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出行第七天(11月7日)。</p><p class="ql-block"> 昨晚住在五台县,往酒店的路上,发现有一个“广济寺”离我们住的酒店不远。今天一早吃完早饭,我们就决定先去“广济寺”看看,算是临时增加了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广济寺,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仅存一座大雄宝殿,</span></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据介绍,为我国元代木结构精巧方法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独特范例。</p> <p class="ql-block"> 广济寺最引人注目和有别于其它寺庙大殿的地方在于檐柱柱头上的装饰。中间四根柱子上分别饰有两个独角兽头、两个龙头,皆兽形人面,造型夸张。在两端的檐墙上,还分别站着两个小人,仿佛在努力撑起斗栱,充满趣味。</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的塑像为大殿同期的遗物。有专家点评,由于元代战乱频仍,工匠的技艺受到影响,所塑佛像欠庄严,凡相俗骨,缺少佛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 看完“广济寺”,我们回酒店退房,然后开车前往今天第一个“正式”景点——佛光寺。</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寺内正殿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个国宝。</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初,有日本学者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p><p class="ql-block"> 有人不愿相信。从1932年到1937年初,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深入山野,查访了137个县市的1823座古建筑,却也一直没发现期望的唐代木构建筑。</p><p class="ql-block"> “我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旅途十分僻静。”梁思成这样描写进山过程。</p><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四人,骑着毛驴,在山里疲惫地走了一天,黄昏时分,转过山道,他们远远望见一个隐藏在连绵山峦下的古寺——佛光寺。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发现了这第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 “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梁思成这样记录下他走进佛光寺的激动心情。</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东大殿勘绘。</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梁思成手绘的东大殿图。</p> <p class="ql-block"> 专家对唐代建筑的评价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而富有活力”。这正是我们看到佛光寺东大殿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殿内,满殿的雕塑,色彩明朗,栩栩如生,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 屋顶有壁画,梁上有文字,真是满屋珍宝。</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佛光寺的四绝: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梁思成写道,“在一座大殿内,有唐代绘画、唐代书法、唐代雕塑和唐代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而集中在一起,更是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是中国现存三座唐代木构古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能亲临观赏,实乃三生有幸。</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的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大殿采用的大跨度八字柁架是早期建筑遗存中的孤例。墙上的罗汉壁画,为明宣德五年(1430年)绘制。</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也很不错,只是被东大殿的辉耀遮盖了光芒。</p> <p class="ql-block"> 告别激动人心的佛光寺,我们前往今天的最后一个项目——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到雁门关南入口比较近,我们当时也没有多想,直接导航到南入口。后来才知道,南入口进去,要走近两公里的爬山路,比北入口不但多走路,还少看一些景点。</p><p class="ql-block"> 对旅游前“做功课”,我一直有个两难选择:功课做得细了,怕到了现场没有新鲜感;功课做粗了,又怕漏看什么内容或遇到意外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长长的石头爬山路称为“关道”,是自古通往山上“雁门关”的交通要道,关内关外贸易往来的驼队、车队,都在这条路上上上下下。</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路已经是用石块新铺的路,靠近关楼的一段路,还保留着关路的原始状态:深深的车辙印触目惊心,讲述着关路的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我们爬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关楼。</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关楼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第一关”巨匾特别醒目。</span>厚实的城墙,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和“万夫莫开”的感觉,不禁让人想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关的这个门是雁门关的东门,称为“天险”门。门口的石狮子和石旗杆为明朝遗物。</p> <p class="ql-block"> 进东门走不远又是雁门关的西门,也称“地利”门。两门之间有“春秋楼”和一块较大的地方叫古校场,是旧时练兵习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夕阳的余晖照在“地利”门的关楼上,长城顺山势伸向远方。古时,出了雁门关西门就出塞了,当年王昭君就是经雁门关出塞的。她在此可能驻足转身、回望家乡、依依不舍,就此告别中原,走向茫茫草原……。</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作为“名关 ”,确实也经历过许多“名事”,如“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慈禧太后西逃”等。</p> <p class="ql-block"> 又是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告别雁门关,顺关道下山,结束了一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pvevp9" target="_blank">山西走太行(6)</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uj2pxy" target="_blank">山西走太行(8)</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