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 文 :风清月白(鹤居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2849</p> <p class="ql-block">今年11月中旬,我到访安徽淮南寿县(古称寿郢、寿春、寿州等),第一次走进考古发掘现场,还是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武王墩楚考烈王一号墓。能现场大型楚国王墓发掘,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学习者的我感到幸运,让我兴奋。当天晚上,兴致蛮高,难得酌微些小酒,酒后,在朦胧夜色,沿着千年古城墙慢步。当走到距古城南门几华里,传来阵阵锣鼓声,铿锵有力。当走近南门广场,一派喧天,市民们正在操练着锣鼓。当地朋友告诉我,寿县锣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完,我头脑间突然冒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锣鼓在现代属传统音乐和表演艺术,在古代可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它是司号,能起到传达军令、激发斗志的作用。在《曹刿论战》中,甚至认为锣鼓能够影响战争的胜负。寿县作为楚文化的最后积淀地,其锣鼓是不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楚文化的遗风吗?</p> <p class="ql-block">当晚,我请一同散步的寿县朋友和他一位曾在寿县政协担任领导的亲戚与我同回宾馆,品品茶,聊聊寿县锣鼓。在聊天中,我的猜想得到了寿县朋友们的认可。既然认可,便神聊开来。聊天完毕,我没有睡意,便借助伟大的网络,作了进一步的探究。</p> <p class="ql-block">打开战国时期各国分布地图,当时名为寿春的寿县,正处于江淮腹地,有极高的战略地位,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光绪年间的《寿州志》称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自古以来,凡是南北分裂时候的战争,寿县必成为两军交战的前沿,以少胜多经典战役----淝水之战就发生在寿县古城之下。百姓受这种生活环境的影响,养成了直爽、重义气、好争斗的民风。此等民风要表达,习武成为最佳选择,锣鼓成为心中最爱。我想,作为两军交战之时使用的鼓,在平常时日,可能就是我小时候手中的木头手枪,珍爱有加,把玩不已。何况,作为打击乐器的鼓,加上那锣,打击声是如此的高亢、激昂,此等民风,碰上锣鼓,定会两情相悦,互视知己。寿县土地上的先辈,受生存所迫,生活之娱,喜好锣鼓的风尚就会代代相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上两图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在与曾任寿县政协领导的Y先生聊到寿县锣鼓的特别之处时,他向我介绍,一般的锣都用铜来制作,可寿县的主锣,却是用钢材制作,敲击时,声音洪亮、清脆,能传数里。难道这主锣是楚国称霸的秘密武器?!可惜,当时我在现场观看广场上市民练锣鼓时,昏暗中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主锣是何等模样。</p> <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楚国以汉江上游丹阳为起点,鼎盛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最风光时有“楚地半天下”之说。我生活、工作的浦东这片热土,也曾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相当现今的总理)春申君的封地。楚国文化与同时代的中原文化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可以在《离骚》和《诗经》比较中感知到。《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原始歌舞三位一体而组成的缤纷世界。这个缤纷世界,属于屈原,属于楚国。</p> <p class="ql-block">楚国好鬼、好巫、好舞。有人称,舞蹈是楚国的国俗,从宫廷达官贵人到街头巷尾的平民百姓都喜欢异常。楚国人在宫廷舞的音乐中,加入了更具动感的打击乐器——鼓。可见鼓在当时,不仅仅是军需品,更是娱乐品。它兼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和生活享受的需要。有了生活享受的需要,不因为没有战争或战争形式的升级换代而消亡,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当今,此地与战场久远了,可民风不改,风尚尤存。在寿县,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每当遇到喜事,总是要邀请一支锣鼓队表演一番,营造气氛。寿县锣鼓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活在百姓的生活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