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博物馆

余皓轩

<h3>篇一:中国科举的历史</h3> <h3>用时:40分钟,字数:1362</h3> <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始于隋朝终于清朝末期的科举制,有别于汉代的察举制,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分科举士、选拔人才,担任管理国家的官吏。</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科举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隋605年大业元年时期到清1905年光绪废止,历经1300年,选拔了大量治世之才,可谓中国古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也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科举文化。尽管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所铸就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勤廉思想,已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东汉曹操的《短歌行》行中说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可看出。自古君王就有求贤纳士故事。有古时的周文王拉车八百步,求姜太公故事的起源是姜太公直钩钓鱼,传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是姜太公拿一根没有鱼饵的鱼竿,在离水三尺高的地方日日“垂钓”。周文王亲自登门请姜太公到府上当他的军师。而姜子牙却要周文王亲自拉车,才肯上门。周文王拉着车朝西边一口气就走了300多步,突然跌倒。跌得头晕目眩,爬起来后发现竟搞错了方向,糊里糊涂的拉着车朝东边走了500多步,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路。姜太公便说:“天数啊!周文王,你一共走了800步,周朝就存在800年。”还有汉光武帝礼贤下士,访严关的故事,更有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故事,仍然历历在目,这都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直到后来乡举里选,就是各地方的官员,将人才逐级上推,向上推举,直到推送至朝廷的制度。再到了汉代的察举制度。就是家里有孝顺的人或者官员廉洁的人,就会有地方向上选举,而形成了这样的制度。再后来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开始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的发展,隋代开始完善到明清到达高潮的。隋代的科举,围绕公平公正,不断改进,为今后的科举走向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取消了,九品中正制,认为过于狭义。此后科举发展成为了大家当官的主要途径,影响着中国的科举历史。到了唐朝,武则天时候,她一共做了三件在科举方面的创新。一是实行了武举人的考试,南京的三元巷就是武举人曾经住过而命名的,二是考生的名字都被藏了起来,以体现考试的公正性,三是实行了殿试,他这么做的原因是,用大量的底层的人才和力量来稀释掉李家王朝中根深蒂固的当时的李家的根基。后来到了宋朝的赵匡胤,把殿试开始一直传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 </p><p class="ql-block"> 直到南北榜的出现。南北榜案发生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由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批改试卷。考试结果公布后,所有录取的考生均为南方人,引发北方考生的强烈不满。北方考生联名上书,指控考官偏袒南方考生。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朱元璋命人复审落第试卷,增录北方考生,形成了所谓的“北榜”。原来全国不是一张考试卷的做法是从明朝就开始的呀,我是庆幸生在江苏还是不幸呢?</p><p class="ql-block">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由此可见中国文明最开始就有崇尚贤人政治的取向。历朝历代也对选官制度进行变革,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随后发展到九品中正制,最后终于形成科举制。通过考试选举官员,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欧美日本等国的官员考试制度,其实也是从中国学习而来。</p> <h3>篇二:中国科举博物馆</h3> <h3>用时:60分钟,字数:1552</h3>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举博物馆,由江南贡院扩建而成,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科举文化中心和科举文物收藏中心,也是中国唯一的地下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学宫东侧,隐藏着一座地下博物馆,就像一个宝匣,四周环绕竹简,屋顶是一方水如明镜的“墨池”,这就是以江南贡院遗址为基础而修建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站在门口,“江南贡院”的大牌坊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与里面的明远楼遥相呼应。牌坊上写了两幅对联。两边的柱子上写着“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中间的柱子上写着“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弹冠而起,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发轫而前。”“轫”是古人驾驶马车,就相当我们现在的豪华轿车,行进时,需要停车,让主人体面的下车,而发明的三角形的木头装置,踮在车轮前,防止车轮滚动,这块木塞,古人称为“轫”。“发轫而前”就是说收起轫,继续前行,现在表明新事物或新局面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从表面上看,中国科举博物馆贫贫无奇,只有门前的一汪1300平方米的水域,其实也是象征了中国科举的1300年历史,一碗水端平的意思。当你越往下走,你越是能觉得这座博物馆设计的新奇。</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曲折回旋的下坡路总长共130米,也进一步的形容了科举考试的1300年历史,两侧,一侧是整片的鱼鳞瓦片设计,预示着考生们从鱼一夜之间,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中龙凤。另一侧则是书上文海,成千上万的竹简密密麻麻,可见科考之路的艰难。</p><p class="ql-block"> 其次,屏幕上显示着进入考场前严格的搜身制度。尽管有严格的搜检制度,但历代科举都有夹带舞弊,夹带成为科举中最常见的舞弊方式。考生经过严格的搜检后,必须按时进场,按照规定对号入座。号舍人满后即锁住栅栏,不能随便走动、交谈,防止传递、代考,直到考完后按规定交卷出场。</p><p class="ql-block"> 然后,至阅卷日,分交八名读卷官轮流传阅,并在试卷背面做记号,得“o”最多者为佳卷,选“o”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博物馆中展示了举人庄瑶的试卷,试卷背面可以看到四个“o”与四个“△”。这份试卷上的字虽不是书法家却胜似书法家,就跟现在打印的一样。</p><p class="ql-block"> 再次,金榜是殿试后揭晓进士名次的榜文,因采用金黄色纸张,被称为“金榜”或“黄榜”,又因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也称为“皇榜”。金榜有大小之分,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告示天下。小金榜与大金榜相同,也是殿试的成绩榜,它是在缮写大金榜时另写的一张榜文,其内容与大金榜相同。</p><p class="ql-block"> 最后,科举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进士更是唐、宋、明、清各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在经过殿试的考验后,新科进士会通过朝考制度选出佼佼者,然后进入翰林院学习为官之道。因此,翰林院也被视为储才之所,朝廷宰辅多出身翰林庶吉士,士子也以入翰林院为荣。古代时流传着:“无翰林,不宰相。”现在流传着:“无院士,不校长。”千百年来这都是对人才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唐宋以来,众多的学子,有的因科举跻身社会上层,有的科举落第无意仕途。展厅内,王维、王昌龄、郭子仪、韩愈、刘禹锡、王安石、文天祥、唐寅、吴承恩、史可法等科举名人雕像,诉说着他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来到地面的号舍遗址区。这一个个按照《千字文》编号,不足1.5平方米的小小号舍承载着考生的憧憬与希望。历尽沧桑的明远楼,曾是方圆几里内最高的建筑,考试之时,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视考场,整个号舍区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得无论贫富、贵贱,不论老少、强弱,人人机会均等,只要具有真才实学,都有当官的可能。如果说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那么科举制度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制度性重大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