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爱文学的张报彩先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张报彩先生读书事迹感人。他的人生经历坎坷曲折,当过民办教师、做木工、做泥水等职业等。198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向社会开设自学考试,他是首届本科毕生,免试入读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1992年2月,梅州日报把他刻苦自学的事迹写成新闻《泥水匠圆了大学梦》作报道。他会向报刊写稿,先后写了三本书。近年他的诗歌和书法作品,获得的奖品和奖状。今年10月15日梅州市档案馆林中东等人专程前往张报彩先生在梅州市城区的住家采访了他,目的是录制“梅州文化名人”,把的宝贵的音像资料由梅州市档案馆保存<br> 梅州市档案馆林中东到张报彩先生的住家采访(2024年10月15日) 1944年出生的张报彩先生是梅州市梅江区金山东街村。他的祖屋“敬宗堂”在今梅州市梅江区金山东街村委的万达馆张屋。1958年以前,邮件只要写上人民体育场侧(或教场背面)就可以收到。张氏“敬宗堂”有崇文重教的传统,祖屋历代人才辈出。他父亲是个小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至退休,母亲是农民,夫妻俩生有五子二女,他在兄妹7人中排行老大。他母亲的娘家在白渡镇,外祖父是清末秀才,曾是乡村教师,能写一手好的毛笔字。也许他是受家族文化的影响,读书爱书伴随着他的人生历程。 张报彩在祖屋“敬宗堂”留影 梅县的客家人有崇文重教的风气。1945年广东省梅州市的梅县被评为全国第二文化县;1950年前后,梅县籍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的,不是新闻。《梅县华侨志》记载,广东籍华侨华人有2000多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遍布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梅县是我国的重点侨乡,华侨们在环印度洋的所有国家中居住。华侨们热心爱家乡,梅县有些学校是民国年间由华侨捐资建造的,门楼是中西合壁结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学生时代的张报彩,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培养成读书爱书的习惯。<br> 他小学在肩一小学、周溪读小学读书,那时喜欢看连环画,学校图书馆的书大部分看了。<br> 他初中在联合中学读书,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借书看。这些书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他有时在上学的路上,吃饭的时间都看上几眼,看课外书像着了迷似的,一本大部头小说,有时三几天的功夫就看完了,看完了一本又借一本。这些书有好多武侠小说。那时他的记忆力比较好,差不多第二天,都能把书中的主要内容、情节复述一篇。以后又他还向姓黄的朋友家中借,有很多还是清末民初的沙纸线装书:什么《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等。<br> 1959年他初中毕业后考上重点中学梅县高级中学读高中,梅县高级中学只有高中,那时的学生来自梅县的各乡镇。在学校里,他们接受正规教育,系统而渐次的学习基础知识。1962年毕业于梅县高级中学,参加高考而落选。查阅资料,1962年全国大学招生12万人,那时能够考上大学的人属优秀人才;1966年之前我国的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很少。1965年全国的高中毕业生36万,大学招生15万。2012年,他们班的同学还举行了毕业50周年聚会。同学们毕业后,各自谋生见面极少,大部分同学是毕业后第一次见面。<br> 张报彩(前排左6)参加梅县高级中学高中62届同学聚会(2012年) 他中学毕业后,在劳动空余时间,又接触到一些外国文学,如苏联文学,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普希金全集;诗歌和小说等,有时偶尔做点笔记,背诵一下,更让他爱不释手,深受作者的文章和诗歌所感动,羡慕作者的文学才华。 <br> 他高中毕业后,回家乡梅城东街村务农,还自学了木工、泥水技艺,此后以此技艺谋生。<br>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重视教育的时期。那时兴起一股“文凭热”。那时的大学文凭的含金量高,要非常优秀的人才可读大学和中专;有好些人读了几年高三补习班,还考不上大学。因为大学生人数少而受人羡慕。政府认可的文凭是1966年的初中、高中毕业生;1966至1980年的14年的文凭,政府部门不认可,要进行重新考试。查阅资料,1980年之前国家培养的大学生380万人:1981年,梅县的中学、小学的民办和代课教师约有60%。四十年前的1984年,大学录取45.5万人,中专学校录取34.85万人,大学和中专录取的人数还不到1百万人。<br> 1976年是1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以后,恢复高考制度。那些老三届高中生(1966至1968年),有些人考上了大学,他们与17岁的应届高中毕业在大学完成了学业,后来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br>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设了没有围墙的大学,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进行学历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查阅相关的档案资料,198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自学考试梅县(含梅江区)有二千多人,那时参加的人,要求要有高中文凭,学生由20岁至40岁。学生中有40岁以上的1966年以前的高中生,35岁的老三届高中生(1966年至1968年),20多岁的人(1980后的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1987年中山大学中文系自学考试梅县班首届专科毕业的不到30人。也就是说,毕业率约为2%。为此中山大学中文系自学考试毕业的人被社会认可。<br> 为了圆大学梦,1984年张报彩报名参加了中山大学中文系自学考试。从1984年至1990年,他每晚苦读到深夜,凭着刻苦学习和顽强毅力,于1990年秋取得了大学本科毕业文凭。<br> 张报彩读大学中文系自学考试的部分教科书 当时政府重视人才,1989年教育部门把张报彩安排为民办教师,曾在城北会文小学等学校任教。经调查,中山大学中文系自学考试毕业的第一届、第二届学生的大部分人,政府都安排了工作。<br> 因为民办教师的工资低,不知何时才能转为公职教师,为此他辞退教职,重操旧业做木工。1992年12月,他取得了免考试读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当时他上有父母,下有两个女儿,生活重担压在他与做零工的妻子身上。免试读研究生的通知书,对他是喜又忧。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他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br> 知识和机遇改变了我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教育部门工作。我是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教书,读了大学后在中学教书。我是中学历史教师,钟爱文学,有文章在报刊发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我对地方文化和客家文化有兴趣,在工作中认识了客家研究专家丘菊贤教授。<br> 张报彩(1排右1)与参加会议的人员丘菊贤教授(2排右7)、吴琪文(2排右2)、梁德新(2排左1)、张报彩(1排右1)等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客家人讲客话,使用汉字,是汉族人的一个分支。客家人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异地它乡做出优异成绩,历史上客家人才辈出,被专家学者誉为“东方的犹太人”。梅州地区的客家人根在北方黄河流域地方,一千多年来,北方的汉族人经过数次迁徙,而居住在梅州市的各县和南方各地;这些人有其语言及独特的习俗,称为“客家人”。梅州市各县的原住居民是畲族人、瑶族人,如今梅州市各县都是客家人。现在国内和国外的客家人约1亿,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客家团体,如今世界性的客家会议召开了数次。我国有二十余间的大学设有客家文化研究机构,梅州市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客家研究机构,曾召开数次客家学术文化学术会议,客家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承领客家学科的研究课题,并有论著发表。梅州市《客家人》杂志是季刊,发行世界各地,发给客家社团和客家杰出人物,刊物中有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投稿。20世纪90年代兴起客家热,梅州市(梅县城区)被誉为“世界客都”。 2000年前后“梅县客家研究会”的会员大部分是六十岁以上的文化人。“梅县客家研究会”被人们关注,许多外地的客家社团都参加由研究会召开的会议。客家专家河南大学历史系退休的丘菊贤教授回家乡梅县居住,被聘为“梅县客家研究会”顾问。菊贤教授捐钱、送书给“梅县客家研究会”。那时丘菊贤教授介绍我加入“梅州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因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张报彩,因为兴趣爱好相同,后来我们成为文友。<br>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文化界兴起 “黄学”研究。好些大学的文科老师对黄遵宪文化进行研究,有些研究历史学科和中文学科的博士、硕士,他们选择以黄遵宪研究为题材,撰写学术论文。<br> 黄遵宪(1848—1905年),广东省梅州市城郊下市角攀桂坊人。清朝光绪2年(1876年)举人。1987年任清政府派驻日本使馆参赞。光绪八年(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光绪13年(1887年)归国后撰写《日本国志》,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相关情形。光绪15年(1889年)任驻英使馆参赞,光绪17年(1891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光绪23年(1897年)署理湖南省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1998年6月,诏以三品京堂出使日本大使馆。1897年8月,因为戊戌变法被免职回家乡。晚年他致力于发展地方教育。后因患肺病,卒于家中。他的个人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br> “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的学术研讨会”期间梁德新(2排左4)、张报彩(第3排右7)等参会人员合影。 我对地方文化有研究,曾帮助丘菊贤教授收集资料编书。 王予霞是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厦门市集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她对客家文化有研究,会向梅州的报刊投稿,我曾任杂志社的编辑,与王予霞教授有联系。黄遵宪是梅县的文化名人,生平历史我了解。她写的“黄遵宪与诗歌”的文章,我向她提出建议,应加上“黄遵宪与家乡人文资料”。最后我与她合写《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德新、王予霞),文章在几个刊物发表。那时张报彩先生以梅县客家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受邀出席会议。 梁德新、王予霞《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表在广州《客家风情》2005年第4期 2005年3月18日,“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市嘉应学院召开,有近百名来自北京、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参加,新闻媒体作了报道。我与张报彩先生的文章入选会议论文集,并应邀出席会议,为此我们的友谊加深,经常在一起交流文学<br> 张报彩先生把多年在报刊发表的文章和自己写的文章汇集成约20万字的《报采文集》。丘菊贤教授为该书写序。2009年冬他自费出版《报采文集》。2018年我也看了《报采文集二》,该书有《梅县客家学会简介》、《三明25届世客会见闻》、《我与梅县客家研究会》、《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会议时间与举办地》、《我的祖屋》、《浅谈梅州市城区的丧葬习俗》等。这些文章都是本书作者聘为梅县客家学会任秘书长期间所收集积累的资料。如《房奴随想》反映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房价”。《读书与一件撼事》是作者曲折读书路的的真实回忆,在校读书的学生看后,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诗词的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生活。有些行家看了他写的诗,都说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为他写序言的丘菊贤教授说:“张报彩的诗写得好”。书中的文章语言流畅,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有些文章看似长篇大论,但都能贴近现实,娓娓道来,不嫌累赘多言。他写的诗文内容真实,用平实的语言记述日常生活里的人和事。实践了著名学者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写作风格。<br> 《报彩文集二》由我媳妇电脑打字,我负责该书的修改校对工作。《报彩文集二》于2018年冬出版,我还为他写书评,书评曾在“梅州文学网”发表。<br> “梅县客家学会”因会长吴教授年事已高等原因,该会于2015年解散。2017年梅县区客家文化研究协会成立,协会继续承传梅县的客家文化研究。那时梅县区客家文化研究协会聘请张报彩为顾问。他继续参加客家文化研究活动,为会刊《客家文化》写稿。《浅谈梅州市城区的丧葬习俗》,此文有些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认为对研究梅州市城区的丧葬习俗很有参考价值。<br> 2019年4月23日,爱读书•读好书”活动在梅县区图书馆举行。活动由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宣传部、梅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梅州市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梅县区教育局主办,梅县区图书馆,梅县区青少年宫,梅县区客家文化研究协会承办的2019梅县区“悦读•为祖国喝彩”全民阅读暨“爱读书•读好书”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梅县区图书馆举行。梅县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廖峰松,原梅县区党校常务副校长、梅县区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常务副会长黎志健等领导、嘉宾,及相关单位人员、书画名家、客家文化研究协会代表、学生等参加了活动。<br> 张报彩先生(左3)应邀出席会议,参加了赠书仪式,把自己去年著的《报彩文集二》赠梅县区图书馆。 也许是基因遗传,张报彩先生的毛笔字又写得好,被市、县文化部门吸收为书法协会会员。他会向国内的书法刊物发表作品,有些刊物会刊载了他的作品,有些作品获得奖品和奖状。2021年起至2023年,把自己的诗歌和书法作品向书法刊物和网站投稿,有些作品被载登,有的作品获奖。他先后获得6个奖状、奖品。2021年“东坡杯”全国诗、书、画创作赛,荣获诗歌一等奖;2022年第二届“晋康杯”全国诗、书、画创作赛,荣获书法二等奖、晋唐文化传承奖;2023年“新征途”全国书、画、印联赛,荣获金奖。20224年《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荣获特等奖,《新中国15周年文艺精品金鉴》获诗歌特等金奖,被华夏开明书画院聘任为“高级诗词家”、“高级院士”、“中国诗书画网艺术委员会副主席”等。荣获2022年诗书画榜样人物,荣获2022年文艺创作英才。2023年,诗、书法、画精英人物。2023——2024年度先进文艺工作者。 2024年新中国75周年先进文艺工作者,新中国75周年先锋文艺家等。个人事迹编入《新中国75周年文艺名家大辞典》(国庆珍藏卷)。<div><br>下面是他的书法作品及获得的奖品和奖。<br></div> 张报彩先生的书法作品1 张报彩先生的书法作品2 张报彩先生的诗和书法获奖杯、奖牌证书1 张报彩先生的诗和书法获奖证书2 张报彩先生的诗和书法作品证书3 他对本地民俗有研究。他的家乡葬俗与附近不同,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刊物《客家研究辑刊》向张报彩约稿。《梅州市城区金山东郊村张家围丧葬习俗调查》发表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辑刊”2019年第1期。 《梅州市城区金山东郊村张家围丧葬习俗调查》发表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辑刊”2019年第1期。 《梅州市城区金山东郊村张家围丧葬习俗调查》发表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辑刊”2019年第1期。 因为他了解当地民俗,毛笔字写得好,附近认识他的人“结婚”和“丧事”都请他做“理事”。他把书法的知识服务于群众,平时令向报刊写书法作品,每年的春节前夕在街头为人写对联。<br> 《报彩文集三》约20万字已完稿,预计明年春出版。我看了《报彩文集三》文稿,该书是散文、诗及书法作品为主。我认为该书能够面对现实,直面人生,有血有肉,值得一读。<br> 张报彩先生的经历,如武汉大学已故的校长刘道玉所说:“真正的人才是决定自己,而不是决定于学习条件的优劣、学历的高低、家庭出身的贫富,而是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要有兴趣和执着的精神,具备了这些条件的人是可以自学成才的。”他钟爱文学的精神值得宣传,祝他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br><br><div> 作者简介<br> 梁德新(笔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广东梅州市梅县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与知识改变命运,20世纪80年代初在梅县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对地方文化、华侨文化、客家文化有兴趣。在职期间曾短期借用和兼职市县文化部门。先后聘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等。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凤凰电视台,《青年作家》等新闻媒体报道。邀请参加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嘉应学院、广西钦州学院等单位召开的客家文化研讨会约20次,有些文章入选会议论文集。在国内约40家刊物(含网站)发表约一千篇文章,编写和编著书约10本。在专家、学者、文化人士的帮助下,2009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会,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退休后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受聘数个文化单位,主要是帮助编杂志社做编辑。有时参加文化单位编书,有时为学生上写作辅导课,向报刊和网站写文章。现是《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div><div> <br>2024年11月26日14时<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