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南门外的古桥

崔厚民

<p class="ql-block">  镇江自古是山水名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又是长江运河“十字黄金水道”之要津,曾为漕运集散地,城为水兴。市内水系发达,有运河、漕河(关河)、城壕,还有发源于南山的多条河溪,桥、涵、闸应运而生。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河道填平,众多桥涵也随之消逝了,至今保存的古桥屈指可数。(丹阳市目前仅文保在案的古桥达40多座)下面一起看看镇江南门外的几座古桥:虎踞桥、鸿鹤桥(孩儿桥)、永德桥(板儿桥)、官塘桥、丁卯桥,还有南乡的仙女桥和太平桥等。</p> <p class="ql-block"> 虎踞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镇江虎踞门口,俗称老南门桥,跨古运河,原为砖木桥,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改建为石桥,曾更名“泰运桥”。昔为镇江府通衢要道之一。是丹阳、金坛等县通往府城的关津。其形制为单孔石拱桥,拱桥用联锁式(纵横分节并列),桥的跨度11米,宽约10米,连两头引道全长30米。桥圈孤度大于半圆。桥孔高敞,净空大,利于舟行之便。此桥原为砖木,明代复建,清同治重修。(以上文字摘自《江南胜迹》萧梦龙著1993年版)</p> <p class="ql-block">  昔时该段商业繁荣,酒舍茶坊兴隆,桥为南乡农民进城出城必经之地,挑柴负米进城出售,独轮车过桥前后相接,井然有序,远看长似巨龙,民国时期,此为关卡,设岗放哨。(该段文字摘自《古城掠影》2001年版)</p><p class="ql-block"> 《虎踞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879年(光绪五年)镇江全图,可见当时镇江城内及城壕上桥梁众多。据史志记录,镇江城曾有桥梁近40座。宋元时期镇江城内除漕河外还有发源于南山的三条市河,其中两条与漕河相通,河上设有圆通桥、龚家桥、师姑桥、水西桥、观音桥等十几座桥,皆注明“跨市河”。</p> <p class="ql-block">  清末镇江老城图中虎踞门外泰运桥,从古运河南水关入口的是漕河(关河),南水关旁边的城壕(东护城河)即今天填平造路的梦溪路(环城路)。</p> <p class="ql-block">  古人手绘《镇江府地图》,年代不详,限于当时条件此图比例尺、方位等都不够准确,只能作示意图,但弥足珍贵。图中可见当时镇江府下辖丹阳县、金坛县,图中丹阳练湖还是很大的(练湖最大时约10万亩,如今只剩下几十亩了,又说几百亩、千亩?),丹阳最东端的吕城驿标注清楚。镇江有关部门已将此图制成工艺品,作为赠送中外宾客的伴手礼。 此图可见镇江府城情况,城廓、护城河、漕河、府衙等,当时的官府设在古楼岗,南门虎踞门及其瓮城很霸气吧!</p> <p class="ql-block">  虎踞桥老照片1948年摄(摘自《古城掠影》2001年)</p> <p class="ql-block">  虎踞桥曾于1961年、1980年和2021年分别给予修缮。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虎踞桥身影图为。</p> <p class="ql-block"> 鸿鹤桥(孩儿桥)</p><p class="ql-block"> 孩儿桥在镇江市区南门外大街大觉寺东南,原名东鸿鹤桥,建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因其石柱形似孩童,故名孩儿桥。桥为单孔花岗岩拱桥,高5米,跨度8米,为镇江现存唯一的宋代石桥。(以上文字摘自《镇江文物志》2019年版) </p><p class="ql-block"> 该桥1998年考古人员发现,其时石栏早已不见,毁坏严重,2006年在文保志愿者张鹏等热心市民呼呼下,2007年8月列为市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好家乡的历史,在探索城市“昨天”的同时,为今天和未来名城建设发展提供永恒的魅力和历史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  只知道鸿鹤桥位于本市大觉寺岗子下一带,具体位置不知。在新修的鸿鹤桥路一侧,环卫工人指点着说你看不到的,它在三条马路中间的三面院墙的围档里。我不甘心沿马路绕墙骑行一圈,见仅有一门可出入,但大门闭锁,望门兴叹之间见其下端可能容我瘦削的身体爬进,遂铺展随车雨衣,匍匐穿越得逞。</p> <p class="ql-block">  院内杂树丛生,垃圾成堆,所幸古桥仍置身其中。眼前的古桥毁坏严重,面目全非,形销骨立,残缺的美令我动容,让我痛惜!它犹如一位垂暮的老者,历经沧桑,奄奄一息,苍老而斑驳的身躯,顽强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它在讲述饱经风霜的前世今生,昨日的繁华和今天的冷落,它在呼吁人们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爱护文物就是爱护家乡!抢救保护古桥刻不容缓! </p><p class="ql-block"> 多么希望不远的明天,这里会出现一座街心“古桥花园”,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休憩,还可以瞻仰千年古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南宋《嘉定镇江志》记载,镇江罗城的正南门叫仁和门。孩儿桥位于虎头山和鼎石山之间的唐宋罗城城南仁和门外。元《至顺镇江志》也记载:“东鸿鹤桥,在镇江仁和门外,俗称孩儿桥,桥上石栏作孩儿状,故名。” 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鸿鹤桥在南门岗子下半里许。</p> <p class="ql-block">  孩儿桥名东鸿鹤桥,在其上游还有座西鸿鹤桥,在近代道路建设中被废,遗迹已围入民宅之中。</p> <p class="ql-block">  尺量:该桥拱跨2.4米,拱圈顶距底座平面约2.1米,考虑多年的沉积这个尺寸应向下延伸,资科显示桥高约5米,桥下横基石宽约3米,桥南北两端上下的路径己被损坏,整个桥体损坏严重。</p> <p class="ql-block">  现在桥面,破损严重,桥拦不再,哪里还能看到“孩儿桥”的状似孩童的桥柱护拦?</p> <p class="ql-block">  此桥曾为镇江府通南乡必经之路,跨越在发源于南郊诸山的溪流之上,也是南山和附近的虎头山,磨笄山等的泄洪道,向东流归宝塔山下古运河。</p><p class="ql-block"> 考古人员当年曾在鸿鹤桥端的条石上发现8厘米深的独轮车辙,有痕的岁月诉说着古桥的昨天,讲述着镇江先人们生生不息的千年丰彩。</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孩儿桥,(该照片摘自《镇江古今建筑》1999年)</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文物工作者发现鸿鹤桥时的照片,桥已被违建包围。(摘自《名城地下的名城一一镇江城市考古纪实》2006年版)</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古桥境况比如今好点,但走水明沟的两侧己建了很多房子。</p> <p class="ql-block">  今天眼前的鸿鹤桥</p> <p class="ql-block">  桥额上:宋宝庆三年造桥立石纪念。(上图)</p> <p class="ql-block">  南宋石刻“新造红鹤桥”桥额(下图)</p> <p class="ql-block"> 桥堍石兽装饰</p> <p class="ql-block"> 2007年竖立的市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桥拱内侧,拱券结构特写。观此桥建材多为麻石(花岗岩)为主,其中有少量青石(石灰岩),经年累月近800年仍屹立至今,古人的建造工艺今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 永德桥(板儿桥)</p><p class="ql-block"> 此桥位于市五风口附近,现官塘绿苑三区小区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小区内四明河桥上东看,在右侧的小溪(老四明河)上屹立着一座石桥一一永德桥。(四明河发源于镇江南山注入大运河)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此地,用木板铺桥而过,故又称“板儿桥”。</p> <p class="ql-block"> 绿荫丛中“永德桥”</p> <p class="ql-block">  永德桥系乾隆元年(1736年)建造,桥体旧貌未动,型制保留完整。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尺量:长约8米多。宽约3米多,由于地势地洼,长期河水冲刷,北侧桥孔曾坍塌三分之一,重修时为保不动老桥一块石头,曾在老桥上加建过新桥。</p> <p class="ql-block"> 桥额上“永德桥”三字</p> <p class="ql-block">  桥额旁边刻着:“乾隆岁次辛卯年清和月善士重建”。</p> <p class="ql-block">  桥身两侧各有两个石雕龙头</p> <p class="ql-block">  桥面青条石铺就,桥栏有损。</p> <p class="ql-block">  河溪两岸的垒石与古桥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此桥为西北一一东南走向,海拔负4.3米,可见此处低洼。</p> <p class="ql-block">  桥下溪水湍激,潺潺有声,水花飞溅,斜阳透过桥孔,水面波光粼粼,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永德桥还是蛮气派的!老桥上加建了新桥。</p> <p class="ql-block">  2018年,小区开发,永德桥修缮列入小区景观,这是件双赢的好事!</p> <p class="ql-block">  现桥南岸建有一亭,古人曰: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如是也!</p> <p class="ql-block">  此桥未列入市文保,但在《镇江市文物志》(2019年)备案,但有疑问?此桥明明在官塘桥,但文物志上标注“蒋乔镇”(见图),不知谁错了?两个乡镇合并了?</p> <p class="ql-block"> 官塘桥</p> <p class="ql-block">  官塘桥位于润州区官塘桥路以东,四明河以西。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清光绪年间重建。桥体为单孔石拱桥,长约12.5米,净跨4米,净矢高2.42米,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筑。桥西石块镌刻“光绪乙未年孟冬月重建”。官塘及桥名最早见于宋《嘉定镇江志》。清《光绪丹徒县志》云,官塘桥在城南十里,为城南驿路。2012年在官塘桥北侧考古发现唐宋以来历代道路叠压有序,证明了官塘桥是唐宋以来镇江东南出入镇江城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官塘桥地名之由来,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显示了官塘桥片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具有重要价值。官塘桥体保存完好,历经百年,岿然不动,风貌犹存。 官塘桥2014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文字摘自《镇江市文物志》2019年出版) 。</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官塘桥保护区景观之“桥亭”</p> <p class="ql-block">  官塘桥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桥两侧的“官塘”,因是官家所挖,百姓称之“官塘”,桥名由此而生。</p> <p class="ql-block">  据《丹徒县志》记载,官塘桥在唐宋年间设有驿站,原有两个水塘供驿马饮水用,两塘间架设木桥。至光诸二十一年(1895年)易为石桥。官塘桥为丹阳、上党等东南方向进入镇江的要道。</p> <p class="ql-block">  尺量:桥口宽约6米,桥顶宽约3米,桥长约12米,护拦柱高80一85厘米。 </p> <p class="ql-block">  桥体为花岗岩建造,桥面石有石灰岩,如图:左为石灰岩,右为花岗岩。</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2月,扩建开挖官塘桥路基时发现官塘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  古驿路、驿站,附近还有驸马庄,缪家甸等千年古村落,考古还发现了古井、古庙等,折射出这里的古老文明,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改造前的官塘桥路,向东即丹阳。</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宽敞漂亮的官塘桥路,双向12车道,主路8道,辅路4道。</p> <p class="ql-block"> 丁卯桥(重建)</p> <p class="ql-block">  丁卯桥原位于镇江新区丁卯街道丁卯村。该桥始建于东晋元帝时,丁卯日建成,故名。唐代重建,诗人许浑筑别墅于桥旁,著有《丁卯集》。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石质,南北向,跨大运河,存桥东部分叠石金刚墙和部分拱券石,残长8米,宽6米,矢高5.5米。1995年桥遗存因道路建设被拆除,仅存局部残基。丁卯桥遗址1987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摘自《镇江市文物志》2019年版)</p><p class="ql-block"> 丁卯桥曾于1980年改建,1992年因扩建丁卯桥路时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古丁卯桥老照片(搞自《古城掠影》)</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因公路建设在原丁卯桥旁新建的丁卯公路桥。</p> <p class="ql-block"> 丁卯桥遗址处纪念碑文</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新建的丁卯桥,比照老桥石拱桥,改单孔为三孔,跨越拓宽的古运河。绵延干年,承载着丁卯历史文化发展的这座古桥再次获得了新生。</p> <p class="ql-block"> 镇江南乡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 丹徒谷阳镇槐荫村的“仙女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底,“小雪”节令。蓝天下竟还有一片金黄,稻穗摇曳,稻浪滚滚。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画卷,仿佛穿越回当年插队的蹉跎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十六年了,弹指一挥间,天地轮回,我等只是过客,感慨之余更多的是敬畏。</p><p class="ql-block"> 槐荫村因牛郎织女的传说而闻名,是江苏省非遗保护单位,成为乡村游的打卡地,美丽的传说,真善美的故事,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仙女桥位于谷阳镇槐荫行政村,建于清代。东西向,跨村河,单孔石拱桥,拱卷联并列砌置,长28米,宽2.7米,矢高3.5米,净跨6米。桥两侧拱券石有龙头嘴和汲水兽,已毁。(以上文字摘自《镇江市文物志》</p><p class="ql-block"> 该桥曾被洪水冲毁,只留下桥两端的基座(见图右)。近年古桥已原位复建,但至今仍未竣工开放通行。</p> <p class="ql-block">  仙女桥(七仙桥)建于清咸丰年间,1998年被洪水冲毁,近年复建。传说此桥是董永与七仙女相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桥身两侧龙头石雕</p><p class="ql-block"> 看得出,修复老桥的石料来自原先坍塌的古桥,以显修旧如旧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太平桥</p><p class="ql-block"> 太平桥位于丹徒区宝堰镇东大街通济河上,又名通济桥。宝堰镇为丹徒名镇,历史悠久,曾是茅山抗日根据地,被誉为“江南抗战第一镇”,镇上还有“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等革命遗存。</p> <p class="ql-block">  太平桥,又名三圈桥。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为三孔石拱桥,南北跨老通济河。全长39米,宽5.65米。净跨29.5米,两边镌刻“太平桥”。该桥为丹徒现在最好的一座清代石拱桥,结构坚固,造型优美,保存完整,对研究丹徒古桥梁的建造历史有重要的价值。(以上摘自《镇江市文物志》2019年版)</p> <p class="ql-block">  桥身两侧的石雕龙头不知何时已被砸坏。</p> <p class="ql-block">  桥额上石刻“太平桥”也早已不在,应该都毁于那个特殊年代(上图)。</p><p class="ql-block"> “文保碑”(下图)</p> <p class="ql-block"> 镇江城内古桥</p> <p class="ql-block"> 石浮桥(市内重建)</p> <p class="ql-block">  在袁公渡、迎江桥之西,小京口之北(今京口闸之南),横跨通江新河,又名利涉桥,原为木浮桥,后改单孔石拱桥。民国时期仍高䇯于水面,巍然壮观,因地处新城出入要津,昔时两岸行栈林立,商贾云集,为南北往必经之道。抗日战争胜利后,行人改道,商业逐步萧条冷落。1958年因新建京口闸,桥被拆除。(文字摘自《古城掠影》)</p> <p class="ql-block">  2020年,消逝近60年的“石浮桥”在上河边重现,现代工艺建造的拱桥,高大雄伟,但少了岁月的洗礼,缺了青石板上的车辙,也不见了桥神庙,当年可五马齐驱的壮观不再。</p> <p class="ql-block"> 老西门桥(市内) </p> <p class="ql-block">  老西门桥又名通阜桥,曾为石拱桥,横跨古运河,古代城内外的交通要冲,1936年改为水泥桥,1961年改建为梁式水泥桥,2007年又新建为三跨梁式桥。(老照片拍自《镇江古运河文化展示室》)</p><p class="ql-block"> 古西门曾是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镇江军民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表现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改建前的水泥桥</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水泥梁式西门桥(上图)</p> <p class="ql-block">  楼下的古西门考古现场,听说结合这次古运河美化亮化工程,这里将建造一座西门遗址公园,并将结合鸦片战争西门保卫战的历史,尚若如此,这里将成为镇江一处:千年大运河和百年反侵略斗争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拖板桥(市内复建)</p> <p class="ql-block">  早在南宋嘉定年间镇江志中就出现了拖板桥的记载,当时拖板桥架在穿城的关河上,是粮仓与外界道路联系的唯一通道。木质桥面遇行船通过时,拖板让行,故名“拖板桥”,旧名“浮桥”。天历二年(1329年)废,元至顺二年(133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图为2009年,“如意江南”考古挖掘的古拖板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 原址复建的“拖板桥”</p> <p class="ql-block"> 千秋桥遗址(地下)</p> <p class="ql-block">  千秋桥遗址位于市第一楼街与千秋桥路交汇处地下。千秋桥是镇江古代最漂亮的石拱桥。桥东有月华山,晋代山上建有“万岁楼”,就是对应山下的“千秋桥”。宋代诗人释仲殊在《京口怀古》十首中吟道:“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青山不与兴亡事,只供垂柳伴海潮。” 抒发了江山依旧,世事兴亡的吊古伤今的情感。还有那首哙炙人口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芙蓉楼就在关河畔的月华山上,与万岁楼南北呼应,为京口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姐妹楼。</p><p class="ql-block"> (千秋桥老照片摘自《古城掠影》) </p> <p class="ql-block">  芙蓉楼上世纪九十年代易地重建于金山风景区,名楼名诗万古传吟。</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平河造路,千秋桥拆顶填理。这是未填废前的干秋桥老照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嘉定桥遗址(地下)</p><p class="ql-block"> 嘉定桥,又名镇方桥、网巾桥,为古代漕渠上名桥之一。志载,南宋淳熙年间(1174一1189年)郡守钱良臣重建砖桥;嘉定初(1208年或稍后)又“复甃以石”。清代重修,后被折顶、填埋。1999年在五条街振华工地考古发现宋代嘉定桥东段遗迹。(以上文字摘自《名城地下的名城一一镇江城市考古纪实》</p><p class="ql-block"> 嘉定桥曾为城内最大的三孔石拱桥,在今五条街网巾桥巷口附近,东西走向,1999年在中山东路五条街菜场工地,考古人员发现宋代漕渠(关河)嘉定桥东段部分遗迹。2014年中山东路第一楼街交汇处,地下商业街工地发现宋代嘉定桥桥基。</p> <p class="ql-block">  1999年中山东路建设工地,嘉定桥考古现场。(图摘自《名城地下的名城一一镇江城市考古纪实》一书,下同)</p> <p class="ql-block">  宋代桥体砖、石两期叠压迹象。(上图)</p> <p class="ql-block">  宋代桥体砖、石两期遗迹侧视。(下图)</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宋代嘉定年间加砌的石桥体部分。</p> <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 在中山东路地下商业街工地,发现宋代嘉定桥基,因不具备保护性展示,予以填埋。据专业人士推算该拱桥孔径大于6米,桥长约18米。</p> <p class="ql-block"> 古嘉定桥位置</p> <p class="ql-block"> 范公桥遗址(地下)</p><p class="ql-block"> 范公桥,原名清风桥,为古代漕渠(即运河)上名桥之一。志载北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一1038年)润州太守范仲淹重建;后南宋镇江知府辛弃疾“复甃以石”;清代重建,后被拆顶、掩埋。1998年,正东路拓宽扩建时,考古重现宋代范公桥遗迹。(文字摘自《名城地下的名城一一镇江城市考古纪实》2006年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8年范公桥考古现场</p> <p class="ql-block">  桥体外侧的扣船石(图片摘自《名城地下的名城》下同)</p> <p class="ql-block">  宋代桥体石砌结构(上图)</p> <p class="ql-block"> 宋代上桥的礓嚓慢道</p> <p class="ql-block">  图片摘自《名城地下的名城》2006年版。</p> <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民国《镇江城市街道平面图》中可见千秋桥、网巾桥和范公桥等,还清楚跨越在城内漕河(关河)上,市河已不贯通。</p> <p class="ql-block"> 南水关石闸遗址(地下)</p><p class="ql-block"> 于1998年在南水桥排污截流工地被考古发现。它是明代南水关前的一座桥闸,阐内宽约6米,高约3米,长约11米。为镇江古城一处重要的水利、交通设施。 镇江城北还有北水关地名,那是漕河出城入长江的闸口。北水关巷已于2020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  堰阐桥梁是古镇江大运河桥梁中的一类特色桥梁一一既是过河桥,桥下的闸还肩负着调节水流和水位的作用,水关还具有军事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京口闸是我市古运河上这类桥梁的代表。京口闸始建于唐代,历经北宋至明清。</p><p class="ql-block"> “京口闸遗址位于润州区中华路东侧,2012年经考古发现。遗址包括己发现的半边和现埋藏于中华路下的部分。己发现的一半遗址由明清京口闸东闸体、明清时期石岸、明清道路、清代碑亭基及龟趺座、清代码头等遗址组成。</p><p class="ql-block"> 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是江南运河的起点。京口闸作为古代江南运河第一闸,标志性水工设施,1929年,因填运河河道筑中华路而湮没。此次考古发现的京口闸遗址东侧部分,脉络清晰,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重大价值。京口闸遗址2014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文字摘自《镇江市文物志》2019年版)</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中华路考古发现京口闸遗址,那时还没有“江河汇”。</p> <p class="ql-block">  一座桥梁,一篇故事,更是一部历史。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p><p class="ql-block">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促进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而不懈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