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古城】:商贸篇(30):胶济铁路三大洋行兴衰始末

金章丘历史文化

旧时,明水有三大洋行,这与胶济铁路的开通和山东自开商埠有关。<br> 我从小在火车站长大,对胶济铁路的历史颇感兴趣,也对火车、火车站有着特殊的情感,至今仍保留着一些相关图片、票据等史料。<br> 绘有胶济铁路线的《章丘县乡土志》图(光绪三十三年) 《章丘县乡土志》记载的胶济铁路(光绪三十三年) 民国时期地图上的胶济铁路线及站名 胶济铁路通车场景 “火车来,商埠开”,胶济铁路开通老照片 胶济铁路明水站建成于1903年(老火车站西大桥有建成之标志) 胶济铁路线路图 胶济铁路明水站老照片 胶济铁路普集站老照片 胶济铁路龙山站老照片 胶济铁路火车站点分布图(章丘段) 民国十二年胶济铁路站名及行车时刻表 俗话说:“火车来,商埠开”。 胶济铁路始建于1899年9月,1903年9月通至周村,1904年全线通车。作为山东第一条铁路,是贯通东西走向的重要干线和经济命脉,胶济铁路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胶济铁路建成后,德国的势力沿胶济铁路向内地迅速扩张,为应对于此,1904年5月15日,山东在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同时自开商埠。如果说允许德国修建胶济铁路是被动的开放,那么,自开商埠则是主动的应对。自开商埠,不受外人控制。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和自开商埠,使铁路沿线的矿产和农产品开发有了更大的市场,同时外国资本渗入,其产品也迅速充斥山东,胶济铁路成为山东地区商品集散的重要廊道。 胶济铁路《铁路月刊》(民国二十年)书影 <font color="#ed2308"><b>三大洋行的创建</b></font><br> 过去,人们点灯用的煤油称洋油,火柴称洋火,就是用的肥皂也称洋胰子。旧时章丘的这些洋货均来自设在明水和龙山的三家外商公司:美孚、亚细亚和德士古。<br> 19世纪,英美等国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亚细亚、美孚、德士古等火油公司。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系英国人和荷兰人合资开办,总机构设在伦敦;美孚火油公司系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独资经营;德士古是美国的另一家合资公司。这几家火油公司依靠帝国主义的炮舰为前导,四处掠夺石油资源,炼出大量煤油、汽油、润滑油等,亟待扩大市场销售。我国虽然石油蕴藏丰富,但当时科技落后,自己不能勘探开采,反被认为是贫油国,城乡居民照明全用植物油。自1891年以来,三家公司先后在我国设立了总公司(设在上海),在中小城镇委托中国商店为代理店或设经销处,垄断了我国的石油市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三家火油公司从我国城乡掠夺了巨额财富。<br> 亚细亚火油公司广告 亚细亚经销处广告 胶济铁路职员录 火车站老照片 <font color="#ed2308"><b>三家外商公司在章丘设有分号</b></font><br>  开埠后,三家公司沿胶济铁路线,每站设分号或经销处,在章丘明水和龙山设有分号。<br>  当时,在明水的美孚公司(也称美孚洋行)规模较大,1901年创办。在明水火车站路北建有油库,有油罐两座,容量2500吨,还有库房十几间。在明水大街北头(现古城商业主街北端)有经销处、营业房六间,后有大院、库房十几间。资东当然是美国人,一年只来几次。洋行的一切业务由黄县的丁俊亭掌管,常年坐班的有十几人,雇用临时人员多达三十几人。主要经营煤油、汽油,还有一部分肥皂(洋皂)、蜡烛和火柴之类。大宗的是鹰牌煤油,主要批发销向绣惠城关及刁镇一带,多雇用临时工成桶成桶地用推车运去。<br>  丁俊亭还于1902年在明水大街南头(现明水古城城隍庙东侧)设立了“亚细亚”经销点,规模比美孚商号稍小,也是主营煤油,其名称为“元宝牌”、“铁锚牌”,燃烧时烟多,销售量低于美孚。但亚细亚经销的壳牌汽油颜色清白、挥发性高,销售量则高于美孚商号。<br> 在明水古城还有一家“德士古”洋行(公司)(现明水古城花神庙东侧),资东是美国人,由青岛人李水西任经理,主营煤油,创建于1903年,其经营规模相对较小。<br> 原车站街(上世纪70年代) 铁道北路原明水大街南头(“亚细亚”曾在此设有两个经销处) <font color="#ed2308"><b>三家洋行代理经营兼贩毒品盘剥百姓</b></font><br>  这三家洋行开展业务的手段均为总公司或分公司代理经销。总公司为了诱使各经销处和代理洋行推销煤油、汽油,对经销处和代理店按销油数量给予佣金,并采取寄售方式。即经销处和代理店将油售出后,再向公司交款,油价按距离青岛远近规定地区差价,距离青岛越远,油价越高。经销处或代理店每销售一桶油约得佣金四角。如遇水、火灾害,意外损失皆有公司保险,另外公司还准许经销处或代理店按销售数量一定比例报销损耗,由于有利可图,所以一些中国人都乐于为之经销。 <br>  由于章丘距离青岛较远,资东不常来,所以三家洋行有时也投机取巧,如遇公司调高煤油价格,则少报存油数量,按低价与公司结算,然后把没有上报的存油按照高价出售,多得利润。遇到公司调低油价,则按相反的策略对付。有时把在甲地出售的报称在乙地出售,赚取地区差价,因而三家洋行赚取了不少额外利润。在民国初年,三家代理处被称为“三大洋行”,与经营国货的“恒聚杂货行”和“美裕生杂货行”统称<b><font color="#ff8a00">“章丘五大行”</font></b>。这“五大行”在当时远近有名。<br> 胶济铁路明水东大桥(上世纪70年代) 三家洋行的煤油销路遍及穷乡僻壤,利用这些销售渠道,美孚洋行还经营毒品。据原明水三大队(现为明水居委会)的刘如岭老人回忆:约在1931年,他给美孚洋行运煤油,从明水油库运到绣惠代销点。当时用的是25公斤的油桶,先到的车队,连人带车一天也没有出来,后来才知道,有六桶装有白面儿(海洛因),大概是装运工装错了油桶,后来美孚洋行下来追查,收回寥寥,经济损失不小。<br>  三家洋行之间,在初期竞争激烈,相互勾心斗角,各施法术,杀价倾销。经过一番激烈竞争终于达成协议,统一销售价格,共同垄断章丘的市场。他们肆无忌惮地任意抬高油价,残酷盘剥当地百姓。<br> 沿线铁路经济作物分布图 <font color="#ed2308"><b> 战争频仍,逐渐衰落</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三家洋行油料来源渐少,加之任意提高垄断价格,销售量也锐减。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三家火油公司总部及在青岛的分公司都被日本人没收,交给了日本三菱物产株式会社。英、美的煤油、汽油中断进口,胶济铁路沿线的分公司、经销点名存实亡。民用汽车只得用木炭作动力,广大农村无煤油照明,又重新用植物油点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br></div> 上世纪90年代明水火车站 复原的明水小站(铁道博物馆) 笔者撰写的明水小站(铁道博物馆)策划文案和布展大纲 明水小站(铁道博物馆)序厅 明水小站(铁道博物馆)一角 <b><font color="#333333"> (文/图:翟伯成)</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