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九日游(2)—二十四道拐、安南古城

嘉民

&nbsp; &nbsp; &nbsp; &nbsp;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在贵州晴隆县,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原是蜿蜒的古驿道,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经之地,山势陡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24个“S”型弯道顺山势而建,弯道频急,故而得名二十四道拐。<br>&nbsp; &nbsp; &nbsp; &nbsp;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的咽喉,承担了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重任。日寇曾多次派飞机轰炸二十四道拐公路,欲截断黔滇咽喉。无数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经二十四道拐翻山越岭,将国际援华物资运往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十四道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br> ▲二十四道拐景区入口处 ▲搭乘景交车去高处的观景台 ▲在二十四道拐斜对面山脊上依山而建的二十四道拐展览馆 ▲二十四道拐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悬崖山凹的陡坡上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二战期间美军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到昆明必经此路,据统计经过二十四道拐的军需品占据了当时援华物资的80%以上 ▲日军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进行轰炸 ▲1942年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负责维护滇缅公路的运输 ▲同年,美军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沙子镇(又称美国车站),并负责用美国水泥对二十四道拐砌墙维护、改修,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保障了这条“抗战生命线”的畅通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尽管条件艰苦,多次遭受日军轰炸,但得益于美军工程兵的及时维修,它一直坚守到抗战胜利 ▲二十四道拐旁的山谷民居 ▲二十四道拐展览馆 ▲馆名由时年95岁的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卢彩文题写 ▲展览馆前的石阶间是美国大兵与筑路工人互点烟火的和谐塑像 ▲是中美两国人民携手并肩抗击法西斯的象征 ▲别对火了,我帮你们点 ▲展览馆前的大炮直指群山,有拱卫二十四道拐的意思 ▲回看来时路 ▲展览馆陈列有二战时期抗战的遗物和相关介绍 ▲援华盟军使用过的军大衣、照相机 ▲左:远征军餐具套装;中:盟军剃须刀套装;右:远征军用过的水壶 ▲远征军用过的汽油桶 &nbsp; &nbsp; &nbsp; &nbsp;安南古城在贵州晴隆县莲城镇,是通往云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已有600余年历史,2013年为了拍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剧组在历史基础上对安南古城遗址进行了修复和重建,因晴隆在古代叫安南,故而得名安南古城。古城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风格独特,窗户彩绘图案栩栩如生,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更是别具一格,展现出布依族的艺术才华和独特审美观。 ▲壮观的古城大门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古城海拔1552米,四周被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是通往云南的重要交通要道 ▲明洪武年间这里被设置为县治,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变迁 ▲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老陈家染坊 ▲铁匠铺 ▲飞檐翘角别具一格 ▲《二十四道拐》剧组对安南古城遗址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其成了现代复原的古城代表 ▲东升客栈 ▲窗格动物和花草图案栩栩如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窗棂纹古朴典雅,让空间弥漫着一种宁静与祥和的气息 ▲中街和长廊 ▲长廊契合600多年历史的安南古城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古朴安静 ▲憨憨的石狮子 ▲穿过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似走过安南的旧时光 ▲二十四道拐展馆,用照片和文史资料记录并展示二十四道拐公路的抗战文化。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主要拍摄地之一,剧中是晴隆中共地下党在此组织晴隆民众宣传抗日护路的秘密指挥机构 ▲用馆内民国风情的装饰作背景,视觉效果太棒了 ▲刘家大院,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主要拍摄地之一,剧中刘氏家族主要活动场所,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布局,全景式再现民国时期商业家族生活场景 ▲刘家大院天井 ▲酒坊 ▲安南驿馆,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主要拍摄地,这里有“警察局”“ 梅松办公室”“日军指挥部”等主要场景 ▲建筑有浓郁的民国风情 ▲安南驿馆外侧 ▲核心区的一些建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安南古城的游客稀少,没有世俗的繁华与喧嚣 ▲有的只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静谧和不一样的古朴气息 ▲古朴小巷内的庭院 ▲一座神秘与静谧的古城——晴隆古城(安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