为了那个英勇时代的坚定守护者。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矢志前行的动力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