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淡然

涛声依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了大半辈子,我的人生旅途快要走到尽头时,似乎才悟出一个道理,一个极其简单且直白的道理,人要懂得淡然,学会淡然,享受淡然。人生的最高境界,往往不是辉煌登顶的时刻,而恰恰是平凡淡然的一生,是活成一个“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散淡之人,那才是真正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世事无常,淡然处之。淡泊的人生,如一株幽兰,将淡雅的芬芳洒满世界,宁静而致远。漫漫人生路,所有的经历一半是喜,一半是忧,命运中所有的纠缠只为半称心,需要几分看远,几分看淡,心也从容,路也从容。诚如《道德经》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惜别的海岸</i></b></p> <p class="ql-block">  保持淡然的心智。只有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拥有一种常人的胸襟,淡泊于名利,拒绝于贪欲,才能成大器,攀高峰。</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学昆仑”的著名学者钱钟书,80年代初,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要他去讲学,每周只需讲12节,每节40分钟的课,报酬16万美元,并可偕夫人同往。如此丰厚的待遇,却被拒绝了。他的小说《围城》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美国一位布什家族的女士打电话要拜访他,希望一睹老先生的风采,遭到婉拒后,仍然坚持要见。钱钟书对她说了一段幽默的话:“如果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一定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p><p class="ql-block"> 提倡淡然的社交。一个人的社会交往,与他的性格、兴趣乃至价值取向密不可分。有人喜欢热闹,广交天下之友;有人喜欢安静,偏安一隅,不失桑榆。曾国藩曾言:“一生之成败,关乎朋之贤乎,不可不慎也。”人生虽不似得一知己足矣那般夸张,但“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之说,还是要谨记的。要逐步淡化交友意识,缩小交友圈子,尤其是到了我们这把年纪。昔日的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久合必分,久聚必散,能不聚则不聚,能少聚则少聚,保持一定距离,距离产生美,所谓小别胜新婚,夫妻尚且如此,何况朋友乎?每日里呼朋唤友客满座,醉生梦死度时光,是极不适宜,极不明智的。</p><p class="ql-block"> 经营淡然的日子。每一个生活在市井中的小民,晨起暮落,波澜不惊的生活状态,是最具代表性,最富烟火气的,所谓“桃花源里可耕田”,又何尝不是世人对宁静、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有一则庄子宁为庶民,却不愿做官的故事,将人们的这种心理昭然若揭。楚王得知庄子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有意聘请他出山辅佐朝廷,派了两位大夫,找到正在垂钓的庄子。说明来意后,庄子对两位大夫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3000多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愿意生时在泥潭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说:“自然是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吧,我也愿意在泥水中曳行。”不同样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同样的;对目标的追求,也是不同样的。</p><p class="ql-block"> 找回淡然的自己。我们每个人的人之初,其实都是极单纯,极淡然的,只是这个复杂的世界让他们变得世俗了,变得污秽了。我的前半生几乎是在浮躁、彷徨中度过的,也许只有到了今天,我才读懂了生活,才少了些许轻浮,多了一点厚重。</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做人,既不要总想着改变别人,也不要轻易地被别人所改变。圆满人生的最好活法就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适合即可,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无关对错。</p><p class="ql-block"> 尘世间的人活得都不易,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布衣庶民。高官有贪腐被捉之虞,贫民有生计之忧。有一位曾是人民教师的厅级贪官,在法庭上忏悔时说道:“早知如此我就不当官了,不如在教师的岗位上干到退休,拿着高级职称的工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不会失去自由。”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祸事不出,焉知进退?</p><p class="ql-block"> 自从退休后,除非万不得已,我难得再去办公楼,再会旧相识。我知道,自己的存在,早已成了过去时,别人的那种碍于情面,虚与委蛇的敷衍,分明是戴上了面具的,我还不如知趣些,洒脱些,找回淡然,做一个真实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