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铜馆(一楼)</p><p class="ql-block">欢迎来到青铜馆。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采,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夏代青铜器的萌生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都开始展现地域特色,不再局限于一种风格。汉代开始,随着铁器使用的盛行及其他工艺的发展,青铜铸造业逐渐衰落。然而北宋至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青铜复古之风又成为社会潮流。中原地区青铜器一向古朴厚重,西南地区与巴蜀两地的青铜器则仿若一朵奇葩,既丰富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内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鲜明特征。</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斝</p><p class="ql-block">商代中期</p><p class="ql-block">高31.1厘米,18.4厘米</p><p class="ql-block">您面前的这件青铜器是商代中期的兽面纹斝(ja),整体器型沉稳敦厚,风格神秘庄重。斝在商代流行的时间长,多出现于古代祭祀礼仪中作为酒器。器表装饰兽面纹,威严神秘,为商代早中期袋腹斝的翘楚。</p> <p class="ql-block">共父乙觥</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高29.5厘米,流至口长31.5厘米</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青铜器是西周早期的共父乙觥,盛酒器。这件觥造型奇特,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被戏称为“四不像”。整体铸工精湛,纹饰华美,造型庄重奇特,体现出西周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四羊首瓿</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p><p class="ql-block">高38.8厘米,口径31.6厘米</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商代晚期的四羊首瓿,是一件盛酒器。因器肩上四个立体高耸、气势不凡的大卷角羊首而得名。器物由于经历岁月的磨砺,器身矿化锈蚀,表面呈现翠绿光泽,显得十分神秘,是中国青铜鼎盛时期艺术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齐侯匜</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高24.7厘米,流至口长48.1厘米顾榴先生、沈同樾女士等捐赠</p><p class="ql-block">这件西周晚期的齐侯匜(yi),器型如椭圆形瓢,前端宽流高高昂起,后端执鋬作蛟龙探水状,龙尾向上卷起,造型生动有趣。匜是水器,可用于古代祭祀或宴席场合中行沃盥之礼。器内铭文二十二字,记载了齐侯为夫人作宝匜之事,体现了齐国和虢国两国的联姻关系。</p> <p class="ql-block">子仲姜盘</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p><p class="ql-block">叶肇夫先生捐赠</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是春秋早期的子仲姜盘,盘内浮雕和圆雕装饰了多种动物,且每个圆雕动物都能作360°</p><p class="ql-block">转动,设计精妙,体现了春秋早期工匠极高的铸造水平。盘内有三十二字铭文,记载了这件盘是大师为夫人仲姜所做的盥洗用盘,并祈求夫人长寿。</p> <p class="ql-block">透雕蟠龙纹鼓座</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高30厘米,圈足径53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春秋晚期的透雕蟠龙纹鼓座,是建鼓的底座部分。整器呈半球体,正中突起的空心圆筒用来插放鼓柱。鼓面上攀爬有十二条相互缠绕噬咬的蟠龙。</p><p class="ql-block">龙的双眼都呈现为圆形中空,龙角的两端为空槽,可能原有镶嵌物,现已遗失。此器造型立体多变,是铸造工艺和艺术造型相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牺尊</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高33.7厘米,长58.7厘米</p><p class="ql-block">1923年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春秋晚期的牺尊作牛形,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再往空穴注热水装于尊腹用来温酒。</p><p class="ql-block">器表纹饰华丽,牛颈及锅形器上还饰有虎、犀等动物的浮雕,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高超的青铜器设计与铸造水平,尤內精美。</p> <p class="ql-block">交龙垂鳞纹鼎</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高56.2厘米,口径56.3厘米</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春秋晚期的交龙垂鳞纹鼎为典型的楚式束腰鼎,束腰收腹反映了楚人对灵巧、生动之风的喜爱。此鼎器型既威武雄强又灵动张扬,纹饰更是繁复雅丽,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典型器。</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盉</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p><p class="ql-block">何鸿章先生捐赠</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是何鸿章先生捐赠的吴王夫差盃。其提梁采用失蜡法铸造透雕交龙纹,展现了吴越地区青铜工匠的高超技艺。盉肩部铭文大意为吴王夫差为一位女子铸造了此件器物。夫差在位二十三年,目前所见存世遗物多为兵器和鉴等,以往此盉未见流传,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商鞅方升</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12.5厘米</p><p class="ql-block">高2.3厘米,全长18.7厘米,升纵7.0厘米,升横</p><p class="ql-block">这件战国秦孝公十八年所制的商鞅方升,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铸造的标准量器。共有铭文75字,记载了方升的制造者、时代以及器物的用途、容积以及秦皇诏书。商鞅方升既是商鞅变法的重要物证,也是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上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八牛贮贝器</p><p class="ql-block">西汉</p><p class="ql-block">高51厘米,口径30.5厘米</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西汉时期的八牛贮贝器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是滇族青铜器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器物,也是古滇国王侯贵族象征财富、地位和权力的专用“存钱罐”。整件器物铸造精美,体现出古滇国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大晟蕤宾中声钟</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高27.9厘米,口纵14.5厘米,口横18厘米</p><p class="ql-block">大晟(sheng)蕤(rui)宾中声钟,制作于北宋政和年间。大晟钟是宋徽宗为统一全国音律高低而基准古乐十二律所铸造的新钟。此钟的背面刻有铭文“蕤宾”,代表此钟为十二律中的第七律。大晟钟对于现如今研究宋代黄钟标准音高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雕塑馆(一楼)</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大量多种材质的雕塑作品出土。</p><p class="ql-block">夏、商、周三代在继承早期文明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加瑰丽的玉器、石刻、骨雕和青铜铸造等工艺性雕塑。秦汉时期,工艺雕塑更为丰富多样、技艺也愈加精湛,墓葬雕塑也在这一时期形成规模,画像砖、画像石艺术成为时代特色。东西方雕塑艺术的交流,随着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汉地,掀开新的篇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石窟、寺院宗教雕塑进入繁盛期,墓葬雕塑继续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雕塑中有所体现。五代、两宋时期,墓葬、石窟雕塑由盛转衰,而寺观、建筑以及工艺雕塑迎来了繁荣的时代。元、明、清三朝,雕塑艺术则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时汉藏雕塑艺术的融合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呈现别开生面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瓷罐</p><p class="ql-block">西晋</p><p class="ql-block">这件西晋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瓷罐,由东汉时期的素面五联罐发展演变而来。瓷罐上方堆塑了楼阁院落,其间贴塑胡人或佛像,罐体贴饰鸟兽、胡人和鱼类等形象,场景复杂,形象生动。它寄托了古人向往在另一个世界也过上丰衣足食生活的美好愿望。其上的佛像与胡人形象也反映了西域贵霜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展现了魏晋时期雕塑中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白石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齐</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头部较大,上身修长,整体塑造几何化,北齐特征鲜明。佛像前额有一个镶嵌白毫的洞。佛像身着贴体敞领袈裟,背光中装饰有缠枝花卉纹,这都是受到古印度笈多王朝时代艺术的影响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石一佛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南朝</p><p class="ql-block">这尊南朝石一佛二菩萨像源自长江下游地区的南朝齐、梁之际,由石灰岩雕成。现存南朝单体造像多出土于四川成都及岷江上游地区,故此像尤为珍贵。佛像肉髻较高,穿两层袈裟,里层通肩袈裟领口低至胸部,表现了南朝佛像的时代特色。外层宽大的袈裟为形似南朝士族服饰的“褒衣博带”式样。</p> <p class="ql-block">铜阿弥陀佛三尊像</p><p class="ql-block">隋</p><p class="ql-block">这尊隋代铜阿弥陀佛三尊像在四脚长方形的牀座上承有一佛、两菩萨、两供养人以及两护法狮。佛与菩萨采用失蜡法铸造,并以透雕的形式完美展现了造像精湛的制作工艺。这件作品体现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从南北朝时期多元化的样式向隋朝式发展的过程,形体稍显僵直表明北齐影响依旧日明显。</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思惟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这尊是唐代鎏金铜思惟菩萨像。菩萨盘腿而坐,右手托颊呈思惟相。初唐时期,古印度笈多风格的思惟像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尊菩萨发髻高耸,束发披肩,四肢修长,宽肩收腰,体现出武周时期的特色。根据菩萨像的底座结构判断,这尊造像可能是一整套群雕中的一身菩萨。</p> <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这尊北宋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可能源自山西地区,表现的是水月观音的形象。菩萨表情温存娴静,袒露右胸,胸前衣带垂落,呈现一种随意、舒坦的舒相坐姿,这本是源自印度笈多至帕拉时期的一种观音造像姿态,但表现方式到宋代时已中国化。这尊木雕像是由多块木料组装拼接而成的,表面经过后代妆銮。</p> <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大势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这尊是金代的漆金彩绘木大势至菩萨像,头冠上的宝瓶是大势至菩萨的独特象征。其源自山西南部汾河流域。金、元时期这一地区木雕造像繁盛,表现出身材壮硕、装饰华丽、雕刻立体、线条流畅、夸张等特征。造像样式一直延续并影响了当地元明时期寺庙壁画创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绘塑结合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旅行时间:2024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旅游地点:中国上海</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杨大明</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杨大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1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