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上海博物馆(东馆)三(24.10.23)

明心

<p class="ql-block">陶瓷专题馆(三楼)</p><p class="ql-block">陶瓷不仅是实用工艺品,也是反映古代物质文化的生动史料,其生产和消费贯穿各个历史时期,也深入各阶层生活。从隋唐开始,陶瓷大规模输出至海外,其易于保存的特性更使之成为研究古代贸易和跨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器物风貌记录了经济、文化与技术的互动;瓷窑的兴衰,诉说着不同时代对外贸易及港口的变迁;沉船遗迹,勾勒出航线与贸易范围的拓展;海外的接受、模仿,透露出文化习俗的认同、碰撞与融合。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名片,瓷器以“CHINA”这个响亮的名字为世人熟知。</p><p class="ql-block">本展览以上海博物馆所藏陶瓷为媒介,通过叙述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展示中国技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胡人骑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高23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2.5厘米</p><p class="ql-block">眼前这件是唐代彩色釉陶胡人骑骆驼俑。骆驼体型庞大,背上坐有一名戴尖帽的胡人,正在吹奏乐器,这塑造的应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栗特人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的古老民族,他们以擅长经商闻名,是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商业民族。这件彩色陶俑展现了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盛况,是当时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瓷器陈列柜</p><p class="ql-block">欧洲十八世纪</p><p class="ql-block">眼前这件瓷器柜由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捐赠,柜内摆放的瓷器自其祖父一辈开始收藏,展现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陈列使用场景。17世纪中叶起,欧洲的王公贵族便以大量瓷器装饰墙面。到了18世纪,中国瓷器的使用阶层进一步扩大到中产阶级,这类瓷器陈列柜开始流行。藏家通过对瓷器的精心摆放,彰显他们的财富、声望与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陶瓷馆(三楼)</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人类因第一次主动尝试改变原材料的物理性质而创造出了新“物种”一一陶器。东汉时期,成熟青瓷出现。这是陶器向瓷器的一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陶瓷从诞生起至今日从未间断过生产,它们是上至宫廷皇室,下到市井百姓日常所用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表现世间风情的工艺品,唐代彩色釉陶的绚丽斑斓、宋代青瓷的冰清高洁、明清官窑的威严雄浑,无不印证了其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特质。陶瓷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曾风靡全球,成为推广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对世界各国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古代陶瓷馆将向您展示中国古代陶瓷诞生、发展、繁荣的全历程,同时还将从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的角度诉说陶瓷背后的故事和贡献,揭示古代陶瓷之美。</p> <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黑陶刻纹盖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高26.2厘米,口径15.2厘米</p><p class="ql-block">1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新石器晚期崧泽文化的黑陶刻纹盖罐。盖罐表面打磨光滑,乌黑发亮,采用刻划的装饰方式。制作时,由于窑内的黑烟渗入陶器表面,器表微小的孔隙被黑烟渗入填补,从而形成了黑色的外表,这种工艺被称为“渗碳技术”,难度较大,可见此罐的制作工艺之高。</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彩陶圆圈纹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高40.5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11.9厘米,腹围120.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彩陶壶属于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为马家窑后期的马厂类型。壶口较小,腹部滚圆,有一对对称的环形耳。它是用泥条一圈圈盘筑而成的,成型后再进行修整打磨。壶身上以黑红两彩装饰了马家窑文化最具特色的四大圆圈纹,圈内饰三网圈纹,十分具有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青釉弦纹尊</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高18厘米,口径19.65厘米,底径9.9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青釉弦纹尊是商代的原始青瓷,它是陶器向成熟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造型仿青铜礼器,端庄工整。胎体致密,通体施青釉,釉色偏青黄,釉层较薄。器身装饰弦纹及细网纹。这类原始青瓷的出现,为东汉以后成熟瓷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青釉布纹双系壶</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57.7厘米</p><p class="ql-block">高19.4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15.2厘米,腹围</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是东汉中晚期的青釉布纹双系壶。壶为圆唇,敞口,溜肩,鼓腹,平底。肩部凸起一道凸棱,对称置有两系,腹部装饰麻布纹。施青黄釉不及底,釉层较薄,可见流釉痕迹。此壶是一件成熟的青瓷,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青釉鹦鹉杯</p><p class="ql-block">隋</p><p class="ql-block">高8.4厘米,长12.7厘米,宽10.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青釉鹦鹉杯是隋代湖南地区湘阴窑产品,是仿自古代以鹦鹉螺制成的鹦鹉螺杯。此杯口沿处贴塑了一只鹦鹉。杯子内、外壁都施以青釉。杯外壁刻划有莲瓣纹,鹦鹉的身上也以戳、划的装饰技法表现出了羽翼纹理,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p><p class="ql-block">宋</p><p class="ql-block">高48.4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器形较大,瓶身修长,为宋代梅瓶的标准式样;胎质厚重,釉色呈橄榄绿,瓶身以刀刻满缠枝牡丹花纹,刀锋犀利,花纹粗犷又流畅。此瓶充分体现了耀州窑青瓷的特点,是耀州窑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汝窑青釉盘</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高2.9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9.1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北宋汝窑盘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通体施青釉,呈天青色,如雨过之后的天空,素雅清丽,釉面有细密的不规则冰裂纹开片。盘底留有三个支钉痕,细长如芝麻。这些都是汝窑瓷的典型特征,故这件汝窑盘实属传世汝窑瓷器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白釉僧帽壶</p><p class="ql-block">明永乐</p><p class="ql-block">7.3厘米</p><p class="ql-block">高19.8厘米,口纵11.5厘米,口横16厘米,足径</p><p class="ql-block">这件明永乐景德镇窑白釉僧帽壶因口沿处像僧人帽子而得名。这种壶式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该壶通体施甜白釉,釉色白如凝脂,釉面恬静莹润,为永乐甜白的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p><p class="ql-block">清雍正</p><p class="ql-block">高39.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3厘米</p><p class="ql-block">张永珍捐赠</p><p class="ql-block">这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两头小,腹部微鼓,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其上绘有八只寿桃与两只蝙蝠,带有“福寿双全”的美好寓意。粉彩是创烧于康熙晚期的一种釉上彩,在烧制好的白瓷上以玻璃白打底再施粉彩,最后经低温二次烧成。此瓶是这类器物中唯一一件传世品,十分名贵。</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花唐英题记缠枝莲纹觚</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高64.7厘米,口径26.7厘米,底径23.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觚是雍正、乾隆两朝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唐英的代表作之一。通体纹饰以缠枝莲纹为主,上下多达十三层。腹部开光处,是唐英所书写的七列青花楷书款,其中的内容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同样的花觚存世仅寥寥数件,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玉器馆(二楼)</p><p class="ql-block">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以玉作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虽然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同样对玉器十分倾心,西伯利亚、欧洲和日本列岛等地区也都有早期玉器的考古发现,但是,只有中国人一直对玉保持着热爱,并延续至今。在古代的中国社会,玉不仅有着祈求祥瑞的吉祥寓意,而且是财富、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统治者祭祀天地、沟通神灵的法物,还被用于辟邪殓葬,甚至被当作长生灵药。玉温润、洁白、坚韧等自然属性更被赋予仁、义、智、勇、洁等高尚品德,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而独特的标识,玉文化已经融入民族之魂。</p> <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玉神人</p><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0.3厘米</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的玉神人。玉质呈青黄色,头戴圆形平冠,双耳带环形饰,神情肃穆,双手交于胸前,表现的应是正在作法、通神的聚落首领或巫师的形象。目前出土和传世的玉人之中,这种全身像的十分罕见,仅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巢湖流域的凌家滩文化和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过发现。</p> <p class="ql-block">三螭纹玉觚</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高20.6厘米,宽10.7厘米</p><p class="ql-block">您面前这件是清乾隆时期的三螭纹玉觚。采用上等黄玉,仿照青铜酒器觚的造型制成。青铜觚本为饮酒器,现作插花陈设用,故称之为花觚。此觚作菱形喇叭状,上下饰莲瓣,中部鼓腹上浮雕三条各具形态的螭,象征着吉祥喜庆。器底刻乾隆年款。整器工艺精美,展现出清代制玉技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p><p class="ql-block">2024年,是松江圆应塔完成建筑修缮和考古发现30周年。圆应塔作为上海市现存最高的古塔,也是上海清理发现文物最多的古塔,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圆应塔塔刹顶部宝瓶和天宫、地宫内发现千余件文物,年代跨度从南朝至清代中晚期,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在全国均属罕见。</p><p class="ql-block">上海考古历时近90年的发展,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果不仅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也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松江圆应塔的修缮和发现,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林望云间,宝塔藏乾坤。今日,圆应塔珍藏文物重现于世,从工艺技术、心理观念、人文风貌等方面展现了江南文化的历史方位和独特魅力,是古代上海市镇发展、文化繁菜、生活雅致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青田石佛坐像</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p> <p class="ql-block">银塔</p><p class="ql-block">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p> <p class="ql-block">白玉龙凤纹佩饰</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p> <p class="ql-block">铜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五代(907-960)</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金刚铃</p><p class="ql-block">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p> <p class="ql-block">疏璃瓶</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p> <p class="ql-block">青玉独角兽</p><p class="ql-block">金(1115-1234)</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孔雀形饰</p><p class="ql-block">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p> <p class="ql-block">青玉“秋山”炉顶</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p> <p class="ql-block">白玉婴戏三人挂饰</p><p class="ql-block">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p> <p class="ql-block">白玉鳜鱼形佩</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p> <p class="ql-block">银花卉纹盒</p><p class="ql-block">宋至元(960-1368)</p> <p class="ql-block">旅行时间:2024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旅游地点:中国上海</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杨大明</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杨大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1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