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杏坛 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

盖碗茶

<p class="ql-block">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由高台和建于高台之上的亭子组成,周围环植杏树,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的曲阜孔庙,在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以后,走进了宋朝天圣二年(1024年)的时光。在这一年里,孔庙迎来了其在历史上不知是多少次的修缮和改建,就在这一次的修缮中,负责孔庙监修的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将原孔庙中的正殿拆除后移重建。并在拆出了旧殿的位置上垒土筑坛,四周遍植杏树,恢复重建了当年孔子在自家院落里,收弟子三干,传授六艺之学的杏坛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杏坛是一座简单的平台,在金代的时候沿孔庙的中轴线,在土垒的高台上修建了亭子,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对亭子进行了重建,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成重檐方亭,乾隆皇帝驾临曲阜祭拜孔子时,题写了“杏坛”匾‌额,赋予了它更高的文化价值。现在我们见到的亭子是一座四面敞开,每面三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朱红色亭柱,亭内藻井用细小斗拱装饰,金龙和玺彩绘,规格很高,整体看上去繁复绚丽、精致精美‌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亭子里勒石镌碑,纪念弘扬孔子思想的传世不朽。其一是“杏坛”二字篆书碑刻,这是金朝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被誉为金代文坛领袖,书法有“独步金代”美誉的党怀英所书,金朝承安三年(1198年),由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组织刻立。</p><p class="ql-block">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祖籍陕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生于山东泰安。他是北宋太尉党进的十一代孙,也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同门师兄弟,后来因各自的选择和命运而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另一尊碑刻是乾隆皇帝的“杏坛赞碑”,碑上题刻了两首《杏坛赞》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忆昔缁帷,诗书授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有荣焉,轶桃轹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厚高明,亦曰悠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世受治,杏林何有?</p><p class="ql-block"> 乾隆在诗中回忆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表达了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敬仰和传承儒家文化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p><p class="ql-block"> 再次驾临曲阜孔庙时,正值杏花怒放时节,乾隆帝诗兴大发,再次题诗以赞杏坛。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杏花的美丽景象,更寓意着儒家文明的繁荣昌盛与永恒传承。</p><p class="ql-block"> 碑刻字体以楷书为主,工整端庄,体现了乾隆帝的书法造诣和对孔子的尊重。同时,碑刻本身也是研究乾隆时期书法艺术和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一个地点的名称,也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代表着孔子讲学授徒、传播儒家文化的精神。更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中对于教育和学术传承的一种美好寓意和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