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曾两度拜访谭嗣同先生的故居:一次是春天,春暖花开;一次是冬季,斜风细雨。</p> <p class="ql-block"> 去年春天,我驱车来到浏阳,浏阳河里吹来的浓郁的湘味扑面而来,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时尚美丽的湘江女子,琳琅满目的新潮时装……曾经狭小逼仄的浏阳,如今逐渐与国内大都市接轨。</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浏阳河流过了一城历史,流成了一首歌谣,流出了一代伟人。</p> <p class="ql-block"> 其实,浏阳河流出的何止一代伟人,维新运动“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应该是浏阳河畔追求真理、寻找光明的无数伟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要拜访的谭嗣同故居,就坐落在浏阳河岸边热闹非凡的步行街旁。这幢砖木结构的家庭式房屋,外层乌黑低矮,其貌不扬,如果不是正门上方匾额上赫然镌刻的“谭嗣同故居”几个大字,一定会以为它只是高楼林立下被遗弃的一幢无人问津的农家木屋。然而,正是这栋被称为“大夫弟”的木屋,诞生出一位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谭嗣同。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本以为能够有幸沿着他成长的足迹,探寻先生“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人生轨迹,却不成想周一的闭馆让我吃了一个闭门羹。我只得悻悻离去。</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我约了几个朋友,又一次走进浏阳,走进了谭嗣同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时值孟冬,细雨霏霏,寒风凛冽。浏阳街上的行人依然络绎不绝,来去匆匆。</p> <p class="ql-block"> 谭嗣同故居敞开大门,游客的我终于可以如愿走进这所充满着英雄气概的楼宇。</p> <p class="ql-block"> 推开大门,谭嗣同半身铜像赫然映入眼帘。这尊古铜色雕像。面容清瘦,脸色严肃,目光忧虑;但神情坚定,前额凸出,整个雕像镇静自若,给人一种毅然决然的超凡风度。我想,雕刻者如此精细的雕刻,一定是触摸到了谭嗣同灵魂深处的思想,才得以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他性格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走进室内,三进五间,两侧私塾。房间内所陈列的都是谭嗣同及其家人用过的什物,大多大同小异;只有“石菊影庐”书房里陈列的两张七弦琴——崩霆与残雷格外引人注目,令人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关于两张七弦琴名称的由来,从其称呼中可见一斑。制作过程和用材质地却稍有不同,在“崩霆”上不仅刻有“雷经其始,我竞其工,足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等字样,琴腹部落款是“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光绪十六年庚寅仲秋”。而在另一张琴“残雷”上,书写这样一段文字;“破天一声恢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腹部落款与前一张琴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 复生是谭嗣同的曾用名,据说他五岁时得了重病,昏死多日,后又奇迹复生,父亲将他命名为复生,意在说明谭嗣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p> <p class="ql-block"> 可是33岁的谭嗣同却没有了五岁时候的幸运,他一骑绝尘,慷慨就义。这似乎中了“呜咽哀鸣莽终古”的偈语。</p> <p class="ql-block"> 被慈禧诛杀的谭嗣同,死后的遗骸运回了故乡浏阳,葬于城外石山下。他没有子嗣,却有无数的人来祭拜他。每年清明时分,他的坟地上堆满了鲜花,一丛一丛,迎风怒放。</p> <p class="ql-block"> 他死后,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在高节奏生活的今天,人们大多淡忘当年北京东门菜市场门前那一滩滩殷红的血迹。可是我一直想去他的墓地看看,去看看那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的墓地是否安静地卧在故乡的怀里,安然入睡?!但我终究还是没去,不是我敬畏的心不够虔诚,而是我怕我尘世的脚步会惊扰他“有心杀賊,无力回天”的悲凉。</p> <p class="ql-block"> 我从正厅移步到侧室,发现前来参观的人一拨一拨,前呼后拥。他们都屏声凝气,脸色庄重。有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一边参观,一边给旁边的人讲解谭嗣同家族的历史。其中一个操着长沙口音的女孩说道,</p><p class="ql-block"> “谭嗣同是在浏阳会馆被捕的……”</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谭嗣同完全可以和他的老师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日本避难,但是他放弃了生的机会,他说;“因变法而流血者,请自嗣同始。”</p> <p class="ql-block"> 当一个人置生死于不顾的时候,还有什么更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可以光耀千秋呢?!</p> <p class="ql-block"> 他是想用自己的鲜血,与黑暗的反动势力作最后的搏斗,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戊戌变法轰轰烈烈的开始。凄凄惨惨地结束,中国人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也逆来顺受,心安理得。</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说。杀死中国人热血的,就是中国人的无知,麻木和冷漠。</p> <p class="ql-block"> 谭嗣同自走上维新救国的道路开始,著《仁学》,办《湘报》,倡变法,推维新,一直到“我以我血荐轩辕”,始终以一人的热血,去唤醒沉睡的大清,何其艰难,何其悲壮!</p> <p class="ql-block"> 戊戌变法仅百天就不幸夭折,连同变法一起失败的,还有清政府的黯然退场。但是变法犹如一道闪电,在黑暗窒息的旧中国大地上照亮黎明前微弱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 谭嗣同牺牲后,他的学生蔡锷将军扛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尽管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学生朱德元帅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先生推翻帝制的的夙愿。他的另一名学生杨昌济,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遇到了毛泽东,毛主席带领劳苦大众解放了全中国,先生的第二个夙愿终于完成。</p><p class="ql-block"> 先生可以瞑目了。</p> <p class="ql-block"> 从谭嗣同故居出来,雨渐渐小了,抬头仰望天空,云雾也慢慢散开。尽管严冬才刚刚开始,但谁又会怀疑春天不是深藏其中呢?</p><p class="ql-block"> 是夜,一场盛大的浏阳烟花节正徐徐拉开序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