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8号上午8:56点,丰台南站G61次高铁,一站直达太原南站,用时两个小时。我与爱人还有两位老搭档一同探访太原的博物馆,我俩先他俩到达一天,他们都是上班族,所以晚我们一天。</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高铁出行太方便了,看看高铁🚅有多快~</p> <p class="ql-block">打车到我们住地万象城的悦玺酒店,我们就住在右手边的大高楼里九层,房间还没有收拾好,我们先把手续办好,把行李箱放在前台,我们就去寻找美食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高楼林立的酒店出来,穿过汾河到对岸就是超大的广场,经过漂亮的山西省图书馆,我俩本来是去找饭吃,结果直接扎进了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图书馆位于太原市长风商务区,是中国国内为数不多的百年老馆之一,是政府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是国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2018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图书馆创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1919年10月建成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1925年3月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1933年为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1949年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1957年成立山西省图书馆筹备处,正式与博物馆分离独立建制。1960年8月山西省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据2019年7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山西省图书馆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有3000个阅览座位,设有22个机构部门,在编职工237人;馆藏总量达374万册(件),其中古籍30万册,数字资源104.66T。</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图书馆公共开放的区域就有三层,而且每层的建筑架构不同,装饰装潢非常漂亮,各层有各自的功用,阅读区设计的也各有特色,让人在读书时也能享受优美舒适的环境。虽然是工作日,可来这里读书的人很多,可想而知,周末这里会有多少人前来给自己“充电”!</p> <p class="ql-block">大屋顶书吧太漂亮啦!</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目的自然是打卡拍照,在书架前装模作样地寻找书籍,边看边拍照📸</p> <p class="ql-block">文化之旅自然也少不了探访美食,我们中午在汾河畔找到了一家“老太原菜馆”,点了糖醋丸子、油渣奶白菜和烧麦,味道不错!饭后打车去了太原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山西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山西考古博物馆前身是原山西省博物馆,历史悠久,从民国初年1919年阎锡山在文庙成立山西省教育图书博物馆开始,文庙就成为省城太原乃至全省围绕文物博物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文化集散地。</p><p class="ql-block">太原文庙从民国至今经历了数次沿革:1925年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附设博物馆;1933年更名为山西民众教育馆,1937年和1940年先后更名为太原博物馆和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1945年恢复为山西民众教育馆;1949年太原解放后,在文庙成立山西图书博物馆,1953年山西图书博物馆与位于纯阳宫的太原市人民文物馆合并,始称山西省博物馆;2003年,根据山西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和新馆建设的需要,在文庙成立省民俗馆。</p><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根据省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改革,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并,更名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山西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工作为主,同时兼顾太原文庙保护利用工作等。</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强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见》显示,以省文物局、省发改委等部门和太原市政府为责任单位,建设山西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山西考古博物馆的馆舍是清代古建筑,占地3.1万平方米,前后三进院,包括照壁、六角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前的铁狮子为明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在廊檐下,不成规则地摆放着几尊石刻菩萨造像,没有任何标注,从样式上看,应该是北魏前后的;还有南涅水一带的石刻造像,一块块正方体石刻叠落在一起的形式,还有石碑和铸铁的香炉、狮子等。这些文物就像很普通的物件一样很随意地放置,没有栏杆或玻璃罩加以保护,很难想象可以用手触摸到将近两千年前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考古博物院的前院内有一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池”,池上跨一拱桥,称作“泮桥”。过去秀才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登泮桥跨泮池,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仪式被称为“入泮”或者“游泮”,即进入孔学大门。</p><p class="ql-block">中举人者,更要在桥上挂满红灯笼,取登龙门之意。一般人进文庙,须绕池而行。唯有状元可以从桥上过。这不仅体现了等级,也有激励学人的成分,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到了一个“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展厅不大,内容涉及的文物种类很多,这里参观者很少,整个展厅只有三四个游客和一个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到了宋代“开芳宴”的陶俑组合和西周晋侯墓的玉组佩,这两件文物在《山西博物院》那本书中都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铁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其中铁权就是统一度量衡中称重的标准。这里珍藏的铁权直径22厘米,高20厘米,重30660克,这也是目前所知的最重的铁权了。两千多年前,秦的计量单位有石、钧、斤、两、锱(zi一声)、铢。其制衡为1石=4钧=120斤,1斤=16两,1两=4锱=24铢。折算后,秦的1斤等于现在的250克。</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铁权上的铭文是秦皇颁布的铁权诏书,字体就是由丞相李斯推广的小篆体,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书同文”。</p> <p class="ql-block">铜方彝(yi 一声)是西周早期的祭祀礼器,最初一种以杀俘虏作为献祭祖先和神灵的活动,后来泛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用的器物。彝一般高度在50厘米左右,重量在20公斤左右,属于中型青铜器。彝的另一个特点是器身上的扉棱突出夸张,原本是青铜器连铸工艺加强结构和脱模的需要,后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文物标签也与博物馆的有所不同,很多文物只是有一个贴在玻璃罩子上的透明贴,上面有“名称”、“时代”、“地点”、“单位”、“数量”、“记录者”、“日期”和备注,而且填写的内容全部是手写的,这倒与考古发掘时所做的记录相符,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里的主要功能是考古研究。</p> <p class="ql-block">“见龙在田”是山西出土的龙文化展,展品有商代的玉龙雕刻件,汉代青铜龙形饰物等。</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山西考古博物院的所在地,是做考古研究和发掘的机构,这里的建筑虽然是文庙的基础,但看得出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过很大的改建或重建,大门和主线上的大殿保存得不错,左右的配房和主线上建筑的门窗样式却是新建的,而且应该是民国时期就有重建和重大改变的。</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的铁钟、铁狮子和大成殿周边的吐水龙头。</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后身的红墙</p> <p class="ql-block">院内漂亮的紫藤萝花。</p> <p class="ql-block">出了考古博物馆右手就是文庙,现在里边只有几个院落,只有第一个开放,有展览,其余均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从文庙出来右转顺着狄梁公街走,不远处就是崇善寺,进去后院内正在修缮无法参观。</p> <p class="ql-block">考古博物院里形态各异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出来打车回宾馆了,我们的行李还在前台存着呢,取上行李回房间歇着啦。</p> <p class="ql-block">傍晚出来到对面的万象城找食吃了。还没进去就被外面的广场吸引了,又是一轮拍拍拍啊!</p> <p class="ql-block">我们俩的晚饭,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夜色多美好!</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19号)早上我们穿过广场去坐车,到晋商博物院既督军府旧址。太原市区的正中央是汾河,我们住的万象城旁边就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上有太原美术馆、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及山西省青铜器馆、山西省科技馆以及晋阳湖国际会展中心等都建在这里,每组建筑样式风格各异,但都很好看,突出了文化的重要与发展,更是太原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广场上没有什么人,我俩又在广场上嗨起来~</p> <p class="ql-block">硕大的广场上建筑风格独特的山西大剧院,有架飞机✈️划过上空。</p> <p class="ql-block">科技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外</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院所在地最初建于北宋初期,但最初的建筑早已历经改造改建,清代这里是山西巡抚衙门,民国时期,阎锡山一直在这里办公,所以也称为“山西督军府旧址”,解放后这里是山西省政府所在地,整个院落呈长方形,沿南北中轴线有三座楼房和两套平房院,目前的建筑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的,也有建国后修建的,建筑形式也是中西式结合。</p> <p class="ql-block">198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文保单位,2019年被确定为第八批国保单位,2017年省政府迁出,改为晋商博物院,实行免费预约参观。现在这里常设的是有关晋商的历史及文化展,有文字、有实物,还有人物雕像等,我们没有仔细看,反而被这里的两幢二层楼里陈列的青铜器和文物所吸引,这里陈列的青铜器种类繁多,而且展厅的光线很好,不像大多数文物展厅那样,为了制造神秘的范围而搞得昏昏暗暗,这里对热衷于拍展朋友极为友好!</p> <p class="ql-block">西侧是一个细长的花园带,有大小两个水池,水榭和亭台楼阁以长廊相连,在这里开设了茶馆,凭栏而坐,品茗观小桥流水倒是有几分江南韵味。</p> <p class="ql-block">最北边的是十几米高的“进山”,上面的钟楼为西式建筑,建于1918年,1952年改进山为梅山,并原地重建钟楼。</p><p class="ql-block">可惜因为修建还没有完工,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呆萌可爱的石狮子们。</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到了青铜器中非常重要和有名的义尊和义方彝,还有铜钫、铜扁壶、蒜头壶、青铜甗(yan三声),以及石刻佛雕像、铜镜等。</p><p class="ql-block">汉代博山炉,汉代雁形铜熏炉,汉代博山炉炉盖,汉代牛形铜灯,汉代铜灯架。其中汉代的彩绘铜钫依旧能够分辨出图案的颜色,器身上的画面分四层,每层之间用线条分开,画面为人物与马车,有单独骑马的,也有乘坐马车的,共有52个人,34匹马。</p><p class="ql-block">汉代的错金银铜壶是一种盛酒器,鼓腹型,周身饰有多种纹路,腹部有四个辅首衔环。</p> <p class="ql-block">整整一面墙的展柜里全都是各式各样的铜镜。</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几何纹铜敦(dui四声),青铜甗(yan三声),青铜鬲(li四声),铜盖鼎,青铜壶,夔龙纹铜鼎、蟠龙纹青铜方壶、羽翅纹铜缶等。</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后来在山西省博青铜器分馆又看到了许多,不仅看到了千年前的文物,同时还兼顾了文字扫盲。</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是不同朝代的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同伴是中午到,我们约定了“喜院”山西菜馆,坐在大堂,面对着一个小舞台,吃饭期间有个古装打扮的戏曲演员唱晋剧选段,虽然一句词儿都听不懂但挺有氛围。我们点了山西过油肉、油渣小白菜,喜院招待菜是一种类似薄饼卷葱丝、酱和蔬菜,还有猪头肉的吃食,主菜是醋椒黄河大鲤鱼,这道菜最贵,它上的最晚,基本上是我们已经快吃完饭了,198元,鱼很大,应该有40公分长,味道的确不错,咸鲜微辣,两碗米饭和这些菜被我们吃了个精光。</p> <p class="ql-block">饭后前往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这是我们此行的重点,据说该馆的一些壁画真迹将于五一后外借展出,预计巡回几个地方,啥时候重新展出还不确定,正是这个原因加快实现了我们这次的太原看展之旅。</p><p class="ql-block">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是中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于2020年10月26日启动建设,2023年12月20日面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依托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及展示,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设计建筑面积5355平方米,包括展馆3830平方米,壁画保护研究中心152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既有太原娄叡墓、徐显秀墓壁画,也有忻州九原岗、朔州水泉梁的壁画,这些壁画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早期格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多元融合的演进过程,是研究草原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北齐壁画博物馆是2023年12月2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建在被列为第六批国保单位的北齐徐显秀墓葬原址,属于“遗址类博物馆”,馆内设三个展厅,中间为徐显秀墓(2002年发掘)壁画展厅,保留着墓穴的入口和地面封土堆;另两个厅展出的是太原娄睿墓(1979年发掘)、忻州九原岗墓(2012年发掘)、朔州水泉梁墓壁画(2008年发掘)。</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别都华彩”,陈列了太原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北齐墓葬壁画,展现出北朝民族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壁画“九原岗门楼图”,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北朝建筑图像,绘制有三开间庑殿顶楼宇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北朝木构建筑没有保存下来的实例,这副壁画所绘的门楼图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多出现在墓道两壁,画幅大约都在两米高,画中人物基本与真人等同,画幅长度不等,有些是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几幅画构成一个大场景,比如娄叡墓中的“鞍马出行图”。</p><p class="ql-block">驼队与群马图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前面一组为五人五驼,为首者似为西域胡人,头顶光秃、高鼻梁络腮胡,身穿过膝灰白色圆领窄袖长袍,绣有卷草纹。腰束蹀躞带,挂有鞶囊和布巾,左手执鞭,躬身向前与另一胡人交谈。骆驼背驮软囊,满载货物。后面一组为七匹健马,奔驰腾跃。</p> <p class="ql-block">鞍马游骑图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前组导骑二人,戴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腰束蹀躞带,手扶殳(shu一声,古代兵器,有棱无刃)。后一匹马因受惊竟然拉出一串粪便。中间一组,骑手紧勒缰绳,回首窥视。褐色马长鬃双分,目光炯炯,昂首长嘶。骑褐色马的长者腰束蹀躞带,手执殳和殳套。从者有四人静静注视着主骑者。后组两位骑士,戴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手扶殳。前一人扬鞭疾驰,注目前方,后面奔腾的枣红马仿佛受到了什么惊动,挺胸欲立,前腿上扬,似在嘶鸣,臀部顺势下蹲,骑马人则躬身向前俯,以保持平衡,画师把人与马的瞬间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狩猎图 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壁画位于墓道西壁第二层。山林间有两人正在骑马狩猎。左一人头扎淡黑色头巾,身穿白色窄袖长袍,脚蹬黑色短靴。腰间挂弓囊和箭囊,露出一排箭羽,骑一匹白马,脚悬于马镫之外。左手拉满弓,回身射向猛虎。右一人双手紧握一柄带矛头的黄色长条旗帜,直刺虎背。两马之间的斑斓猛虎呈站立状,虎尾倒卷,前爪已经抓住前面的马尾。</p><p class="ql-block">狩猎图 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壁画位于墓道西壁第二层,与前一幅为连续画面,三名武士纵马疾驰,追赶野兽。画面中左一白马骑士,头扎淡灰色头巾,身穿红色窄袖长袍,拉满弓弦准备放箭。身后一名白马骑士,头戴红色小帽,身穿浅灰褐色窄袖翻领长袍,左手握弓,箭似已射出。其侧后一骑士头扎淡灰色头巾,身穿红色窄袖翻领长袍,腰左侧挂一弓囊,弓仍插在囊内,右侧箭囊中露出一排箭羽,展现的是尚未投入狩猎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门官图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两门官分别位于墓门外东西侧壁,形象基本相同。椭圆形脸,前额饱满,浓眉大眼,高颧骨、高鼻梁,嘴唇未开,连鬓胡须,戴梁冠,着朱红色朝服。</p> <p class="ql-block">九原岗壁画的“升天图”作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为完备和最具有完整性的北朝升天图像,图像中包含了50多个神怪图像,与《山海经》中描述的图形关系最为密切。在该展厅内,你也可以目睹到它的全貌。</p><p class="ql-block">仙人引导 一只硕大的神鹤,浑身雪白,尾羽翘卷,神鹤背上端坐一位仙人装束的妇人,容貌雅致,梳双螺髻,袖带飘飘。</p> <p class="ql-block">升天图 北朝晚期 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一眼千年”,这是展馆的主展厅,将徐显秀墓封土堆和墓穴入口涵盖在展厅里,抬眼看到的是几米高的墓穴封土堆。</p> <p class="ql-block">徐显秀(502-571年),本名徐颖,字显秀,蔚州忠义郡(今河北省张北县)人。北齐时期大臣。徐显秀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最初追随太原王尔朱荣,后来依附于齐神武帝高欢。北齐建立后,授开府仪同三司,册封武安郡王。天统年间,累迁司空公、太尉。武平二年(571年),病逝于晋阳(今太原),安葬于晋阳城东北三十余里(今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p> <p class="ql-block">隔着玻璃门看到一条长达20多米的斜坡墓道,墓道两侧仍然隐约可见绘有壁画的印记,墓道的尽头是墓门,墓穴距地面约8米,那里面则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北齐时代壁画。目前这组壁画已经移至展厅中了,共有各类人物近两百个,包含“夫妇宴飨行乐”、“车马仪仗”和“牛车出行”等宏大场面,不仅绘画技艺精美,而且色彩依旧鲜艳。进入展厅后就有一部循环播放三分钟的VCR通过虚拟技术现实了让观众“走”入墓室一探究竟,展厅还陈列了徐显秀墓葬中出土的实物。</p><p class="ql-block">展厅前言所述:人世沧桑,斗转星移。地上千载变幻无常,地下一世繁华依旧。</p><p class="ql-block">徐显秀墓经历了近十五个世纪的漫长等待,终于迎着2000年新世纪的曙光横空出世,它精美的巨幅画卷震惊世界,让我们走进这美轮美奂的北齐绘画世界,走近北齐武安王徐显秀。</p><p class="ql-block">徐显秀墓历经五次盗掘,所幸壁画保存完整。从墓道、天井、甬道直至墓室,满壁施画,画家采用铁线勾勒和晕染技法,描绘人物、马匹、乐器等,仿若实物,线条疏密有致、色彩浓淡富有层次。穹窿顶的墓室空间,分层描绘了天空、仙界和人世间的华美图景,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浅灰色的星空,飘舞的粉莲花,激昂的胡乐,娇羞的少女威武的仪仗,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北齐晋阳的社会生活如在眼前。充满异域文化元素的画面,诉说着丝路沿线各民族交融的盛况,阐释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p><p class="ql-block">古晋阳(太原)在东魏和北齐时期被称为“别都”和“霸府”,是当时军事政治权力中枢所在,其影响力可匹敌当时的首都邺城(河北临漳)。除皇帝和皇室成员的陵墓在夜读之外,多数高官都葬在晋阳。</p><p class="ql-block">余弦秀墓葬中发现的目前北齐时期最完整的墓葬壁画,壁画中有200多人物形象是鼻梁高挺、毛发浓密,衣着服饰及花纹样式都有着明显的异域风格,在仕女的长裙与马鞍袱菩萨多次出现了菩萨联珠纹,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与密切。</p><p class="ql-block">徐显秀墓志盖刻篆文16个字: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p><p class="ql-block">墓志造型极其少见,墓志石边长分别为17和72厘米,厚21.3厘米,近乎于正方形,正面凿刻隶书872字,分为30行,每行30个字,背面四角分别雕刻出立足,像个石桌。</p> <p class="ql-block">VCR通过虚拟技术实现了让观众“走”入墓室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墓葬出土各类器物500余件,壁画总面积约330余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北朝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葬壁画。除了壁画,展厅里还陈设着一些陶俑,有镇墓武士俑、持盾俑、铠甲俑,服侍俑等,以及陶瓷器具、玉器等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简易标美”是山西北齐壁画艺术展,陈列了山西出土的同时期壁画,有娄叡墓壁画、九原岗壁画、水泉梁壁画为代表的墓葬壁画,展现了北朝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为人们品鉴古代壁画艺术、了解晋阳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娄叡墓壁画的绘画水平,可谓中古巅峰,目前学术界认为是北齐宫廷大画师杨子华所绘。杨子华在北齐当官,在宫廷相当受重视,重视到皇帝居然允许他住在皇宫里,被称为“画圣”。据记载,在没得到皇帝允许的情况下,他是不能为任何人画画的,但娄叡作为娄皇后的亲侄子,能获此待遇想必也不是难事。在展厅内,精心挑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壁画作品,让公众领略到一代皇家画师鬼斧神工的绘画技艺。</p><p class="ql-block">北齐丞相东安王娄睿出身于东魏、北齐两代地位显赫的鲜卑王族--娄氏家族,是北齐武明皇太后娄昭君宠爱的亲侄子,是当时一位了不起的风云人物。出生于公元531年,卒于570年,太安郡狄那县(今山西寿阳县)人,鲜卑族。北齐的外戚大臣,曾跟随北齐神武帝高欢起兵,屡立战功荣耀一时,去世后谥号“恭武”。</p><p class="ql-block">墓内壁画约220余平方米,主要分布于墓道两侧、天井、甬道、墓门和墓室,共计71幅。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戎马生涯和显赫的官宦生活,以及死后升天、回归极乐世界虚幻境地的情景。其中墓道东西两壁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保存得最好。</p><p class="ql-block">保存最好的当属墓道西壁第二栏的《鞍马出行图》,总长近70米,高1.7米,描绘出北齐时期主人出行、众随从声势浩荡骑行相伴的场景,骑赭红色骏马的长者,他脸面修长,浓眉俊眼,高鼻梁,留着连鬓络腮胡,神态从容,正在悠然前行;为首的从骑缓步欲停,回头探视着,也许是有什么问题需要请示?长者身旁的四个人则全神贯注于他的举止,唯恐有什么不周;最后面的两个人回头张望,眼神中流露出高度警觉的神情。绘画手法细腻、画功高强,画面生动、细微有致,无论是人物的表情还是马匹的形态都非常传神、静中似动。</p> <p class="ql-block">鞍马游骑图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前组导骑二人,戴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腰束蹀躞带,手扶殳(shu一声,古代兵器,有棱无刃)。后一匹马因受惊竟然拉出一串粪便。中间一组,骑手紧勒缰绳,回首窥视。褐色马长鬃双分,目光炯炯,昂首长嘶。骑褐色马的长者腰束蹀躞带,手执殳和殳套。从者有四人静静注视着主骑者。后组两位骑士,戴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手扶殳。前一人扬鞭疾驰,注目前方,后面奔腾的枣红马仿佛受到了什么惊动,挺胸欲立,前腿上扬,似在嘶鸣,臀部顺势下蹲,骑马人则躬身向前俯,以保持平衡,画师把人与马的瞬间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七人宾礼图 北齐武平元年(570) 太原北齐娄睿墓墓道西壁第三层。</p><p class="ql-block">前排正中一人地位稍高,广额丰颐椭圆形脸,高鼻梁、小嘴、鼻下蓄八字胡和连鬓络腮胡。头戴黑色山字形鲜卑帽,身穿赫黄色圆领窄袖左衽缺胯长袍,腰束黑色蹀躞带,佩弓、弓囊、剑、矢藤和鞶囊。其左侧随同迎接宾客,后排一人侧向演奏者,另一人手扶旗杆与旁边人讲话,谈笑风生。</p> <p class="ql-block">鼓吹图 北齐武平元年(570) 太原北齐娄睿墓墓道东壁第三层</p><p class="ql-block">四人双双对吹长角。前二人正面像,后二人背面像,戴黑色山字形风帽,穿圆领窄袖左衽长袍,细口长裤,黑靴。腰束蹀躞带,挂有鞶囊和长剑。四人吹长角的姿态基本相同,右手将长角按在唇角,左手前伸高举长角筒。</p> <p class="ql-block">朔州水泉梁北齐墓葬的壁画保存较为完整,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和壁画内容推测,该墓葬的年代应为北齐后期,墓主人应为镇守朔州地方的军政长官。</p><p class="ql-block">壁画分布在墓穴甬道和墓室内壁,总面积约80平方米。甬道里绘门吏、卫士和骑行仪仗队。墓室壁画分为四层,最上层是穹顶绘天象图,包括银河、日、月;第二、三层分别绘四神图与十二时图;最下层为主画面,北壁绘墓主人拂去宴饮图,左右为伎乐、侍从;东西壁分别绘以鞍马和牛车为中心的出行仪仗图,主图之外还以中远景的方式画出骑马仪仗队伍;南壁门洞两侧绘鼓吹图,生动再现了北齐社会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从考古博物馆出来,来到双塔公园溜达一圈。</p> <p class="ql-block">刚从宾馆出来大飞机✈️就从头顶掠过,晚上再次来到万象城吃饭,又在广场上玩儿起来。选在“杏花村”店吃山西菜,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今晚的夜色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20号,周六),我们计划上午去山西省博,下午去山西青铜博物馆,青铜博物馆是山西省博的分馆,同时也是太原市博物馆。去之前我们四人先来到广场上,看看玩玩~嗨起来!</p> <p class="ql-block">玩儿起来~~😄</p> <p class="ql-block">九点钟准时到达山西省博,排队等候进馆的观众已经排起了长队,随着队伍走走停停,大约用了半个小时才进去。现在公立的博物馆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统统不用预约,只要查验身份证即可进入,这对于老年人真是太大的优惠了!</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有四层,每层有四个展厅,由于是周末,参观的人很多,我们选择了先去文创店,趁大家都在各个展厅里观展的空挡买了冰箱贴和加盖了博物馆印章。</p><p class="ql-block">我爱人特意带着那本《山西博物院》的书,在扉页上加盖了山西博物院的纪念章,并且手写:2024年4月20日(周六)首次参观山西省博。我觉得他一次肯定看不全这里珍藏的文物,一定会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p><p class="ql-block">这本书里记载的37件文物当然不能代表山西省博的全部文物精品,虽然从网上查到了所谓十大镇馆之宝也遍布在各个展厅,有的还在青铜博物馆,所以我们就没有刻意去找这十大镇馆之宝,而且展厅众多,找起来也颇费力气,不如按顺序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能在省博展出的文物,每一件都是珍品!书中记载的“东魏程哲造像碑”、“晋公盘”、“菩萨立像”都找到了。另外,书中记载的“义尊与义方彝”是在晋商博物院看到的;“北齐娄睿墓壁画”是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看到的。</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虽然规模没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但这里从新石器时代就燃起了文明之火,春秋晋国六百年伟业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兴衰,更有北魏在平城建都,统一了北方,而晋商票号汇通天下在商界称雄五百年……除了“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之外,这里同样深埋着数千年的历史,这些地上和地下的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展品很充实,陈设也很有品位,两个多小时的观览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一定要再来!</p> <p class="ql-block">首先看的是“晋国霸业”展厅,镇馆之宝晋侯鸟尊是独立展柜,围着两层游客,可见这尊青铜鸟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了。</p><p class="ql-block">西周王朝时期,在山西东南部与山西西部有一个分封小国--晋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壮大,成就了雄霸中原长达六百年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就有好几个是晋国时期的,比如“晋侯鸟尊”、“玉组佩”、“刖人守囿车”、“晋公盘”、“侯马盟书”等。</p><p class="ql-block">展厅内最多的还是青铜器,除了形状不同、功用各异之外,还是一堂“看图识字”的语文课,除了认识的鼎、簋、彝这些字之外,不认识的字居多,匜(yi二声)、卣(you三声)、盉(he二声)、卮(zhi一声)等等,还有更难记忆和区分的多音字:素面敦(dui四声),子犯鬲(li四声)……说实话,看得眼花缭乱,而且还造成了大脑识别系统混乱!</p><p class="ql-block">三千年前的青铜器在山西已经不算新鲜东西了,日前我们在晋商博物院和考古博物馆都看到了很多,多少也有些审美疲劳了,反倒是一些没见过的文物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一、晋侯鸟尊</p><p class="ql-block">鸟尊,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古代祭祀礼器“六尊六彝”中的“鸟尊”。</p><p class="ql-block">主体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凤鸟头微昂,圆眼凝视,高冠直立。凤鸟体态丰满,两翼尾梢上卷,鸟背部有一顶盖,盖钮为小鸟形,与凤鸟对望。凤鸟双腿粗壮,爪尖略蜷。凤鸟尾部是一大象头形,象鼻内卷上扬,同时为器物的第三足,与凤鸟双爪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凤鸟的颈、腹、背装饰有羽片纹,两翼与双腿装饰云纹,背部有雷纹,尾部装饰羽翎纹。</p><p class="ql-block">古代祭祀礼器“六尊六彝”中的“鸟尊”。鸟尊器盖内侧及空腹内壁均铸有相同的两行九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意思是这是由叫晋侯的人制作了这件器物,用以在“向”这个地方的宗庙做祭祀之用。</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祭祀的礼器。</p><p class="ql-block">2000年9月上旬,曲沃县公安局在审理案件中,一名在押犯供述两年前从参与过一个大型墓葬的偷盗行为,以这条线索为引,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晋侯墓地114号、113号墓,114号墓虽已被盗,但幸运的是113号墓保存完整,这就是后来确定的第一代晋侯燮父及其夫人的墓葬。鸟尊发现于114号墓棺椁之间,出土时已经支离破碎,后经很久才完成了主题复原,可以鸟喙残缺,而且大象鼻子中间部分有一截也没有找到。2002年,上海博物馆的修复专家张光敏综合当时很多专家的意见对鸟尊尾部进行了再次修复,最终确定大象鼻子内卷的造型。但这引起了考古界“内卷”还是“外卷”的争论,争论一直没有结论。</p><p class="ql-block">直到近年,文保工作人员在整理从114号盗墓洞底部的碎铜片时,意外发现了疑似鸟尊尾部的残片,为破解鸟尊尾部朝向的争论带来了解谜的希望,找到的残片基本上完整地弥补了大象鼻子中间短缺的一截,最终确定是向内卷曲的造型。</p><p class="ql-block">鸟尊的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有关他的生平,史籍记载的并不多,而他的父亲唐叔虞则是鼎鼎大名!叔虞实现了唐地的长治久安,他采取的融合不同民族文化的治国策略,对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交汇地带的山西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唐叔虞死后,他的嫡长子燮父继位,改“唐”为“晋”,成为了第一代晋侯。燮父之后的历代晋侯,励精图治,晋国国力日渐增强,到晋国疆域最大时,已经囊括了今陕西西部、山西全境、河南西北部和中南部、山东西部,横跨五省,把控着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国。</p> <p class="ql-block">二、胡傅酒樽与温酒樽胡傅酒樽及温酒樽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p><p class="ql-block">1962年出土于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p><p class="ql-block">共出土九件,其中五件有铭文的胡傅酒樽和胡傅温酒樽就是其中的精品。胡傅酒樽整体呈广口盆状,浑圆的器身有点儿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圆鼎;温酒樽器身呈直筒状,壁厚只有0.4厘米。两件器物均为青铜鎏金,外壁上镌刻了二十几种动物。器物上的铭文清晰记载了器物制作的地点、主人、用途、重量和铸造年代。</p> <p class="ql-block">三、兽形觥( gong )</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世纪</p><p class="ql-block">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旌介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四、庙底沟彩陶</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彩绘龙盘出土于陶寺遗址的墓葬区,距今已有四千余年,属于新石器时代,在已发掘的1309座墓穴中,龙盘只见于四座大型墓葬,而且每座墓中仅存一件,由此可见,龙盘在当时只属于极少数人,应该是当时的最高统治阶层,或者说是“王”。此外,龙盘的摆放位置也基本上一致,说明是用于某种仪式于场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礼器”。</p><p class="ql-block">收藏在这里的彩绘龙盘高6.8厘米、口径36.6厘米、腹深6.2厘米,为灰褐色陶胎,通体磨光,盘底施红彩,红灰色相间的蟠龙围绕盘底盘旋向上,栩栩如生。蟠龙鳄头、猪嘴,口中衔着稻穗状的植物。在古代,盘是盛水器,盘中龙既是水中龙,具有调和风雨的力量,可以说,彩绘龙盘包含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淳朴愿望。</p> <p class="ql-block">五、雁鱼铜灯(在民族融合展厅,未看到)</p><p class="ql-block">西汉高54厘米,长31厘米1986年山西裏汾县吴兴庄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此铜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采用了禽乌街鱼的造型,雁首扭向后方,街鱼伫立,雁圆眼、长颈,体态丰满肥硕;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扁平宽大的脚蹼承载着整个铜灯。雁鱼铜灯的雁首、雁体,灯盘、灯罩四个部分都是可拆卸的组合体,雁的背部托着灯盘和灯罩,灯盘有手柄可以转动灯盘,改变光照的方向;灯盘竖立的两个半圆弧形薄铜板可以开合,调节灯的亮度;作为燃料的动物油脂产生的油烟可向上通过雁颈回到雁腹中,雁腹中盛有清水,油烟则可以溶于水中,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六、木板漆画(在民族融合展厅,未看到)</p><p class="ql-block">北魏司马金龙与夫人钦文姬辰合葬墓</p><p class="ql-block">木质屏风,长约80厘米,寬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之间用榫卯结构连接,表面用红漆为底,描绘了烈女的故事,旁边辅以大量的题记。从上往下分为四层,每一层上都绘制了一段烈女传的故事。第一层有六个人物,讲的是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层画面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周太姜、周太妊和周太姒:第三层会有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第四层共六个人物,讲的是班捷好辞成帝同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七、刖人守囿车(在青铜博物馆看到)刖人守囿车春秋长14厘米、宽11厘米、高9厘米。山西闻喜县上郭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小巧的物件只有手掌大小,是一辆厢式青铜六轮车,采用了阴线雕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周身铸有二十多个动物形象,有熊、猴、鸟和老虎等,底部有六只轮子,车轮可以转动,车门上的插销可以插合,顶部的的器盖可以打开,顶部的四只小鸟可以旋转。小车的车门边有一失去左脚、拄着拐杖的人物,这就是当时受到朋刑(断足)的犯人,有记载,让受过刚刑的犯人在皇家围场看管、饲养珍禽异兽。</p> <p class="ql-block">八、虞弘墓汉白玉石椁(未看到)</p><p class="ql-block">虞弘墓石檸隋开皇十二年(592)山西太原王郭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虞弘,粟特族,西域鱼国尉乾驕城人,在北齐、北周、隋朝为官任职,隋朝时成为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外事专员。隋开皇十二年去世,时年59岁。隋文帝特许其使用上等汉白玉制作棺檸。棺檸仿木构三开间、歌山顶式殿堂建筑,周围布满精美的浅浮雕及彩绘,画面中的人物、服饰、餐具、器物,以及乐器、舞蹈和花草树木充满了异域色彩。</p> <p class="ql-block">九、六璜联珠串配(在考古博物馆看到)</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晋侯墓出土的玉组佩很漂亮,这是侯马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晋穆侯次夫人的随葬品,由204块大小玉器串接而成,长度近两米。据考证,当时王室贵族的女子以佩戴“玉组佩”为时尚,而且有明确的等级之分,《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是这样写的:将翱将翔,佩玉将将。这是极富画面感的描绘出一位女子出游时,身上的玉佩相碰撞发出的悦耳声音。</p> <p class="ql-block">十、侯马盟书</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盟誓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牺立人擎盘</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墓地126号墓土</p><p class="ql-block">“铜牺立人擎盘”是存放于独立展柜的,一般来讲,凡是能够独立展出的都是展馆的珍品。这是件战国时期的产物,体积不大,18厘米的长度相当于成年人的小臂,高14.5厘米,顶部的铜盘直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长治分水岭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牺”是古代一种神兽,看似一头牛,双目凸出,嘴唇厚实,两长耳直立外翻,颈短而宽,背微凹,腹宽大肥厚,四条短粗腿,腿向后微撤,整器显得动感十足。牺背立一女子,披肩发,后扎一小辫,圆脸高额,细眼直鼻,厚嘴唇,嘴微上翘。身穿窄袖右衽束腰落地长袍,衣大部饰小圆点,纹饰细腻,繁缛华美。女子双手正对握住支柱。柱顶置可转动的镂空蟠虺纹圆盘。青铜器上装饰的蟠蛇形象。盛行于春秋战国。</p><p class="ql-block">“牺尊立人盘”在制作工艺上主要采用了范铸法、焊接法。牺尊、立柱、立人、镂空盘都为范铸法,各部件之间的结合通过焊接而成。</p><p class="ql-block">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牺尊常以酒器出现,而“牺尊立人盘”的牺尊功用并非盛酒,它对牺尊背上的镂空盘起支撑作用,是作为底座而存在的。镂空盘也脱离了盘作为水器的作用,有考古学者认为是做为熏香之用,也可能纯属是摆设把件。(配长治长治铜牺立人擎盘ys)</p> <p class="ql-block">“叔虞方鼎”,西周,鼎器的作者是唐叔虞,出土于山西侯马曲沃晋侯墓群,唐叔虞之子燮父墓葬中。“叔虞方鼎”是在清理晋侯墓地时被发现的,当时它已破碎为数十块,经过考古工作者长时间的拼合和修复,才恢复了它的原貌,此方鼎为直口、立耳、腹浅、平底、四柱足,通高27厘米,口长为18.5厘米,鼎腹深约为11.2厘米,腹部饰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p><p class="ql-block">“叔虞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晋国第一代封君制作的铜器,鼎内刻有8行48字铭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铭文内容为:“惟十又四月,王尊大典,华在成周咸,华王乎殷,人士端,叔夨,以衮車馬貝朋犬封,王休,用作宝尊彝,其萬年扬王光人士。”翻译过后大概的意思是:周成王亲政后,举行封后大典,各方人士前来成周朝贺,周成王在大封诸侯的盛会上,封唐叔虞而铸鼎的事件过程。</p><p class="ql-block">除了铭文记载外,“叔虞方鼎”身上还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周成王和胞弟唐叔虞一起玩耍时,他将一片桐叶剪成形似玉圭的玩具,然后将其递给唐叔虞说:我将那这个圭分封你,而站在一旁的史官便奏请选择吉日进行分封,周成王却表示自己在看玩笑,可是史官却表示:“天子无戏言”,最终,周成王按照承诺册封唐叔虞,而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这也是晋祠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人足方盒,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山西闻喜县上郭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长方体,高3.9、长19.2厘米,顶部有两扇可开启的小盖,其中一个上面有卧虎形钮。方盒四面各攀爬一条回首吐舌的龙形耳,四角是勾曲形棱脊。底部有四个人形足。人裸身跽坐,面朝外,双手托举着车身。盖面饰龙纹,四周有箭镞形几何纹,盒壁饰变形兽体纹,下为波曲纹。</p><p class="ql-block">与此类物件相近的还有“刖人守囿车”,手掌大小,且做工精美,其功用五明确记载,据考古专家判断是王公贵族的手办礼物,或是女性的首饰盒。</p> <p class="ql-block">壁画在山西文物中同样有着重要地位,在三晋大地的每座寺院里,大殿或配殿几乎都有壁画,内容极其广泛。壁画留存久远是五代的,宋元明的更多一些,其中永济永乐宫的《朝元图》保存得最好,这还要得益于建国后对永乐宫的整体搬迁,在搬迁后对永乐宫的壁画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在省博就展出了《朝元图》的精彩局部画面。</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陈列的“汾阳太符观明代二十八宿彩塑”中的八尊神像,精工细作,每尊神像都非常传神,如果身临其境一定更加震撼。</p><p class="ql-block">太符观位于吕梁市汾阳市上庙村,始建于金代承安五年(1200年),现存为金至清代的建筑。观内保存有二十八尊明代人物形象的彩塑,寓意代表星空二十八个区域的二十八宿,是参照月亮每一天的位置规定的,在道教中被列为崇拜的对象,塑成人物形象并配以不同的动物作为标志。</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重阳殿殿顶的琉璃鸱吻,高度在两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土鼓,陶寺遗址出土了6件,圆球形鼓腹接捅状颈,颈腹相接的位置有两个对称的耳环底部中央突出一小孔,周围有三小孔,通长80厘米,颈口直径25厘米,鼓腹径41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卜骨</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洪洞县坊堆村,是山西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西周早期的刻辞卜骨。为牛肩胛骨,两面打磨。正面钻窝处有许多小兆(预测吉凶的裂纹),右边刻辞一行八个字:北宫口三止又疾贞。背面不规则排列钻窝16个。该卜骨所在遗址可能是西周杨国,春秋时被晋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与青铜器的制作分不开的是模与范,“模”是器物外形的样子,通常是凸起的;依器物外形而翻制出来的称作“范”,通常是凹进去的,熔化的铜水浇入“范”中即可得到与“模”相同形状的铜器了。“模”是样本,“范”是“模”的翻版,引深的意思是“模”的规矩、榜样,“范”是依照规矩去学习并发扬光大,这就是“模范”这个词的来源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址发现了约20万平米的作坊遗迹,以铸铜遗迹最多,同时还有与之配套的水井、灰坑、烘干窑等,基本上再现了铸铜生产的全过程,其中就发现了陶土范10万余块,所涉及的器类涵盖了已知的东周时期晋式青铜器的大多数。</p> <p class="ql-block">荒帷 山西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两周时期贵族的丧葬仪具,即棺罩。模仿床的帷帐将棺椁罩于其中,盖在上方的称荒,垂于四周的称帷。</p> <p class="ql-block">“佛风遗韵”专题展出的是历朝历代佛教文物,佛造像、石刻等,唐代的邓峪石塔很精美,并且很特别。</p><p class="ql-block">一个高大的玻璃柜里展出的是邓峪石塔,这是开凿于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的石塔,发现于山西省榆社县,1998年被盗,贩卖到了台湾,有信众买下后捐给了中台禅寺,禅寺方丈得知此塔的被盗经历后表示要助其返回故里,在两岸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协助下,石塔于2016年被迎回大陆,安放于山西省博。</p><p class="ql-block">石塔在展厅里很显眼,它通高3.2米,砂岩质,单层楼阁式,通体浮雕加彩绘,圆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带平座)、塔刹四部分套合而成。是我国古代纪年佛塔的代表性作品,体现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气概,具有很高的价值。四面各有一尊佛像,基座上有不同姿态的力士托举着石塔。</p><p class="ql-block">四面佛造像的塔身正面为一尊身着通肩袈裟,背有火焰形项光,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的主尊佛像。佛像左手下垂,右手结说法印,莲座下方雕有一双力士,两侧柱上雕有二龙,形成华盖式宝龛,与其它三面造像的装饰设计有着鲜明的区别,此龛佛像应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龛之右侧塔面,也有一尊双手结禅定印,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的佛像,座下有一力士及一龙足承托,此佛是为阿閦(chu四声)佛;塔身背面是一双手合于胸前的立佛,站在须弥莲座上,其左手轻托右手,右手中似有一物,此佛是为药师佛;最后一面呈倚坐姿态、结施无畏印的主尊佛像是唐代最为流行的弥勒形象。</p><p class="ql-block">四面的佛像形态端庄,浮雕的纹饰手法细腻,历经一千三百年的彩绘竟然依稀可辨,令人不得不被古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p><p class="ql-block">一尊看似普通的唐代贴金彩绘菩萨立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婀娜多姿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立像的外形延续了北魏后期至北齐的影响,一改菩萨造像的威严,而是以微扭后仰的身姿和安详和蔼的神态使之更加亲切,无形中增加了信众对佛的尊重和膜拜之心。我从雕像的前、后、左、右、侧六面拍照,每一个角度都是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中午赶到了并州大排档吃山西特色,什锦火锅、风葫芦,立四麻将和刀削面。</p> <p class="ql-block">下午来到了山西省博物院的青铜器分馆,这里也是太原市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展出青铜器物多达2200余件,上起陶寺,下至秦汉,跨越整个青铜时代。展馆由五个上大下小的圆锥体组成,毗邻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与山西大剧院和山西科技馆为邻,不远处就是山西省图书馆和太原美术馆、国际会展中心等一些列场馆。</p><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27日,山西青铜博物馆在山西省太原市长风商务区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重点寻找的是“刖(yue)人守囿车”和“晋公盘”。</p> <p class="ql-block">刖(yue)人守囿车,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长13.7、宽11.3、高9.2厘米。</p><p class="ql-block">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别刑的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p><p class="ql-block">《周礼·秋官·掌戮》记载了五种刑戮,其一便是“別人使守囿”-﹣即受到锯足刑戮的人,使其守动物苑囿之门。这件器物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而且还印证了文献记载“别人使守囿”的真实性。刖(yue四声)是砍掉犯人一只脚的刑法;囿(you四声)是王室贵族饲养珍禽异兽的场所,称为苑囿。</p><p class="ql-block">这件小巧的物件只有成年人的手掌大小,是一辆厢式青铜六轮车,在这辆车上,古代的工匠采用了阴线雕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周身铸有二十多个动物的形象,车厢四角是四只回首顾盼的熊罴,车厢顶蹲坐一直憨态可掬的小猴,小猴四周立有四只小鸟,车厢底部有六只轮子,其中四只轮子分别被两只小老虎伏于身下。车轮可以转动,车门上的插销可以插合,顶部的的器盖可以打开,顶部的四只小鸟可以被气吹的旋转。</p><p class="ql-block">如此复杂的设计还需要相应的制造工艺的支持,此物件采用的是分铸法,将各个部件分别造型浇铸,然后在与主体铸接,合成一体。以此物件中如此多的可活动部分来讲,制造工艺的难度很大,如顶部可旋转的小鸟为例,小鸟体内有一个顶针装置,小鸟内部灌有金属铅,形成鸟头部重量小,下部重量大,使小鸟转动起来十分灵活。通过这件小车充分显示出西周晚期智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业的极高的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小车的车门边有一失去左脚、拄着拐杖的人物,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当时受到刖刑的犯人,经翻越大量资料,终于在《周礼》中找到了“刖者使守囿”的记载,医生是让受过刖刑的犯人看管王室贵族饲养的珍禽异兽。</p><p class="ql-block">与之相近的还有同时期的“人足方盒”,两个器物体积相差不大,结构相对简单,也属于贵族把玩于手的物件,也可能是收藏小饰品的储盒。</p> <p class="ql-block">晋公盘,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通高11.7厘米,耳距45厘米,口径40厘米,重7000克。</p> <p class="ql-block">素面敦(dui四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外形像个圆球,据考证是古人存放古物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敄(wu四声)父方觚(gu一声),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山西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高30厘米,口径17厘米,圆口方身,细腰,放底座。从器口到圈足,四边各起一道凸起的扉棱,装饰阴线纹,上下端各有钩出。器身以两道凹圈分为三截,上部为长颈、大敞口,装饰蕉叶形兽面纹;中部为直腹,装饰兽面纹;下部略外撇,方足,装饰兽面纹与上部呼应,方足为云雷纹。</p> <p class="ql-block">霸姬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2002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霸国墓地2002号墓出土的霸姬盘, 铸铭153字,记述了霸姬向穆公诉讼气未遵守穆公命令一事。</p><p class="ql-block">盘铭揭示了西周时期誓仪的流程:一是命誓,一般是裁判者主持,发布誓辞内容,明确需遵守的事项及违誓的处罚;二是报誓,发誓者根据命誓内容重复说出誓辞;三是则誓,即发誓者确认并记录其誓辞,以备稽核。</p> <p class="ql-block">赵卿墓车马坑</p><p class="ql-block">位于赵卿墓东北7.5米处,由马坑和车坑两部分组成,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110平方米,埋藏保存较好,车身结构关系清楚,荆条绑扎痕迹清晰,某些部位还保留有漆皮。车马器被卸下陪葬在墓室内。</p><p class="ql-block">春秋时作战以车战为主,高级贵族陪葬车马坑,既象征墓主人的等级,又代表他的军权。</p> <p class="ql-block">车马坑陪葬是古代适用于高等级贵族的一种丧葬制度。商代晚期出现,流行至汉初。按墓主人的等级,陪葬数量不等的车和,可分为车坑、马坑和车马坑三种。早期以真车真马陪葬,后来逐步用模型明器或构件代替。车马坑是研究马车起源、先秦车制、丧葬制度以及祭祀制度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人形铜灯</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山西博物院藏人形铜灯</p><p class="ql-block">人形灯是战国铜灯的典型代表,实用器,由灯盘、灯柱、人俑、底座等组成。人俑头束发髻,身着右衽深衣,衣饰三角云纹,跳足立于一圆角方形底座上,双臂于胸前持" Y "形灯柱。灯柱上承一圆形灯盘,用于盛油,盘中有一烛钎,用以搭灯捻。</p> <p class="ql-block">雁鱼灯(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立鸟形灯</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雀鸟熏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鹤座博山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兔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貘(mo)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绛县横水佣国墓地2158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牺尊(仿制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春秋牺尊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公斤。此尊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下午的博物馆把大家累的够呛,晚饭大家一致随便吧,所以我们又选择了最近的万象城。</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周末,不光有灯光秀,还有漂亮的喷泉,让美丽的夜晚更加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21号,周日),上午去晋祠。同伴想不起来去没去过了,想再去看看。我们是去年刚去过,吃过早饭,他俩直接去晋祠,我俩先把行李寄存到火车站,然后再去晋祠找他俩。</p> <p class="ql-block">晋祠简介</p><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晋祠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已具相当规模。</p><p class="ql-block">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各种雕塑194尊,碑碣440余通,诗文匾联219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北宋时期的代表作;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甚为罕见的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稳如大殿、巧似凉亭的金代建筑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此外,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也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晋祠难老泉水昼夜涌流,声响如玉,更为祠区特色。</p><p class="ql-block">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仙翁阁</p><p class="ql-block">又你瑞云阁,俗称红阁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坐东朝西,阁为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上层原塑菩萨像,下层为仙全像,底坐为砖石券洞,南连陈家息庐,北接陶然村。</p> <p class="ql-block">雨花寺(还没有开放,维修中。)</p><p class="ql-block">创建于北齐,明、清都曾有修缮,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坐北朝南,由山门、钟鼓楼、正殿、耳房、配殿等组成。门前平台视野开阔,台前小溪流水潺潺,松柏掩映,绿树葱茏。</p> <p class="ql-block">晋祠牡丹园里的牡丹花和藤萝花。</p> <p class="ql-block">从晋祠出来打车到了太原古县城游览,这里是原晋阳城址,近几年重新翻建了城墙,整理的街道,翻建了临街的商铺,将原有的县衙和文庙以及一些残存下来的住宅进行了修葺,这里也有一个位于城中心十字街的门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城的街巷里仿佛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中午饭在古城里的晋阳饭庄</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遗址南侧奉宣街大夏门内,作为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参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是一座以晋阳城历史文化为核心内容,集文物考古、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文旅功能为一体的专题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于2024年1月19日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占地12535平方米,主体分三大区域,核心展览区5505平方米,临时展览功能区2950平方米,文物本体保护及公众服务区4080平方米,是太原的第101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锦绣太原。我们在欢歌笑语中走出古城,坐上返回的高铁🚅,结束短暂的博物馆之行。</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8-21号,三天去了六家博物馆,算不上很辛苦但也不轻松,逛展馆也是挺累人的。不得不说山西历史的厚重绝不输于陕西,而且比陕西的文物覆盖面更广、时间更早,保存得也更好,这几个展馆中,无论是山西省博这样的国家一级馆,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都是“干货满满”!“走马观花”式的观展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山西省博,我爱人对照着丝路物语系列的《山西博物院》这本书,依旧没有看全,主要原因是赶上了周末,参观的人巨多,而且我们的时间也有限,再有就是展出的文物太多了,又没有相应的位置标注,所以寻找起来很不容易,就算是十大镇馆之宝都没有完全找齐,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体力不支。本次探访之所以被称为“首次”就是寓意着还要去第二次,也许还会有第三次。</p><p class="ql-block">我们先后去了“山西考古博物馆”、“晋商博物院”、“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山西青铜暨太原博物馆”和位于晋源区的晋祠和太原古县城内的“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我爱人特地做了个“山河四省博物馆巡游”计划,利用高铁的便利巡游晋冀鲁豫四省的博物馆,包括各省的省博和四省各县市的博物馆,2024年1月3-6号去了郑州和石家庄,分别看了河南省博和河北省博,大饱了眼福。</p><p class="ql-block">早在2021年10月,我爱人就去看了山东省博和临淄齐鲁文化博物馆,不过时间已经久远,而且最近又发现了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和临沂市博物馆,所以应该再计划走一遭。</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馆》这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书系,介绍了山西省博及山西青铜博物馆馆藏的37件文物,这次去太原,他特意带着这本书,本想着与文物一一对应,但没能实现,只是找到了相同的博物馆印章盖在了相关的页面,在扉页加盖了博物院的印章。这次还带了一本我侄女送给他的新年礼物:“山西文物艺术”的笔记本,里面有山西各地寺院、石窟的佛造像和彩塑佛像的插页,这次太原博物馆之旅用来加盖各地博物馆的文创印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