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泉清照千古 ——访章丘李清照故居

强哥(孟庆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脉泉清照千古</b></p><p class="ql-block"><b> ——访章丘李清照故居</b></p><p class="ql-block"><b> 孟庆国</b></p><p class="ql-block"> 在群星璀璨的唐诗宋词的历史星空中,有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女明星,她就是被称为“大宋第一才女”“一代词宗”的李清照。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为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命名,其中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李清照。这是外太空上唯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份崇高的荣耀,属于李清照,也属于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出生在山东,出嫁在山东,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东度过的,山东人颇为李清照而自豪。在济南历城区的趵突泉边、章丘区的百脉泉畔、青州的范公亭公园,分别建有李清照纪念馆,让这位才女与山水名泉为伴,永远与家乡人民在一起,并将其作为彰显齐鲁大地人杰地灵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秋去冬来,惠风和畅,选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踏访之旅。郑州“米”字型高铁网的建成,最后的一“撇”通向了东北方向的济南,大大方便了豫鲁两省间人员出行,原来近一天的行程,现在仅需两个小时就到了。饱览了泉城名胜趵突泉风光,探访了漱玉泉畔李清照纪念堂胜景,我和陪同的文友驾车直驱章丘明水镇,这里是李清照出生的地方,我要实地看一看,是什么样的风水宝地,能孕育出李清照这样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佳丽。</p> <p class="ql-block">  一座巨大木牌坊耸立,巍峨古城墙雄峙,大片古建筑错落的明水古城出现在眼前,古城外宽敞的停车场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看车牌即知,不少从外地来的旅游大巴和旅客。一个县城景点,有如此大的人流,出我所料。</p> <p class="ql-block">  明水镇是章丘县治所在地,明水古城始建于唐,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这里地下水源丰富,地表百泉喷涌,故有百脉泉之称。百脉泉与趵突泉同出一脉,泰山余脉在岱北广袤区域形成的地质构造,使济南城南绵延起伏的山区、丘陵和城北坦荡的平原形成对应,山区的巨大水系在地下渗漏北流,至平原某处受阻后,承压水喷涌出露,形成一孔孔泉眼。泉是济南的灵魂,主城区集中在历城区,城外集中在章丘区。道光《章丘县志》称:“百脉泉位于县城南25里,明水镇东,绣江源也。方圆半亩许,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如贯珠,历落可数,故名。”古时候济南城北和城东,水系纵横,遍布沼泽、荷塘、垂柳、茅舍。元代历史地理学家于钦所著方志《齐乘》中写道,“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今人多知趵突泉,而少知百脉泉,盖因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济南泉城的名分,而百脉泉偏居章丘一隅,被趵突泉盖住了风头。水源丰盛的地方,往往人脉也旺盛。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百泉喷涌的地脉,不仅滋养了闻名天下的章丘大葱,也孕育了房玄龄、李格非、李清照这样的人杰,孟洛川这样的儒商,积淀下丰厚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正是被这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所吸引,来自乌镇的旅游产业开发团队,依托百脉泉域的自然基底与千年古城的文化积淀,以“理水·营城·传文·生活·产业”为理念,历时数年,打造出占地2400余亩,融泉水生态、历史人文和现代产业于一城的明水古城景区。从高大的城门入内,小桥流水翠柳岸,黛瓦青墙摇橹船,古装佳丽撑花伞的江南古镇风韵,与恢宏的府衙、邮局、瑞蚨祥鸿记等古建筑和街道两旁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的商铺、作坊、戏园、酒肆等,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仿佛进入了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故居又名清照园,原来在百脉泉公园内,现已与明水古城融为一体,进行重新布局和整体提升。故居位于景区西北角,以百脉泉群为中心,依泉建造的院落厅堂、楼台亭榭,曲径游廊环水布局,形成了一片相对独立又别具一格的建筑群,是一座集南北园林风格于一体的园中之园。故居院门四柱顶立,覆瓦起脊,门楣上悬挂的“李清照故居”匾额,出自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古文字研究专家黄盛璋手笔。大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木刻对联:“与青莲后主齐名,词坛载誉称三李;同绿绮梅花作伴,杏靥含愁寂半生。”上联高度评价李清照堪与李白、李煜齐名,下联凝括了李清照的人生与故居风貌。</p> <p class="ql-block">  门外两侧各立一碑刻,一侧的“一代词宗”碑刻,由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被毛泽东称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的舒同题写;另一侧是四棱碑,名曰 《廉先生序》碑。这是一通在章丘县廉家坡村发现的元代碑,碑文涉及李格非的家世里籍,是李清照祖籍章丘说的主要依据。碑四面皆有文字,正面是李格非的序文,序后是李迥和廉遵谅的跋语,背面是刘敏中的《廉先生碑阴记》。不远处还立有一通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时任章丘知县董复亨所纂修的《章丘县志》第28卷的部分文字。根据两通碑文记载可知,廉先生名复,北宋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弃科举后隐居于“绣江之畔,胡山之麓”的廉家坡村,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卒。次年,李格非作《廉先生序》以祭之。37年后的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廉复之孙廉宗师等将序文刻石立碑,李格非之侄李迥题跋于后。原碑遭劫毁失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廉氏后人廉锐等又重新刻石立碑,并增刻了廉锐之子廉遵谅的跋语和廉锐表叔刘敏中的《碑阴记》。该碑在“文革”中遭破坏,后经文物工作者多方搜寻,觅得残石6块,残碑现存章丘博物馆。1996年建清照园时,依据原碑样式并参照《章丘县志》和《济南金石录》所录的4篇碑文重新刻石,立于李清照纪念馆门侧。</p><p class="ql-block"> 在这篇序文中,李格非称廉先生是“同里人”,文末署“绣江李格非文叔序”。李格非之侄李迥题记云“迥忆昔童时,从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水静,得先生之居。”据此可知,李格非是绣江人,他的家西距廉先生居处三里路。绣江是章丘的别称,章丘境内有绣江河,发源于百脉泉。对照碑文,可知李格非故居在百脉泉附近,这里西距廉先生故里廉家坡村正好三里。元朝著名散曲家刘敏中也是章丘人。在《碑阴记》中,他深为同乡前辈中能有李格非这样的高人、高文而荣耀。</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董复亨纂修了34卷的《章丘县志》,肯定李格非是章丘人,将李格非、李清照的著作列为重要文章收录于县志中,并作了翔实、中肯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大门,迎面是一间悬挂着“龙泉漱玉”匾额的榭,厅内立着一尊李清照全身塑像,是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的作品。李清照亭亭玉立,紧蹙双眉,昂然远瞩,栩栩如生,目光中饱含忧患之情与爱国之思。上方悬挂着当代书法大师刘炳森题写的“一代词宗”金匾,身后是写有李清照《声声慢》词作的木制屏风。</p> <p class="ql-block">  转过屏风,就是闻名天下的百脉泉了,但见方圆几百平方米的一池水面上,多股泉水从湖底涌出,喷珠溅玉,晶莹剔透。最有气势的当数梅花泉,五股泉水如梅花状排列,竞相激涌,雪浪翻滚;梅花泉东边是漱玉泉,独占一小泉池,四周有青石护栏,池底铺鹅卵石,水色如玉。相传李清照当年经常坐于漱玉泉边,面对泉水,构思词句,故将其词集取名《漱玉集》。漱玉泉和梅苍泉同气连枝,泉水汇入明水湖,明水湖中也有不少泉眼,其中一泉位于龙泉寺前,因井深璧黑,喷出的泉水在阳光下呈墨色,故称“墨泉”。墨泉为百脉泉中单孔流量最大的涌泉,形似花蕊,声若隐雷,异常状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方池半亩水盈盈,萍藻交横彻底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万颗珠玑时沸涌,一天星斗自空明。</span></p><p class="ql-block"> 清代章丘秀才焦诜曾的这首《百脉泉》诗,恰如其份地概括了百脉泉胜景。徜徉在泉、池、河、湖交织的人行道上,草丛中、灌木下、石缝里,脚底下,随处可见纤细的泉水和淙淙的溪流,有时还要踏着漫水的石板跳跃而过。泉眼里浪花翻卷,湖面上水波涟漪,河湖岸绿树婆娑,柳青竹翠,草芳茵绿,亭台楼阁,假山奇石,浑然而成一幅天然画卷,微风吹过,清爽的气息沁人心脾。漫步其间,我不由感叹:这成片清冽的泉水,是大自然馈赠的玉液琼浆,只有这天设地造的灵动地脉,才配得上李清照这样的灵性才女。</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故居内有两处建筑,一处是“燕寝凝香”,另一处是“漱玉堂”。燕寝凝香出自李清照《感怀》诗:“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燕寝是内室的意思,凝香表示居室的高雅。室内模仿李清照夫妻的起居室布局,屏风迎门,东侧是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和美的饮茶塑像,西侧是李清照夫妻的卧室。漱玉堂以李清照《漱玉集》中“漱玉”二字命名,迎门屏风是李清照的行迹示意图,室内绘制有18幅写意画,并注有文字说明,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李清照从出生明水到仙逝江南的漂泊人生一一</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元丰七年 (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章丘明水镇百脉泉畔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历任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太学正、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著述颇丰。李清照的母亲系宰相王珪长女,2岁时王氏去世,李格非又娶了王拱辰的孙女。有这样一位文学家父亲,和两位宰相府闺秀为生母、继母,李清照在文学上可谓得天独厚。少年時的李清照主要是在故乡度过的,后随父居于汴京。优雅的生活条件和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加上聪慧颖悟,李清照学问日进,自幼便才华渐露,“诗名早扬”,受到文坛名家、苏轼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史称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补之多对士大夫称之”。16岁,李清照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span>一时轰动京师,“文士莫不击节称赏”。17岁得识张耒(字文潜),读其名作《读中兴颂碑》后,有感而发,挥毫写出《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在这二首诗中,李清照站在史评家的立场,述评“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忧虑和独到的见解,令世人刮目,时人赞其“才力华赡,逼近前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第三子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赵明诚乃俊彦之才,自幼笃志学问,尤喜金石典籍研究。“赵、李族寒,素贫俭”,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每当初一、十五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赵明诚出仕后,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他们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李、赵两家藏书甚丰,二人仍觉不够,常借朝廷馆阁收藏的珍本秘籍“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无奈囊中羞涩,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幸福与欢乐.</p> <p class="ql-block">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政治风浪迭起。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司马光、苏轼等“旧党”遭排斥,李格非卷入其中,史称“元祐党争”。在宋徽宗亲书、并刻石端礼门的元祐党120人名单中,李格非列26位。罢官后的李格非,携家眷回到原籍章丘。后党争愈演愈烈,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三年(1104年)受“”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及“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等诏令株连,李清照不得不与丈夫分手,回原籍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直到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朝廷毁《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李清照才得以返归京师,与丈夫团聚。</p><p class="ql-block"> 大观元年(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过世,时丞相蔡京诬陷其“疪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职,其子的荫封亦因而丢失。赵明诚受此牵连,先入狱,后罢官,是年秋,带着李清照回到青州老家。离开勾心斗角的官场,没有了别离愁苦,两口子心情愉悦地过起了清闲日子。他们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意,为自己的书房和内室起名为“归来堂”和“易安室”。李清照自此号“易安居士”。</p><p class="ql-block"> 在青州故里,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子,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易”。每收集到喜爱的古书、字画、碑帖,夫妻就勘校摩玩,烹一壶清茶,比赛谁能确切地说出某书、某段在第几页、第几行及历史掌故的出处,胜者饮一杯茶。大多是李清照胜出,因此常常开朗地举杯大笑,以至于将茶水都洒在自己的怀中。“燕寝凝香”室内伉俪相坐饮茶的塑像就是他们这种生活情趣的再现。在青州期间,李清照还写了一篇震古烁今、举世瞩目的《词论》,以不让须眉的果敢精神,尖锐地评述了唐宋诸多词坛名宿的不足,响亮地提出了”别是一家”的主张。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日子过了十三四年,赵明诚被重新起用,先后任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南)知州。李清照随丈夫到任所居住,虽然离开了故乡,但还在齐鲁大地这片厚土上,生活依然和风细雨。这期间,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的《金石录》有了雏形,它既是赵明诚博学勤奋的成果,也是夫妻和谐生活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完美的梦最易破碎,一场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的恬静生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初,金兵破汴梁,俘二帝,北宋覆灭。六月,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即位后逃往江南。八月,赵明诚起知江宁府(今南京,后改建康),兼江东经制副使。李清照返青州,整理遴选家中收藏文物,装载15车运往江南。另有10余间房屋所储书册,准备明年再运往江宁,不料发生“青州兵变”,10余屋藏品付之一炬。兵荒马乱中,李清照以纤弱之躯和大智大勇,押送着15车文物器具,将蔡襄的《赵氏神妙帖》贴身收藏,一路历尽艰辛,辗转数月,终于抵达江宁。</p><p class="ql-block"> 虽遭大难,但家还在,作为江宁知府的夫人,李清照又度过了一年多的闲适时光。这期间,李清照“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然而,一件叛乱事件,却让夫妻感情产生罅隙。建炎三年(1129)二月,江宁御营统治官王亦准备叛乱,下属将此事向赵明诚汇报,赵没有放在心上。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赵明诚部下击败。天亮时,下属前去找赵明诚报告,却发现他在昨晚兵变时逃跑了。赵明诚因临阵脱逃被革职,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想起丈夫弃城脱逃的丑事,以及诸多将士矢志抗金的事迹,一时激愤难平,愤然吟诵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夏日绝句》。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还没坐稳又被贬。后再复职,赵明诚独赴建康,中途染上疟疾。暂住池阳的李清照闻讯,一天一夜舟行300里前去探望服持,赵明诚却一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李清照悲痛欲绝,和着泪撰祭文悼念:<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span>夫葬毕,李清照大病一场,一段将近30年的姻缘就此落幕。</p><p class="ql-block">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失去了精神上的知己和生活上的依靠,从此,她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一样,开始飘荡在刻骨的凄凉悲愁之中了。金人进逼,人心惶惶,当时赵明诚的妹夫李擢任兵部侍郎,护卫隆祐太后在洪州(今南昌)。李清照派人将从青州运出的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送李擢处,不料金人陷洪州,这些文物在战火中全部散失或焚毁。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她曾一度想投奔随朝廷逃至绍兴的弟弟李迒,可弟弟只是一个敕局删定官的卑微官员,怎能护她周全?这时,有人诬陷赵明诚向金人献“玉壶”通敌,李清照为证清白,希图追随帝踪,将所有金石铜器等献给朝廷。但赵构君臣实在跑的太快了,李清照根本追不上,只能在浙东越州、会䅲、奉化、金化一带流徏。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大部散失。如诸多铜器被一位李将军霸占,高宗御医王继先想以低价购买古器物,幸被兵部尚书谢克家阻止。李清照住在越州时,邻人凿壁盗去文物五竹箱。群狼环伺中,一位弱小女子,当真是悲苦连天。</p><p class="ql-block"> 绍兴二年(1132年)春,李清照随南宋小朝廷在临安(今杭州)落脚。图书文物散失殆尽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逃亡生活的无情折磨,使孑然一身的李清照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这时,在军中负责财务审计的张汝舟乘机而入,二人缔约结婚。但这段婚姻仅存百日,便以离婚而告终。 原来,张汝舟贪恋的只是李清照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视文物如生命,且《金石录》还未编辑整理,怎能拱手相让,何况大部分金石文物已散失。张汝舟随即不断谩骂殴打,百般羞辱。为了摆脱这个恶棍,李清照留心收集张汝舟靠舞弊骗取官职的证据,然后毅然告发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治罪发配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2至3年徒刑。多亏在高宗身边的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从中周旋,李清照被关押9日后获释。这段再嫁又离异的婚姻,对李清照身心的折磨和人格的羞辱是很大的。</p> <p class="ql-block">  虽然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灾难,但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日子平静下来后,她着手整理赵明诚未竟的《金石录》,并撰写了《金石录后序》,详尽讲述了夫妇二人酷爱文物、节衣缩食收集金石古籍的过程和在战乱中散失的厄运。此序墨迹未干,金兵进犯杭州的消息传来,她又逃往金华。在金华安定下来后,李清照的心情好了许多。一天,她打算双溪泛舟,却悲从心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武陵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休,欲语泪先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span></p><p class="ql-block"> 这首婉转哀啼的词,将词人国破家亡、丧夫流离的种种愁苦集于詞中,读来如见其人,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多次登临江南名胜八咏楼,并为后世留下了千古绝唱《题八咏楼》:<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span>字里行间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达了深沉的忧思。</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李清照完成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的校勘整理,表进于朝。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李清照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走了,但她的名字却永垂史册。这个风华绝代的大家闺秀,文笔超然的才女词宗,她的名字、她的形象和她的词联在一起,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吟诵和崇拜的对象。她的《漱玉词》在宋代刊行,蜚声一时;她的“易安体”词风清新奇隽,独树一帜;她的人格一如故乡清澈明净的泉水,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在历代由男子占主导地位的文坛上,后代人不得不将她划归名士之列,不得不将她奉为婉约派词人大家。清代大才子纪晓岚赞她:“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李清照以一己之力将婉约派词风推向了一个轻妙、意远的境界,为中国文学的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span>这是李清照在《鹧鸪天》中赞美桂花的诗句。我觉得,用这句话赞美作者本人倒蛮适宜。桂花因高雅和芳香而成为人们喜爱的花中极品,李清照自己又何尝不是中国词坛的佼佼者!有位作家曾感叹道:“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p><p class="ql-block"> 在李清照故居的厅堂、连廊、诗墙上,矗立和镶嵌着很多碑碣,有的是后人对词人的评价,多数是书法家敬书词人的作品,均出自名家之手,彰显着园林的文化底蕴。我在这些碑碣前伫立流连多时,一边欣赏墨宝,一边吟诵李清照的词作,透过一句句清雅、哀愁、凄切、悲愤的词句,感受品味着李清照的人生与情感。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乘舟误入藕花深处、摇荡秋千的明朗少女;那个独守空房、寂寞相思的少妇;那个与爱人生死两别、辗转漂泊的无助夫人;那个面对国恨家仇而无力抗争,只能用诗词发泄心中伤痛的女人呐喊时的悲怆。</p> <p class="ql-block">  明水湖畔的清音风观景台上,耸立着一尊高6米、重约7吨、名为“凝眸思”的李清照青铜塑像,阳光洒在塑像上,泛起一片光芒……</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济南趵突泉李清照纪念堂考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