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莲子生发中

花不离枝

<p class="ql-block">  24日晚上,看到了叶嘉莹先生去世的消息,各媒体铺天盖地发布,从那一刻起把自己关进屋子,搜寻关乎先生的一切感知…</p><p class="ql-block"> 记得多年前听《百家讲坛》叶先生的讲座,知道还有这样一颗闪耀明珠~诗词大家为传播中国诗教而孜孜不倦,而后有叶先生的相关动态和学术讲座必关注,2020年在感动中国表彰会上叶先生在其中,国宝级的国士成了我心中的明灯,为有这么真诚而执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而深感庆幸,不久前听CCTV10百家讲坛由她的弟子张静讲的《诗词大先生》,又一次分享到文化大餐,感佩叶先生的魅力,未应磨染是初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大先生是民族的娇傲…</p><p class="ql-block"> 近两天心情沉痛,如同外面阴沉飘雪的天气,反复播放着《掬水月在手》,边看边据此写出下面文字,即是一次系统了解学习也以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达缅怀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span>位百岁老人,故事太多了,叶嘉莹这个名字,对喜爱古诗词的人来说呢,是不陌生的。他是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的所长。南开大学的讲习教授,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她用毕生的心力,阐释和传承着古典诗词之美,简单概括百岁生涯:历经战乱、婚姻不幸、故土难回、海外飘零、亲人离去,仍然寄情诗词,才华横溢,渡人无数。</p><p class="ql-block"> 说起叶先生,她开创的弱德之美,她解释过其中的含义,说弱德不是弱者,所谓弱者呢,只会趴着任人鞭打,所谓弱德呢,其实在苦难之中,依然有所坚守,在命运的重压之下,从容的走完自己的路。她说,我有若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p><p class="ql-block"> 1924年,叶嘉莹在乱世之中出生了,他的父亲,在北大英文系毕业之后呢,就在当时的航空署担任翻译,专门介绍西方的航空理论,早在他还没有识字的时候,就听着母亲诵读诗词,跟着她的姨妈,学习论语了。七七事变之后,北平沦陷,他的父亲是音讯全无。</p><p class="ql-block"> 17岁那年,叶嘉莹考上了辅仁大学国文系。那时她的妈妈患上了肿瘤,只能去往天津动手术。叶嘉莹是日盼夜盼着平安的消息呀,没想到,母亲在手术的过程当中感染,在回京的火车上,母亲去世了,母女最终没能见上一面。叶嘉莹说,这是她第一次感到人世无常,死生相隔,悲痛欲绝。当时,叶嘉莹写下了8首悼亡诗。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心。</p><p class="ql-block"> 她在大学四年师从的是古典文学大家顾随先生。顾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说诗歌是生命里的感发…叶佳莹就始终铭记在心,这也成为了她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诗性不改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和父亲的重逢后,又南下去了南京,与丈夫举行了婚礼,不久就迁去了台湾。年轻的她并不知道这一走就是几十年的漂泊。随身的行李当中,只有两个皮箱里装着的几乎都是关于诗词的笔记。婚后平淡却稳定的生活没能过上太久,1949年丈夫入狱而后警察局又带走了叶嘉莹,虽然她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但是她却因此失去了学校的工作和宿舍,从此就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于是,她只好带着嗷嗷待哺的女儿投奔亲戚。她的丈夫出狱之后,整个人的性情也大变,因为找不到工作,就把对于人生遭遇的这种怨念,一股脑的全部撒在了妻子身上。叶嘉莹是白天教学下班回家还得做饭做家务,然后深夜挑灯备课,可以说经历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难。叶嘉莹说,看不到希望的自己曾经想过就这样结束生命,在至暗时刻,她说自己是靠着诗词的力量,靠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一点一点挺了过来。也受到当时学界的重视,美国的汉学家慕名而来,就邀请她到大洋底端去授课。</p><p class="ql-block"> 在1966年,她是以台湾大学交换教授的身份去到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三年之后,哥伦比亚大学就聘请她为终身教授。离开了母语的环境,就必须要改成用英文讲授诗词了,这把叶嘉莹给难住了,她说上课的过程困难,就好比在地上爬行,为了把课讲的出色,她一有时间就去听别人的讲座,每天风雨无阻去图书馆看书、查单词,饿了就去休息室吃一点儿自带的三明治,一直要待到图书馆关门。她的外文授课,就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班里的学生,也从最初的十几个变成了六七十个~因为在很多西方学校授课,这个是选课,你讲的好我就听,讲的不好我就不听。</p><p class="ql-block"> 叶嘉莹最惦记的还是祖国,她说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真是身不由己,把你飘到哪里就落到哪里,随着命运的拨弄和抛掷,1974年,中国已经和加拿大建交了,叶嘉莹就申请回国探亲,并且还顺利成行。可以说当时她是工作顺利,研究有成,她的两个女儿当时也是长大成家了,简单的幸福终于是姗姗来迟。</p><p class="ql-block"> 可是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半百的叶嘉莹遭沉重一击,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出游的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她是强忍着痛不欲生的心情,赶去多伦多料理后事,然后呢把自己关在家中好几天,谁都不见她写了十首哭女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痛哭无儿公自道,一生老瘁竟何为?女儿的离世,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后半生,家庭不再是她的牵绊,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终极的追求,她决定将余生都奉献给古诗词。</p><p class="ql-block"> 1978年,她就给中国的教育部写了一封信,回国教学,这是她第一次试图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去美国、留在加拿大,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只有回国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她觉得平生学的这点儿东西还可以报效祖国。叶嘉莹的申请被批准,她开始奔走于中国和加拿大两地。暑假在中国上课办讲座,开学之后再回到加拿大,完成她教授的课程工作,这一奔走就又是三十多年,当年听过地这些课的人至今还记得她课上的盛况,但凡只要是她的课,教室里都要加座台阶上窗户上,那都坐满了学生,名师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叶先生是以南开为据点,四面八方的去讲,北京的高校,天津的高校,上海的高校,东北的高校,更远的新疆的高校啊,四川的高校,云南的高校…湖北的高校各地,只要有学校请她,她就想尽办法安排出时间,就这么一所一所高校的去讲。而且,她也不是只在高校讲,中学啊,小学啊,甚至幼儿园。她全都去,她还不只是给学生讲,什么政府官员,企业家、科研人员,一般的公众,出家人她都给讲,就真正的是有教无类。</p><p class="ql-block"> 叶嘉莹讲学的足迹,还不只是在中国,在日本,新加坡,欧洲,北美她都去讲。</p><p class="ql-block"> 2014年90岁,她决定不在越洋奔波了,选择定居在南开,2015年南开大学在八里台校区,叶嘉莹喜爱的湖畔可以用来讲课、治学、办公、生活使用的叫做迦陵学社,花开花落,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南开大学已经连续办了5届嘉陵杯中华文化诗词诵读大赛。今年的八月份,在这个大赛上,就公布了一段她给选手们录制的讲话,这大概是叶先生最近的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她说请大家留意,她的头发没有全白,有人以为是染过,她的脸上有红润,有人以为是涂的胭脂,她说这完全是一种错误,我的头发没有白,我的气色很好,因为我心里边有诗歌的心法感动,诗可以排解一切的忧愁苦难,她认为真正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而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叶嘉莹说,她亲自体会到古典诗词里的美好高洁的世界。所以,要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边儿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尽管她的个人生活是极度节俭,还是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捐赠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捐了多少钱呢?累计3500多万元。有人好奇为什么她要做这样的决定呢?叶嘉莹回答,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想跟先生说,一路走好,颗颗莲子生发中。(文中图片选自网络,影像为记录片电视录屏)</p> <p class="ql-block">“穿裙子的士”和“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于24日15时23分,百岁的她飘然远去…</p> <p class="ql-block">她曾赋词“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和“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p><p class="ql-block">以后我们想她时,那就抬头看看天边的云彩,低头看看湖中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诗词的力量曾帮她度过国破之哀,亲亡之痛,牢狱之灾,丧女之祸…</p> <p class="ql-block">度己之后度人,她想通过毕生的努力,把不懂诗的人一个个接引进来,共同享有、呵护并传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录屏片断≈“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美好的意思,给了我很多鼓励。我平生喜欢古典诗词,诗词与我天生性情相近……我要说: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祝大家学习诗词快乐!”</p> <p class="ql-block">吟诵让诗人生命在你的声音里复活</p><p class="ql-block">她的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共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一一“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作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 “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强大的国家,新生的气象,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的,非常远大的。我们江山的美好是书写不完的,我们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p> <p class="ql-block">严谨致学精神</p><p class="ql-block">为诗词而生的叶先生曾为自己的工作排了个顺序:首先是教学,其次是研究,最后才是作诗。别人曾劝她“年纪大了,多写点书,少教些课”,她淡然道:“当面的传授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p><p class="ql-block">如今,心愿已尽,薪尽火传。'</p> <p class="ql-block">弱德之美</p><p class="ql-block">她捐出全部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用于弘扬诗教的“迦陵基金”。</p> <p class="ql-block">叶嘉莹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她不仅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传递给了80后、90后和00后,更是在中国这片文化沃土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