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乡风文明天地新</p><p class="ql-block"> 文/邱步道</p><p class="ql-block">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老家江苏兴化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河汊纵横、仓廪殷实,历代先民后裔在这片广袤的水乡泽国耕耘播种,既依靠丰富的资源禀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同时又契合特有的地域环境形成了良莠并存世代传承的民风民俗。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解放不断更新,尤其是对传统乡村文化与风俗习惯的重新审视,农村人对过去多年沿袭的“热衷在正月初为儿女办婚事、送别已故老人长时间多频次地举行繁琐的祭祀活动、不避表兄妹成亲实现亲上加亲、采用女儿换亲成全儿子婚姻”等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已在移风易俗激浊扬清中得到彻底摒弃或创新改进,但在我老家海沟河一带的许多村落,庄户人面对有些根深蒂固的乡风民俗,真正做到解除思想禁锢,调整精神取向,打破祖传定势,变革习惯做法,则是在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与时俱进中革故鼎新,让现代文明乡风吹遍古老村庄每个角落后,才开始潜移默化进入人们心田,悄悄地改变着庄户人的生产生活。笔者近期通过调查走访,撰写了几篇反映新农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系列报告,今天推出第一篇一一</p> <p class="ql-block"> 祭祖不只有男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祭祖孝亲,追宗溯源,是兴化里下河地区“孝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历代农家子孙恭敬感恩已逝亲人,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的自发行动。</p><p class="ql-block"> 在我老家金储村及邻近村庄,每年祭祖均以同姓同族为组织单元,按辈份高低年龄大小轮流牵头主办,整个活动由本族健在年纪最大、最有口碑声望、最谙熟祭祀习俗的长者主持,确保集中祭拜按事先方案规定流程组织实施。每逢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清明来临,无论是在本村留守耕种的老人,还是漂泊在外为生活打拼的儿孙,都会在节前最后一个周末,从四面八方赶回村里,不约而同齐聚到主办户家,晚上兴高采烈地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祖宴会。随着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觥筹交错频繁互动,大家在认祖归宗中拉近心灵与感情距离,或诉说亲情表达思念,或敞开心扉直言诉求,或铮言提醒响鼓重槌,或对标找差见贤思齐,或饮水思源感恩养育,或重温家训启智润心,或伸出援手结对帮扶,或激励勉励畅想明天。虽说祭祖聚餐吃的是农家饭,喝的是平民酒,但血脉相融的浓烈亲情,足以让参与者感受到大姓大族子孙后代的幸福与自豪,脸上洋溢的亲情、绽放的笑靥,往往在夜深人静时也难以平静。第二天晨光熹微旭日东升,孝子贤孙们便跟着主办方捧着供品、带着香烛、提着纸钱,统一坐上挂桨船开往坟地。祭祖仪式开始,首先是老老少少齐跪高祖坟前,集中举行扫墓、敬供、点烛、鸣炮、烧纸、磕头等祭拜仪式,完毕后再有序散开,分别来到其他先祖、亲人坟前烧纸叩拜,整个流程贯通衔接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祭祖既是庄户人崇尚“百善孝为先”的生动实践,也是子孙后代信奉“我祭则得福”的美好初衷,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宗族女子不宜参与集体祭祖,成了民间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这个不成文的乡规民戒,既无从考证其合法性合理性,也引起了新生代们的不满情绪。2018年春季,本村许氏家族举办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在外能人许老板因为没生儿子,便邀约两个嫁到外村的女儿一并参加。本来培根固元是件好事,想不到主办户不仅不安排坐席,反而还在私下搬出老规矩冷嘲热讽,惹得许老板现场大发雷霆,弄得聚餐不欢而散。</p><p class="ql-block"> 针对这场出人意料的祭祖风波,两位年纪大的长辈感到情况紧急,连夜召集几位宗族代表召开祭祖议事会。会上,有人恪守规制,先声夺人,直言不讳,说“女人不踏先人坟墓,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做的,现在不要问为什么、凭什么,关键是心怀戒惧,无条件地遵照执行。”对此看法和论调,也有人不敢恭维,提出反对意见,在会上展开激烈地思想交锋,认为都什么年代了,男女都一样,不管是女儿、孙女、曾孙女,只要她姓许,谁都不能剥夺她们祭祖孝亲的权利,她们作为姓许的后代,理应在神明、祖宗、先人面前一律平等。看到双方抬杠争执不下,也有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弊端,深刻反思当晚事件的性质和危害,表明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认为祭祀祖先、恪尽孝道、感恩养育、祈福许愿,是每个子孙后代的共同心愿,把三代之内的直系女性拒之门外,既没有兼顾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也不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不仅是对没有子嗣家庭的最大伤害,而且还会削弱动摇宗族的亲情纽带与血脉根基。议事会开到大半夜,大家对集中祭祖不设性别门槛的认识,逐步在析事明理中趋于一致,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了“可先行先试再看看效果与反应”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初春,许氏祭祖打破常规,成为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族姓,允许姓许的女性后人参加,不仅深受同姓户族的普遍赞同,而且增加了不同辈份人员参加集体祭拜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在许氏家族的示范带动下,村里其他10多个大姓大族也纷纷效仿,在两年内先后完成了祭祖的破旧立新、扩面转型、提质增效。去年,我回村里参加邱氏集中祭祖,悄然发现四大喜人变化:集中祭祖的规模不断扩大,由原先的10桌人增加到现在的15桌人,这5桌的新面孔主要是已逝亲人的女儿、孙女、曾孙女;祭祖人员的文化层次得到提高,参加祭拜的女性当中不乏过去曾经名噪一时光宗耀祖的“状元女”,有些还是毕业于国内外名校的硕士、博士,有几位女教师、女企业家、女公职人员还亲自撰写了祭文,不仅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与感恩之心,而且让孝文化在墓地坟茔得到充分彰显;参祭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在只生女儿的家长脸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过去到此为止越俎代庖变为现在男女平等辈辈参加,同样的子女延续香火传承,彻底打消了他们的自卑感、失落感;回归了祭祖孝亲的文化内涵与应有之义,调高同姓女性定位吸纳全员参加,既是对已逝先人的深情告慰,也有利于增强子女后代的培根意识、亲族观念与齐家觉悟。我有个侄女在苏州某知名企业工作,她在去年参加集中祭祖后,动情地对长辈们说:“我小的时候爸妈忙着上班,是爷爷奶奶帮助带大的,记忆中还是爷爷奶奶出殡下葬时到坟地给他们磕过头,这么多年我时常做梦都想给他们烧点纸钱,现在终于可以跟哥哥弟弟们一样,正大光明地来表达孝敬孝心了。今天的集中祭祖仪式感、归宿感、荣誉感很强,让我找到了孝亲敬长的方向,追宗溯源的文脉,夯实打牢了弘扬孝道、向亲而行、以善养德的思想文化根基。明年轮到我爸牵头主办,所有费用全都由我们女儿来出。”</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看到各路由原先清一色的男丁出阵,转变为现在男女混合上场的祭扫大军,一些有学识有见地的族长们感慨万千,啧啧称赞此举摒弃了传统偏见,消除了性别歧视,打通了户族壁垒,增强了祭祖孝亲的思想引领力、组织动员力、情感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行动影响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