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作者刘文戈先生简介:甘肃省庆城县人,西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庆阳县政协退休。民族民俗文化学者,著有当地民族民俗文化著作二十余种,又任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著有范研专著《范仲淹知庆州》,《范仲淹戍边》等多部。<br>《范仲淹与邠州》是刘文戈先生撰范仲淹西北御敌所历七州的最后一站</b> <br> <b> 范仲淹与邠州<br> <br> 刘文戈</b><br><br> 邠州,即现今陕西省的彬县。原名豳州、豳县,又为邠县、邠州。因为豳字笔划多不好写,邠字好似不太大众化,现将县名改为彬县。同音不同字。凡后文提到豳州或邠州,即为一地,现在的彬县。<br> 范公仲淹与邠州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br> 首先,公称其先为豳人,就是说,公的祖先原在豳州生活,在唐时才移居江苏省的吴县,成为江南人,其根在豳州。但有人考证说,有许多迹象表明,公不是豳州人,而是幽州人,即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是书写“幽”字时误写为“豳”字。谁是谁非?还一时说不清楚,暂且搁置,待后考证确认。而从目前看,公的祖先是豳人还有这个可能。<br> 其此,公就任过邠州知州。庆历五年(1045年) 正月,公在参知政事任上,大力推行庆历新政受挫,因疏,请求罢政事。乙酉,仁宗降诏,任公知邠州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公有《谢授邠州表》《邠州谢上表》。公任邠州知州仅十个多月,在本年的十一月,“诏以边事宁息,盗贼衰止”、“ 知邠州范仲淹罢陕西四路安抚使”、“ 是月乙未,转给事中、资正殿学士,知邓州。”此诏先后,公有《陈乞邓州表》《谢转给事中知邓州》《邓州谢上表》等。(1)<br> 此前,西夏军队与宋军发生过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的战斗,虽然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元昊好战嗜杀,穷兵黩武,搞得国空民贫,怨声载道,陷入內外交困之地,不得不在庆历四年派使者到宋朝廷上表称臣求和,宋朝廷答应了他的要求,宋夏两国之间的大的纷争暂告一段落,然而小的冲突仍在继续。公到邠州任职,仍然以保护边疆人民安全为要务,处理了许多宋夏两国之间的小的矛盾、小的纠纷;安置流离失所的蕃汉民众,奏免一些苛捐杂税,減轻人民的负担。同时又举荐一些很有才华立有战功的部属,使他们各得其所,发挥作用。公重农事,兴水利,重振豳风,并作《眉寿堂记》,曰:“公刘以农事开国,邠风葵栆之化流浃至今。凿井耕田,野无惰农,岁有高廪。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斯民熙熙然跻和气之域,因以名堂。”(2)期间,公不但书写了上述几篇奏文与文章,又撰写了《祭环州种染院文》(此年正月,环州知州种世衡病卒)《祭陕府王待制文》《祭韩少博文》《论复并县扎子》等文章。当太常博士王稷受命在邠州建学、请公写一篇记时,公此时虽然已离开邠州到邓州任职,仍然高兴接受,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543字的《邠州建学记》(3)。文章虽短,但涵盖的內容丰富。首先文章强调说明了人才对国家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还认为人才“非昔醇而今漓。”“醇”与“漓” ,是厚与薄的意思,即是说人才不是厚古薄今,而是一样多,就看你怎么去发现与培养。建立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极好手段,正如文中所说:“庠序者,俊乂所由出焉。”庠、序,是学校代称。因此,公上书朝廷,请求在全国所有郡、县內建立学校,这也是他推行“庆历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在他任邠州知州期间,邠州奉诏建学,他与主持这件事的州通判、太常博士王稷一同勘察、选地,将位于州府东南的高地的夫子庙扩建为学校,迁夫子庙于其它地方。经过一年的建设,即“明年夏,厥功告毕”,建成“長廊四回,室從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学宮、经堂、书庫倶全的比较宏大的一所学校。广建学校的素愿在邠州首先如愿以偿,由此公感慨地说:“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徳业哉?”译为现代文是说:我任职的邠州是周先祖后稷曾孙公刘居住、管理过的地方,有尧、舜二帝与夏禹、商汤、周文三王重视人才的遗风,又有当今皇帝的广建学校的诏书,这正是我的宏愿和上书建议项目具体实施,我能不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促成吗!文章最后用《易经》的思想说明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公重视建立学校的思想,不是在任邠州知州前后才有的,在他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仅为九品(最低品位)的小官时,针对当地人不知道送子弟上学读书的落后情况,就聘请三位名士办起了学校,郡里才逐步有人考取进士。此后,他每到一地任职,都将建立学校作为己任,常抓不懈。以后感觉仅靠一人之力难办大事,这才有了上书朝廷、请求仁宗皇帝下诏在全国各郡县范围内广建学校之壮举。有人说范仲淹是孔子之后的大教育家,诚如是言。<br> 与公一块守边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因受人诬陷,由庆州被贬到岳州任知州。滕宗谅在岳州重修了岳阳楼,写信给公,请公为岳阳楼写重修碑记,並附有《洞庭湖秋景图》,史书上称之为《求记书》。此书写于庆历五年六月十五日,恰是范仲淹在邠州任上。我们估计七月或八月份,公可能接到了此书。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酝酿,公在邓州官邸里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属时为“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篇《岳阳楼记》,将故事起根发苗的泾州、庆州与邠州、邓州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条《岳阳楼记》诞生的链条。<br> 第三,公任邠州知州之前,就与邠州有了联系。邠州属于环庆路经略安抚司管辖。当公任庆州知州兼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司使时,就多次来过邠州,处理过邠州的有关事务。据宋•范之柔《范文正公年谱补遗》(下简称《补遗》) 称:庆历二年正月,“公到邠州排练新兵,据人户王昭玮等陈告,称官中修营占却园林地土,拆了屋舍,乞估计合支价钱。公牒委邠州,请依上项条贯,支给逐人价钱,及除放隨地钱税。”(4)这是一桩官家为修建军营而强拆民房、强占民地的案件(古代也有强拆)。被侵占的民户王昭玮等申诉到公那里,公下令,让邠州衙门处理,要求按照朝廷有关土地、房屋拆迁占有政策,给以作价补偿,并将侵占了的土地的原有赋税予以免除。起初,邠州衙门按照公的要求作了处理,将补偿的钱款支付给王昭玮等户。但管理环庆路财务的永兴军都转运司不同意,责令邠州衙门收回已支付的钱款,用闲散的土地进行兑现,但邠州衙门无多余闲散的土地兑现,都转运司的命令又不敢不从,只一味地追讨已兑现的钱款。王昭玮这些户不服,又申诉到公那里。公有些愤怒,指责说:“虽准都转运司指挥令,将空闲官地兑还。既无官地,即合回申都转运司,岂得故违条贯,亦不回申,便却例行催纳已支价钱,侵害人户?”(5)“即合回申”,就是应该如实反映情况。“既无官地”的实际情况不及时向上如实反映,又强行讨要已支付的地款,这豈不是严重地侵害剝夺老百姓?公命令将负责经办这件事的邠州元行典级的王益等人,调察审讯,以故意违犯朝廷有关条例定罪,打一百木棍,在本州里收押看管,就是现在的行政拘留。将凡是讨要回的补偿土地款项如数发还给被侵占了土地的户。公的处理公正合情,为邠州人民主持了公道,维护了弱体群体的利益。<br> 庆历二年闰九月,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率军与元昊军战,殁于定川寨,损军九千四百余。元昊军長躯直入,关中震恐,公自将兵由邠、泾援之。夏军知公出兵,乃还。“上始闻定川事,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虑矣’ 奏至,上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极加职进官,公以西师久无功,密疏乞赐贬降,以谢边陲,辞不受命,不听。”(6)在此战之前的本月九日,公未雨绸缪,“遂牒宁州通判張去惑著作暂往邠州,计会点检城上防战具家事,安排整齐。如闻西贼大入汉界,即起遣乡村人户入州。”(7)(《年谱》)葛怀敏是位纨袴之弟,公认为他“猾懦不知兵”,但宋朝廷不听公的意见,一意孤行,任命葛怀敏为统帅,率军出击西夏。公认为此战必败。为保护邠州人民安全,事先作了周密的安排。不仅如此,在定川寨战役后,即“十二月,西贼入山外打并,原州打虏。公牒原州景泰与当路钤辖李丕谅等六人,部领军马、计会节次向前,于镇戎军以来会合,出奇伏截山外回来贼马,以救人民。公又到邠州示以兵势,以安众心。又与都监張肇部领诸兵马,于初三日发离邠州,取长武路往泾州应。”(8))(《补遗》)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看出,公虽在未任邠州知州之前,曾多次来邠州,处处时时为邠州人民的安全着想、步署。应该说,公有大恩于邠州人民,因此,从北宋开始,历代邠州人民都在本地建有范公祠。民国版《彬县志》载:“范文正公祠,在城內西街,相传为公宅故址。明成化初年建,嘉靖四年参政潘埙重修。”<br> 时间的长河已流过近千年,那么,现代的邠州即彬县人民对公是个什么态度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邀同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的祕书长李晓文于2011年11月19日驱车来到位于泾河南岸的彬县县城。<br> 西长高速公路彬县出口在泾河北岸,我们跨河从东门进入县城。是县县城北濒泾河而建,东西长,南北窄,南面为山,地势由南向北稍许倾斜。东门口雕刻有公刘的高大的石头立像,向外人显示彬县是周先祖公刘生活过的地方。公刘是后稷的曾孙、不窋的孙子,率周族由庆州迁徙到此居住,去世在彬县。在彬县的东南,与旬邑县交界处的龙高乡土陵村,有一大塚,相传为公刘墓。根据《史记》载,公刘之后,有九世周先祖在这里生活,到古公亶父时,为避薰育戎狄,率族“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9)岐下,就是现在的岐山。周人西出岐山,伐纣灭商,成王霸之业,故彬人称此为王基之地。<br> 彬县中心广场范公像 <br> 车入城向西行进,在中街南有一唐代高塔,塔下已建成休闲文化广场,俗称中心广场。今天是星期六,双休日,广场的游人很多。我们将车停入广场边的停车场,登石阶上到广场,询问当地人,范公仲淹在此地留有什么遗址,现今建有什么纪念性的建筑?他们说:公在此的遗址已无存,现今在此广场南塑有一座公的坐像;在城西将原彬县第二中学改名为“范公中学” ,以示纪念范仲淹;在城东南街边的一个公园内,建有范公亭和一座刻有《邠州建学记》的石碑,仅此而已。<br> 我们先瞻仰范公的塑像,向南走几十步便找见了。塑像在唐塔的东北方向,相距不远。像为坐式,面北而坐,不太大,白色;戴普通软帽,头稍偏,右手捋须,左手自然地放在膝上,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在像下是一人多高的砖混结构的四棱台基,深红色大理石砌面。台基正面刻“范仲淹” 三字,下刻生卒年,右侧面刻范公的简历与任邠州知州的时间;台基周围是栽种的花草,有水泥四方围栏圈围着。我们在像下拍照留念。在广场的北侧,又有一幢古人塑像,是北宋末年彬州人、吏部侍郎張舜民坐像,与范公坐像相对应。<br> 范公中学内范公像 彬县范公中学<br> 我们驱车到县城西门,街道南侧大楼上面树立着“范公中学”四个大字。校门在西侧,我们进入,就看见面门塑有范仲淹的站立像,像站在深红色大理石贴面的四方台基上,比中心广场的塑像稍小一些。未戴帽,穿长袍;左臂下垂,右小臂上屈胸前,手拿书卷;头稍扬,双目向前凝视,有高瞻远瞩的意味。像前塑有一大台桌,上放翻开的书本;像周围是水池,因是冬天,水已放干,裸露着许多大圆石;水池在塑像的身后向南沿伸近百米,两面不但栽有数丛的青竹,而且树立几块标语牌,上刻“划粥断齑”“ 先忧后乐” 等名句,时时激厉着在校学子。“范公中学” 的校名、高瞻远瞩的范公塑像、几段范公的名句,构成了这所学校办学育才的思想,用以纪念和继承范公,这要比为范公建祠更实际、更有意义,亏得彬县人想得出。<br> 我们来到县城东门外向南的街道旁,有个没有围墙的小公园,名为“豳风苑” 。苑内建有范公亭、范公《邠州建学记》碑。范公亭没有什么,仅一座六柱双层亭子而已,上书“范公亭”三字,再未有什么标记;范公《邠州建学记》碑,在亭子西南不远处,正对入口,露天、橫碑,与碑座构成一个整体,;碑正面竖刻范公的《邠州建学记》全文,后属公的名讳及写记的时间;背面竖刻彬县人民政府的《邠州建学记》碑记,全文如下:<br> <br> 己卯季秋,城东南沟河岸,新建豳风园,园內建范公亭、范公《邠州建学记》碑,旨在弘扬灿烂文化,生发现代文明。<br> 范仲淹(九八九--一零五二) , 字希文,祖籍邠州,生于江苏徐州,长于山东邹平县。大中祥符八年(一零一五) 中进士。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庆历三年(一零四三) ,任参知政事,力主革新。庆历四年(一零四四) ,由于“新政” 不能实现,遂请罢政知边,上《陈乞邠州状》,庆历五年(一零四五) 正月,罢知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任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十一月,罢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州。翌年夏,应邠州博士王稷之请,作《邠州建学记》,九月作《岳阳楼记》。<br> 范公知邠,安边抚民,务本兴学,其先忧后乐之情,育才鼎新之志,深得民心,民众画像建祠以祀之。<br> 邠州儒学重建,开诸州教化之先,至明代,学风元盛不衰,人才脫颖而出,民殷州治,经济繁荣。<br> 范公《岳阳楼记》,广为流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的乐而乐” 为千古名句。范公《邠州建学记》知者甚寡,“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 亦是治世明言。彬县乃王基之地,名贤著绩之乡,当倡导范公育才治国思想,教育奠基,科教兴彬,使豳风世代流芳。是为记。<br><br>彬县人民政府<br> 一九九九年十月<br> <br> 碑记写得简明扼要,旨意清楚,我们还有何话说。 <br> 此时已是下午四时多,距庆阳市府所在地的西峰区尚有将近100公里,我们驱车返回。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考察浮光掠影,很不深入,尚待以后来此同当地专家学者联合作深入考察研究。<br><br>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冬至日稿成<br>•<br>注(1)以上见(宋)李寿:《续资治通鉴长编》。<br>(2)(清) 范能濬编集、薛正興校点《范仲淹全集》806页(凤凰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下同)<br>(3)《范仲淹全集》169页<br>(4)(5)《范仲淹全集•宋•范之柔〈范文正公年谱补遗〉》771页<br>(6)《范仲淹全集•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741页<br>(7)《范仲淹全集•宋•范之柔〈范文正公年谱补遗〉》773页<br>(8)《范仲淹全集•宋•范之柔〈范文正公年谱补遗〉》775页<br>(9)司马迁:《史记》114页(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