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貔貅,亦称“辟邪”或“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从中可知,貔貅是黄帝驯养的一种猛兽。后来,貔貅被帝王封了“天禄”(天赐福禄之意)的赐号,不知何时又被用于为帝王守护财宝。为此,古人视貔貅为吉祥兽,赋予它多层寓意,使得各种以貔貅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于世。</p><p class="ql-block">其实,貔貅的艺术形象到了汉代才开始出现,在汉代制作的圆雕玉兽中,可以看到貔貅的造型。貔貅一般为带翼的四足兽,多匍匐状,仰头张口,头上有后仰的独角。当然,古代貔貅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传说貔貅有二十六种造型,四十九个化身,实际上远不止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的工匠使得貔貅的造型都会有所变化。本文仅以两件不同时期的圆雕玉貔貅为例,予以简单阐述。</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面</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玉貔貅通长7.8厘米,高4.8厘米,宽2.6厘米,由和田白玉籽料雕琢而成。貔貅造型古拙,张口露齿,四肢弯曲,呈匍匐前行状。该瑞兽身饰羽翼,以浅阴线表现出羽翼处的毛纹,头上独角,下颌胡须垂至胸前(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貔貅具有张口无肛的特征,这是因为貔貅见了财宝只吃进不拉出。该貔貅的雕琢设计便是如此,它的长尾从两后腿之间穿过,然后紧紧贴住下腹部,达到了这种效果(见下两幅图)。</p> <p class="ql-block">从工艺、沁色和熟透的包浆上看,该貔貅大概是明代或之前的作品,下图所示的是一件清代时期的玉貔貅。</p> <p class="ql-block">这件玉貔貅长5.7厘米,高3厘米,宽4.1厘米,和田白玉籽料质地。该貔貅呈卧状,圆眼突出,大耳,表情萌萌哒,与前者在造型上有很多不同,比如,无双翼、无胡须,而且头上的独角在尖部分叉,卷曲,尾巴为火焰状(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从上述特征看,该兽似乎不是貔貅,但它的两只前爪抱着一枚钱币(财富的象征),准备吃下肚去。这正与传说中的貔貅以财宝为食,只进不出,相吻合。因此,该瑞兽为貔貅无疑(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玉貔貅的底部图,更加直观。</p> <p class="ql-block">貔貅这种进财不出的特点被民间美化为具有招财进宝法术的瑞兽,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此外,由于貔貅的辟邪功能,所以在古代民俗中它还被视为转祸为祥的瑞兽,具有避邪驱灾的作用。普遍认为,佩戴貔貅可以避免邪气侵袭,驱逐晦气,保护人们免受灾难和不幸的伤害。因此,貔貅常被雕刻成各种饰品,佩戴身上或摆置在家中,用于祈求财运亨通、平安吉祥。加之貔貅在传说中沾上了皇室之气,天赐福禄、官运亨通的寓意又附着在貔貅身上,倍受人们的青睐。</p><p class="ql-block">貔貅在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它是招财纳福、辟邪驱凶还是高官厚禄的象征,都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