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大地,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明的摇篮。农业之于国家,犹如脊梁之于人体,支撑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农民,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始终是社会的基石。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穿越千年的风雨,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忆当年上山下乡,正是乡亲们手把手教会我使用这些古老农具。</p> <p class="ql-block">犁,这古老的耕地神器,其历史可追溯至炎帝时期的耒耜。最初,它不过是一根尖锐的木棍,被称为“耒”。随着时间的推移,犁逐渐进化为一种更为高效的翻土工具——“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牛拉犁的出现,标志着农耕技术的一次飞跃。汉代的犁虽已相当成熟,但操作起来仍需二牛三人方能完成,故有“二牛抬杠”之称。直至唐代,江南地区发明了一种更为轻便的曲辕犁,亦称江东犁,仅需一人一牛即可轻松驾驭。这一创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也使得犁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直至今日,它依然是许多地区不可或缺的农具之一。</p> <p class="ql-block">耙,这看似简单的碎土工具,却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汉代,人们便开始使用一种名为“铁搭”的手工齿耙来破碎耕起的土块,为播种做准备。到了唐宋时期,随着江南水田的广泛开发,耙的应用也日益普及。根据不同用途,耙的形态各异,有长条形耙、人字耙和方形耙等。除了基本的碎土功能外,耙还能有效清除杂草,抑制虫害,甚至在干旱地区发挥保墒作用,堪称多才多艺的农耕助手。</p> <p class="ql-block">辘轴,这古老的畜力农具,主要用于犁耙之后的水田平整工作。通过碾压土壤,它能够使土地变得更加平坦,为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据记载,辘轴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那时牛耕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尽管如今许多地方已经改用现代化的农机设备,但在某些偏远地区,辘轴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见证着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手扶拖拉机的普及,传统的牛耕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小巧灵活的机械,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显著提升了耕作效率,成为新时代农耕的标志性工具。手扶拖拉机的出现,标志着农业机械化的新篇章,也预示着传统农具的逐渐淡出。</p> <p class="ql-block">而在广袤的平原地带,中型拖拉机更是成为了主流,它们以强大的动力和高效的作业能力,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面貌。然而,在这机械化浪潮的背后,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老农具,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它们不仅是农耕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照片采自互联网。感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