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堂的街头</b></h1><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国外玩,我们就是人家眼里的“老外”旁观者,经常看到街头有一些“漂泊者”,大多数看见的是两类,一是街头演奏者,多半都在地上放个收钱币的小罐罐。还有就是睡在街头桥洞的无家可归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一位欧洲导游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因为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视角去理解世界。欧洲大都市里街头的形形色色的“类乞讨者”并不全是我们以为的乞丐,干脆直说就是有些人就是喜欢那个生存状态,你不能简单说他不愿意上班,其实好多人都有住处,他就是喜欢自由,不愿意受任何约束,不愿让别人支配自己的时间,宁愿无所事事也不愿意把生命交给老板有偿耗掉,按我们的说法是打卡打螺丝。现代资本社会就业观念是多元的,失业者并非一直失业,除了被动失业也有主观不想工作的,有工作也并不意味稳定。社会对职业高低和自由职业者乃至失业者没有势利眼和歧视。发达国家的低保福利,也是让我们能从表面上看到很多无职业游民的原因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比如街头演奏和街头画画,这件事情确实有乞讨的意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有偿欣赏是对表演者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人格的基本,正规音乐会也是要买票的,凭什么演奏非要在场馆准入?谁都可以随时随地拉一曲,只要好听,你也不好意思白欣赏,所以有偿欣赏不在形式和场所,本质是一样的,而且并没有强要你掏钱听。这不是更人性吗?连评价权都交给你了,你保证买票进音乐厅就是你真满意的演奏吗?事实上街头演奏者里,确实有很多弹得拉得都还真的很好听的。艺术的本体是双向的,离了受众艺术就不完整,欣赏的本身就是参与艺术,还有比街头更接地气的场所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还有街头画画的也很多,成分更复杂,城市风景画本身就产生于街头,自古以来街头画画的名家巨匠也有,美院学生也有,自由爱好者也有,事实上街头才是城市生活最好的绘画灵感之源。世界名画里一半都是在街头画出来,或有街头元素。所以你看到的街头画家可能是失业者,可能是学画的学生,可能就是个喜欢蹲街头晒太阳的顺便画几笔,更可能是你只识画不识脸的大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资本社会,客观上靠正规拍卖出售绘画作品的,恐怕几万几万万分之一都不到,不论你是不是专业画家还是学生,不论你有没有名分,不管你画得什么水平,能在街头“卖画”,能有人喜欢你的作品,难道不是人类最理想最完美最公平的精神市场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最有意思的是街头地摊和摊贩,有在规定日子家家户户都摆出剩余物资的跳蚤市场,规模可大可小,小到一个人都能随地摆个“旧货摊”;也有最底层甚至是瘾君子交换基本生活用品的以物易物摊点;还有定期的形形色色各类“烧友火腿”的“兴趣收藏交易会”五花八门,见到飞机坦克也别见怪。<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更多的“街客”是坐露天咖啡馆的人,他们概念里的咖啡馆就是坐着看大街的,多半一定要露天,所有咖啡馆都有露天坐,各种年龄的都有,除了约谈事情的和情侣,很大数量的都是独坐,西方人好像个性如此,一杯酒盅大的咖啡可以坐上个大半天,看街,看车,看人,望呆,和你看不见的“思想”。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画家的经典巨作太多都是咖啡馆里“坐”出来的。这是他们最惬意的酷爱和享受,看他们那种悠闲,完完全全是已经在天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汉语的“漂泊者”这个词英文里没有,只有流浪者的词义。查了一下英文,对流浪汉,无家可归者,街头演奏,街头艺术家,街头行为艺术,乞丐,都有极严格的定义,不是当地人你搞不清楚的。作为人文记录,拍点照片,找不到一个词能完整概括街头风情,但是我确信街头才是人间真正的天堂,因为你在街头看到的,是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我只好用模糊的文学眼光,去记录这个祥和天堂,叫做“漫游的灵魂”。<div> 街头,好比鸟儿栖息的森林,林子大了,啥鸟都有,祈祷林子里永远不要有猎枪,愿街头的阳光照亮人间天堂所有灵魂。<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