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胎息是相对正常的凡息而言的。一般人的呼吸都是通过肺实现的,这就是凡息。如果通过练功,逐渐使肺的功能停下来,而用皮肤、肚脐、丹田来呼吸这就是胎息。 人类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只可惜在母胎时才具有,一旦出世后,这种先天的功能就开始在体内潜伏,要靠后天的艰苦锻炼才能重新得到。 胎息的主要表现有鼻翼扇动,腹式呼吸旺盛,腹部丹田呈脉冲式跳动。当丹田向外跳动时,皮肤毛孔表现 为吸气,反之丹田向内跳动时,皮肤毛孔表现为呼气,丹田自动节律产生后,周身充气明显,甚至四肢发麻。</p> <p class="ql-block">初学胎息入门的三种方法,其一是丹闾式胎息法,呼气时想尾闾关发热,吸气时想丹田贴命门或尾闾关,如此一呼一吸反复循环一段时间后,丹田呈脉冲式向命门跳动。当丹田跳至命门时,稍停数秒钟之后,再复跳回原位,又静止数秒钟再向命门跳动,如此往来循环,产生自动节律时,丹闾式胎息便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其二是天凤式胎息法,天即玄关窍,凤代表下丹田。练功时,吸气时意守下丹田,并用力将玄关窍的真气吸入下丹田,稍停一会,接着将下丹田的真气呼升至玄关窍。反复如此循环一段时间后,使玄关与下丹田之间产生氤氲之气,逐渐导致气海穴与下丹田之间产生拆力,即将丹田拆向命门,如此循环。当下丹田产生自动节律时,天凤式胎息便练成了。</p> <p class="ql-block">其三是脐阴式胎息法, 脐是肚脐,阴是会阴。会阴是任脉和冲脉的起点,脐是任脉经上的窍穴,又是十二经脉所会聚之穴,是人之元气之藏。吸气时意念会阴产生真气,并将真气用意念从会阴沿任脉上升至肚脐,呼气时间守肚脐,并用意念将肚脐的真气徐徐沿任脉降至会阴。如此反复循环一段时间后,肚脐和会阴之间就会发热、发胀、发紧,然后产生氤氤氲氲之内气。气海与下丹田产生自动节律时,脐阴式胎息便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初学胎息的注意事项: </p><p class="ql-block">1;初级胎息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导引问题,因为上述的三种方法不是短时间内修练就能成功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练功时间长,故练功者对意念和导引往往不能持久,意念和导引一停,则杂念丛生,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2;形体一定要放松,因为初次练功者,体内的真气微弱,如果形体不放松,那么微弱的真气在经络中运行就会受到阻碍。真气不能到过特定的部位,就不能发挥特定的内功效应,也就练不出胎息。</p> <p class="ql-block">3;胎息起动时,在呼气和吸气之间,有两个双闭气的过程,处在双闭气时,练功者第一次感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甚至难以忍受,心里往往害怕会憋死,总想用凡息代替胎息,凡息一起,胎息的自动节律尚未形成,所以,很容易被干扰而抑制住。所以凡息是初练胎息的克星,练功时切忌之。</p> <p class="ql-block">4;练习胎息一个月左右,胎息的双闭气就会慢慢消失,胎息的呼吸方式可随意转变。如原来丹田贴命门是表现皮肤吸气动作,此时只要加主观意念,就可以使皮肤变为呼气;反之丹田向回跳动时,本来皮肤表现是呼气动作,也可以加意念之后使皮肤改变为吸气动作。此外也可以用意念不管丹田来回如何跳动,皮肤均呈单一的吸气或呼气动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