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刘继贤老师讲书法

行云流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法家刘继贤老师讲书法(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1月21日,周四下午。在外馆社区居委会会议室,刘老师主讲了书法的间架结构和笔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业讲评要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法练习一段时间后,要进入到临帖阶段。学书法必须要有参考的标准,来规整你的字体。完成一幅作品中,必须是一个笔法,一个间架结构,一个师傅的,必须是统一的。间架结构和笔法有基础后,可以认真临一个贴,最多临两个。字是有生命力的,笔法和结构是有骨有肉的,要有一个方法,有一个标准。临帖才能规整自己的字。不是一个贴的,绝对不行。没有基础的不规范的字是随意写的,不是书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课,主要学习间架结构与笔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法家杨再春曾经说过,书法有两大要素,一曰笔法,二曰结构。结构首要,笔法次之。刘老师说,如果从观看书法作品的角度考虑,从远处看,可以说结构是首要的,因为第一眼看到的是结构,这是宏观的,受章法、布局的影响。如果从近处再看看微观的,就是笔法。今天,我们从写书法的角度去理解结构与笔法,我要说:结构与笔法同等重要。结构与笔法是书法的两大要素。(书法的间架结构‌是指汉字笔画之间的合理搭配和有机组合,即每个字的组织形式及将其美化的构成方法。楷书的间架结构强调整齐平正、上下平稳、左右均称、轻重平衡等特点,以确保字形美观、结构稳定‌。——来源网络)结构和笔法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欧阳询讲楷书结构有36法,张怀瓘《用笔十法》,李存84法,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这些论述都讲得很好。尤其是黄自元的92法,很具有汉字的代表性。我们在临帖时,笔法好掌握而结构较难把握。“字美在形,第一关不过,何谈笔法。”宏观是美的体现。米字格、九宫格要脱离开,书写第一笔很重要,第一笔决定字的位置。如春节写福字,第一笔确定位置。老年人学书法有困难,因为记忆力不好。我们只有看的多,临的多,记忆好,这样才能记住。间架结构怎样才能掌握的快?有人用诗来记,太复杂了。最简单的方法,只有死记硬背。根据字帖来背。结构是个大概念,写字的间架结构如同盖房子,先要确定大小及位置,先把柱子立起来,再搭横梁,修屋脊等按顺序修建。间架结构又如同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的新任领导执政,首先必须要搭好架子,左右手安排好,四梁八柱弄好。书法的间架结构和一个政府是一样的。书法的间架结构,体现的是事物的完整性,是宏观的。间架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法”。靠法来约束,这是楷书。书体不同,法不同。间架结构法各个书家不同。黄自元的九十二法很有用。黄自元把每个结构的要点讲得很清楚。间架结构概念简单,具体操作起来确很复杂。间架结构不掌握好,写出来的字不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着我们一起学习笔法。下面请欣赏刘老师的课堂板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笔法,对初学者来说,学“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基本笔画的代表,把笔法的线条都包括了。但也有没有的,如竖平勾,三点水等,永字里没有。接着刘老师示范讲解永字八法(详见板书)。需要说明一下,对书法认识的八法,不同的书家,不同的书体,八法不同。如宝字盖,同样的楷书,点的形态不一样(见板书)。具体的变化很多。书写汉字的绝大部分基本笔画在永字上都概括了。笔法还包括笔画的起行收问题。通常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变化。接着演示这几种笔法的写法。中锋是指笔尖在线条中心线行走,侧锋是指笔尖和笔肚分别在线条的两侧行走,是把笔按下去行走。中锋和侧锋都是说笔在行进过程中的方法。藏锋,起笔时有反向,欲左先右,有力量,非常饱满。露锋是直接下笔,缺少力量。露锋是笔尖在外,线条纤细,比较尖的,但仔细看一下,线条的头上有点圆弧状。起笔和止笔的过程中讲藏锋和露锋。总体来说,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在以中锋为主的过程中兼有侧锋。有人说“笔笔中锋”是不对的。笔笔中锋是大概念,是讲线条比较圆润有质感。中锋行笔的线条,如果从中间截断,横断面是起鼓的,类似于小半圆形的,不是扁的,是有质感的,有表现力,有生命力的。这种断面的鼓起来的感觉是视觉效果,实际上没有。这是在评价和认识线条时的一种方法,是立体的,看着有质量,这是中锋用笔的好处。而侧锋用笔有刷的感觉,笔道扁了,不一样了。楷书里起笔藏锋多,露锋少。以“书的繁体字”为例,写楷书时笔法是一样的,而写行书五个横的起笔是不一样的,行书里要有多样性,不能缺乏变化,行书变化多一些。收笔时,如捺的写法,行笔必须是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可藏锋收,也可以露锋收。笔法中很重要的是,需要掌握中锋,侧锋,藏锋,露锋。记住不同书体,笔法不同,不同书家也不同。如隶书的蚕头写法,先往下走起笔,再往上走。行笔后往下按再往上收笔为雁尾。宋徽宗的瘦金体又不一样了,有他的特点。启功的字又有他的特色。记住,技法不同,结构不同,特点不同,起笔、行笔、收笔都不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课结束后,刘老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此时一名同学提出,怎样才能写出鼓起来的中锋线条?刘老师说,中锋线条具有凝固力,体现力量感,有美感,是鼓的。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和说明,是看起来有鼓的感觉,其实并不是真的鼓起来了。中锋线条写的时候,中间是有变化的,如柳体的线条中间就有变化,有的中间细一点,这是为增加线条的活力、表现力、有动感,这全是手上的功夫。是长期的感受。要建立这种感觉,要培养辨别能力。先用眼睛照下来,大脑神经要能识别好坏。只有先看出来,才能写出来。先分出高低,才能下笔写出来。先培养鉴别能力,见多识广,逐渐培养出来。辨别能力很重要。有定力,有判别能力,有规则,有法则。要看得多,见得多。我本人偏重于实践,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说有匠气。创新,不是有变化就叫创新,有变化,必须有质量,才叫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下功夫,多投入。”最后,我送刘老师出社区大门时,他悄悄告诉我的学书法秘诀。最后祝福我特别尊重,特别敬仰,特别感谢的刘老师开心幸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