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字”渺渺

司马长风

<p class="ql-block">  晨起,帘动如旌,树枝摇曳,天阴,风大,似乎听到风颱“小犬”的吠吠声。</p><p class="ql-block"> 乘着暂时的阴凉,偕妻驱车前往华安。下高速,出沙建,往西坑,直抵仙字潭。</p><p class="ql-block"> 潭边,野草萋萋,溪水淙淙,隔溪对岸,即是仙字潭摩崖石刻,经年累月,风化模糊,依稀难辨。</p><p class="ql-block"> 自1915年起,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先生开仙字潭“仙字”研究之先河,迄今已达108年。“仙字”渺渺,神秘莫测。</p><p class="ql-block"> 余曾给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讲《中国美术史》,讲到新石器时代具有绘画性质的岩画时,也讲明这是史前汉字的发端之一。这些具有绘画性质的岩画,其实很多也是一种象形文字。 </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字起源大致有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契刻说、图画说等五种。图画说就是指散落在各地的岩画,是文字诞生之前用图画或刻符来记录人类的生活,内容包括古代先民渔猎、耕作、生殖、图腾崇拜等。在云南的沧源地区、内蒙古的阴山地区、广西的左江流域,都发现了大量的岩画,仅阴山地区就多达3万余幅。</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闽南地区有没有这种岩画存在?答案是:有。</p><p class="ql-block"> 《闽书》载《太平广记》之《宣室志》,记载了华安(古为龙溪、长泰属地,而龙溪、长泰古为泉州属地)仙字潭“仙字”之由来:</p><p class="ql-block"> 泉州之南有山焉,峻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测,周十余亩,中有蛟螭常为人患。人有误近或马牛就而饮者,辄为吞食。泉人苦之有年矣。由是近山居者,咸挈引妻子远徙逃患。</p><p class="ql-block"> 元和五年一夕,闻山南有雷电震,数百里若山崩之状,一郡惊惧,里人泊牛马鸡犬俱失声仆地,屋瓦交击,木树颠拔。自戌及子,雷电方息,旦往视之,其山摧堕,石壁数百仞殆尽,俱填其潭,水溢流注满四野,蛟螭之血,遍若玄黄,而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势甚古,郡中士庶无能识者。……后有客于泉者,能传其字,持至东洛,故吏部郎韩愈,自尚书郎为河南令,见而识之。其文曰:“诏黑视之鲤鱼天公畀杀人牛壬葵神书0急急”,详究其义,似上帝责蛟螭之辞令,戮其害。字则蝌蚪篆书,不知韩公何所据也。</p><p class="ql-block"> 余思之,“蝌蚪篆书”,“字势甚古”,“石壁之上”,当是岩壁刻符也,是在元和五年(元和为唐宪宗年号,元和五年即公元810年),随着地震而蹦出显现的,是古代先民留下的“文字”,也即“仙字”,因而“无能识者”。据韩愈辨义(虽然“不知韩公何所据也”),“似上帝责蛟螭之辞令,戮其害。”余思之,记录的乃是古代先民渔猎的生活内容,秉承的是上天的旨意。</p><p class="ql-block"> 而世间凡有重大事件发生,均有怪异的现象伴随。仓颉造字,就“鬼夜哭,天雨粟”,即惊天地、泣鬼神;“仙字”出现,伴随地震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种神秘感,一半是天然,一半是人为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例,可以作为史前文字的一个佐证,这些“文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不早于三皇五帝时期,最晚不晚于夏朝。从而推断闽南地区很早就有先民居住,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距今至少四五千年。</p><p class="ql-block"> 2023.1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