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藍點

慕雪一一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个在茫茫宇宙中犹如一粒尘埃的照片,就是我们70多亿人居住的家园。</p><p class="ql-block">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就这张照片,写了一本《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的书。</p><p class="ql-block">书中有这么一段话:</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p><p class="ql-block">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每个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圣人与罪人,都集中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尽管,它只是宇宙的一粒微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疫情过来后,人们因亲证了太多遥远哭声和近处告别,正陷入一种叫“生死疲劳的困局”里。</p><p class="ql-block">太多的猝死,太多的伤害,太多的悲剧,让我们在来不及认真哀悼的应激反应里,陷入了生死麻木。</p><p class="ql-block">甚至对很多沾染上“死亡”字眼的消息,产生了某种轻微又深切的嫌恶心理。</p><p class="ql-block">最典型的佐证是:</p><p class="ql-block">之前每逢重大灾难发生、知名人士离开时,都会被拿出来说的“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提前降临”。</p><p class="ql-block">还有那句“真正要离开的人,只是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裹了件最常穿的大衣,出了门,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都会在人群中大面积传颂。</p><p class="ql-block">但现在,尤其是这一两年,那么多悲剧发生,那么多生命离开,这些感性唯美的话,已没有人再念叨。</p><p class="ql-block">“生死疲劳的困局”中,苟活的人们逐渐丧失了伤春悲秋的感性。</p><p class="ql-block">惴惴不安中,人们走向这样两个极端:</p><p class="ql-block">有人肆无忌惮地攻击同胞,通过恶意释放恐慌——想想那些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和撕X大战。</p><p class="ql-block">有人学会了视而不见,假装只要自己不关注,悲剧就当作没有发生——想想那些遁入尘埃、封存掩埋的人间惨案。</p><p class="ql-block">只是,不管是恶意的对立,还是麻木的逃避,都无法从根本上治愈内心的哀伤。</p><p class="ql-block">除了制度性、体制性的宏大叙事,或许我们每个人,每个亲证他人离开,自己也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是:</p><p class="ql-block">怎么活,才算不负余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曰,境随心变,次第花开。</p><p class="ql-block">境,还是那个境,但你的心念变了,好运和福报都来了,就像花在清晨雨露中,次第开放那样自然芬芳。</p><p class="ql-block">何谓生死?</p><p class="ql-block">生下,活着,死去。</p><p class="ql-block">可否具体?</p><p class="ql-block">闲时安,忙时安,事事安,时时安,安住一切,一切皆安。</p><p class="ql-block">可否再具体?</p><p class="ql-block">你我皆尘埃,归宿是慈悲。</p><p class="ql-block">(網絡文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