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新审视《追忆初心》</p><p class="ql-block">最近,在浏览公众号时,我目遇一篇文稿,其中深情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90周年的座谈会盛况。灵光一现,红军的宝贵精神历久弥新,方志敏的崇高风尚依旧青春焕发。顺而得知,上饶市中还蕴藏着一个学术殿堂——"方志敏研究会"。因此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我就凭自土生土长,对三清紫湖这片红土地有深厚感情。退休有了空闲,花了历时一年有余,穿梭于乡间数村农户,与无数耄耋之年的长者交谈,特别是对十一位红军英烈,我逐一深入当地民众与烈士的后裔中进行访谈。翻阅史册,驻足于烈士墓前,解读碑文的沧桑,聆听长者们叙述红军的英勇事迹。终于,在几位志同道合朋友的援助之下,共同汇聚心血,撰成文章近四十篇,意图付梓成集——《追忆初心》,记录下三清紫湖周边有关的事迹。未成册时,遗憾之余,却很欣慰部分手稿,幸得玉山县委党史办公室领导青睐,悉数收录于内部资料宝典《初心永恒》之中。然而,我仍然觉得这远远不够令人满意。鉴于党内文献的稀缺性,红军精神无疑应被纳入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教材”之列,尤其当地红军故事,更易启迪心智。例如: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小学生都会踏往烈士墓地进行庄严的凭吊。然而,据紫中团书记反映,这项深植人心的传统活动曾一度中断数年,其因在于烈士之墓久无人照料,荒草蔓延,路径难行,出于对孩子们安全的考量,无奈暂停了这一扫墓仪式。一旦情况映入我眼帘,我立刻赶赴现场进行了仔细的察看。事实果如所料,我便迅速上报至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直至引起省民政厅领导的关注,这才使得烈士墓得以修缮,重现庄严肃穆之态。我想,那股熔铸了信念与勇气的红军精神,如今似乎已被渐行渐远的遗忘所笼罩。在当今经济发达年代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生活,我们不禁要深思:此等现象,是否值得反思?这一疑问,难道不正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佳写照吗?</p><p class="ql-block">我非专业的革命史研究人士,未曾涉猎那些高规格的研讨会与座谈会之殿堂,然而,在方志敏同志引领的红军于三清紫湖周边区域的革命足迹,我略有了解,因此,对于这段历史,我亦略有话语之地。例如,在紫湖镇的波诡云谲之中,方志敏的忠实战友邵式平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邂逅,其间的惊险曲折,又有几人能够洞悉?在浙江省开化县桐村镇的徐家村,那片静谧的土地下,曾见证了方志敏部队壮怀激烈的战斗。在此,七位英勇的红军战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如今,一座纪念馆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一旁的烈士纪念碑则永久地矗立,铭记着英雄们的丰功伟绩。这段历史还被搬上了银幕,以电影的形式让更多人铭记这段不朽的往事。在川桥村的苏家坞,英勇的红军与国民党蔡团激战正酣,不幸有十二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当地村民,那些曾参与收敛英魂遗体的双手,至今对那段沉痛的历史记忆犹新。我曾在沉思中提议,应在村庄的公墓之中,为这十二位名字被岁月掩埋的无名英雄竖立一座丰碑,让他们的英名与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受到后人的瞻仰与缅怀。然而,迄今为止,那愿景依旧未能绽放成现实!</p><p class="ql-block">在踏足怀玉山,探访方志敏纪念堂的静谧空间之际,我愕然发现那幅红军行军示意路线图上,三清紫湖竟然踪迹全无,此情此景,实难令人不生悬疑。那地图是否已被修订,我无从得知,答案似乎隐匿在历史的深邃幽谷中。令人钦佩的是,三清乡与岭头村共同为岭头山上九位英勇烈士筑起了庄严肃穆的灵园。坐落三清一景点一一玉帘瀑布上面,不少游客到此敬仰。三清山,这片自然的瑰宝,不仅是风景如画的天然景区,更承载着革命老苏区的深厚历史底蕴。方志敏革命根据地所遗存的宝贵精神财富,犹如一盏照亮革命前路的明灯,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征程。陈正永老同事,心怀愿景,欲将三清山上的浴血奋战,想透过电视剧的荧幕,呈现于世人眼前。他倾注心血,创作了名为“血染三清山”的剧集,已完成六集。遗憾的是,天不假年,陈老师未竟夙愿,因病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在神秘而庄重的三清紫湖两乡镇,镌刻着十一位红军烈士的姓名与荣耀,值此时刻,我来介绍几位英勇红军的感人故事宿影。</p><p class="ql-block">一位活跃在和尚山秘密区委书记,肩负着不为人知的使命。在紫湖镇的川桥村里,有位名叫张克日的村民,平日里以明立为化名行走于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化玉区委下辖的四片秘密区,就像隐匿在历史褶皱中的谜团。在川桥——那个曾经名为大桥头的隐秘之域,他担任了书记一职。在历史的见证下,被采访者称他为红军中的头头。随着红军的撤离,他坚守原地,化身为地下工作者。不幸的是,他遭敌逮捕,受尽严刑拷打。面对残酷的折磨,他视死如归,坚守信念,绝不向敌人屈服,更不背叛同胞。他就义时高声宣称:“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最终,在香火捆绑全身然后点燃,百般折磨下牺牲。事后乡亲在开化县桐村镇严村的松木坳为他挖掘了长眠之地。但关于他的故事,却很少人问津,只是在县党史有个记名无事迹记载,连个起码的坟和墓碑都没有。更谈不上有人祭祀他!</p><p class="ql-block">一位地下党工作者。紫湖镇建设村干坑口人,叫林宣伙,为红军筹集食粮作了重大贡献,被捕就义路上,他高喊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在紫湖镇土城村潘坞被杀害。他有个烈士墓,他的故事还被中共江西省委保密办、江西省国家保密局编入《印迹》,还算在英灵里有个慰籍。</p><p class="ql-block">紫湖镇仓坂村里,红军英烈刘永年,遭遇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包围不幸被捕。为慑服民心,使之不敢追随革命,不敢信仰方志敏,当局在当地招募刽子手,公然行刑。刽子手挥刀而下,第一击未中要害,刘永年烈士昂首呼号:“请补一刀,十八年后,我仍将是条好汉!”第二刀,他的头落地,鲜血喷出,洒满一地,并要将他头背去县府领赏,当地居民哀求:人都被杀了就让他有个全尸吧!结果埋在当地,一九六四年紫湖公社给他建了一个烈士墓。</p><p class="ql-block">还有张纳里、尤士斗、林贻贵、吴家方、吴邦清、赖才荣、洪华波……他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故事,源自各个角落的土地。然而,他们以相同的名字——革命烈士,在革命的烈火中永生,他们的牺牲成为了永恒的赞歌。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p><p class="ql-block">在化玉区委(成立于1933年的玉山县开化县,简称化玉,位于三清乡岭头山)的岗位上,有一位英勇的女红军,曹金香浙江华镇白渡村人,当时她是区委妇女主任。因部队撤退,党组织转入隐秘的地下工作,不幸遭国民党追捕。被迫藏身于紫湖镇程村村的一个山沟里,多日粒米未沾,气息奄奄。然而,被当地村民发现,并在三位善良村妇的悉心照料下,经过了41个日夜的护理,她终于恢复了体力,逃离了那险象环生的虎口,踏上了前往浙江开化寻找党组织的征程。在那个时代,水口这里财主家保安团驻扎,正如古谚所云:“危机四伏之处,往往暗藏安宁之所。”身处险境,犹如藏身虎穴,虽惊心动魄,却亦是有惊无险,宛若电影中的传奇篇章。三位小脚女性(裹脚)拯救红军(大脚婆)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真实的佳话,更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诠释了深厚的人民情怀。故事很长,只概述一下。</p><p class="ql-block">红军在紫湖三清一带发生的故事,一时说不尽,读者声望,只要有关注,有领导重视,有仁人志士支持,有读者。我义不容辞,誓将《追忆初心》复归其梦的原始轨道,重燃起初的梦想之火。</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虽无法复制,却能在墨香沉淀的文字与光影交织的摄影中,得以永恒传承。</p><p class="ql-block">在紫湖村的徐家店,一堵古旧的墙面上,红军宣传部留下的宣传标语,岁月流转,它们未经呵护,正悄然步入被遗忘的边缘。</p><p class="ql-block">革命先辈红军所遗留的珍贵遗物,政府部门如何精心呵护并妥善安置于博物馆的殿堂,这岂不是研讨会上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p><p class="ql-block">在深入探访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当年红军在鼓励民众支持军队的行动中,留下了许多字迹斑驳的纸条,叮嘱农户们妥善保存。然而,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一些农户因担心满门抄斩而不敢将字条留存在家中,另一些的字条则随着家园一同化为灰烬,消失在国民党军队的烈焰之中。吴祖丁隐秘地将红军所书“感恩之函”于和尚山菩萨慈悲之腹中藏匿,却终究难逃劫数,亦被劫掠一空。</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传递红军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它传递着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红军故事中蕴含的忠诚、勇敢、坚韧和团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仍需铭记历史,弘扬红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红军故事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回顾过去,更能启迪未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p><p class="ql-block">发生在三清紫湖一带的红色故事,是红军精神和方志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追忆初心》的撰写,恰如一束璀璨的炬火,照亮了红军精神的辉煌,亦是对方志敏精神的一份深情颂扬与传承。遵循习近平主席指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有何理由吝啬心力,不为《追忆初心》倾注灵魂,使之如细水长流般传承不息,以生动之笔细致描绘,以其成为党的宣传机构赋予党员干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不朽矩矱。</p> <p class="ql-block">这位被访的老奶奶名叫吴德女,她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她回忆说,当年红军来到了和尚山的源头,那时候,整个源头只有她一户人家。红军在她家里住了两天,随后便上山搭建草棚居住。她至今仍能清晰记得,红军在苏家坞那一战,英勇牺牲了十二位战士,他们被分葬在两个窟窿中,一个窟窿里安放着五位战士,另一个窟窿里则是七位。她的父亲亲自参与了埋葬这些英勇烈士的工作。</p><p class="ql-block">采访的时候,老奶奶已经因病卧床七天,但一谈到红军的故事,她的眼神立刻变得炯炯有神,她兴奋地讲述了许多关于红军的往事。如今,她已经94岁高龄,是和尚山地区唯一亲眼目睹红军事迹的见证者。她曾问我,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从她深邃的眼神中,我读懂了她的忧虑,当年那些被红军住过的农户,在战火中家园被毁,房屋被烧,家人不得不四处逃难流离。</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尽管老区的人们生活逐渐安定,但那些往昔的苦难和牺牲,始终深深地刻在老奶奶的心中。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那段辉煌岁月的缅怀和对英勇烈士的敬意。她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对那些为了新中国献身的红军战士充满了敬意和感慨。也为老区人民如何享受,象做水库移民一样的待遇陷入困惑</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者是烈士尤士斗的后裔,他讲述两则故事。一是妈妈讲为红军煮玉米糊吃不收钱;二是听他爸讲的,尤士斗烈士是被国民党兵用滚水淋头烫死的。</p> <p class="ql-block"> 三清山岭头山村怀着对革命战争年代英勇捐躯的红军无名烈士的深切缅怀,精心筑起了一座凝重而肃穆的纪念灵园,这座灵园不仅承载着村民们对烈士们的敬仰之情,也成为了传承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幽深的山林深处,隐匿着洪华波烈士的后裔精心构筑的陵墓,其所在之地,偏离尘世的喧嚣,径路难寻,鲜有人至。石碑之上,细腻地镌刻着烈士投身事业的不凡历程,以及其被捕牺牲的悲壮篇章。</p> <p class="ql-block">一柄覆盖着岁月锈痕的斩马刀,成为了红军伤员心中最珍贵的谢意,以报答那位无微不至护理他的村民之深情厚谊。至今仍被视为无上珍宝,其价值难以估量。</p> <p class="ql-block">三清乡双溪口村,在这里,我们有幸拜访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向我们缓缓道出那位英勇的林贻贵烈士的不朽事迹,以及他那悲壮的牺牲历程和宁静的安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徐家村烈士碑</p> <p class="ql-block">三清山岭头吴延照烈属证。</p> <p class="ql-block">在浙江开化县我们找到当年在程村水口避难的女红军曹金香的长孙子,进行相关调研并在某饭店就餐。</p> <p class="ql-block">在紫湖徐家店的古老墙面上,依然存留着一幅红军书写的宣传标语。岁月流转,墙面粉壁逐渐染上斑驳和粉刷层秃落,那标语依旧顽强可辨。</p> <p class="ql-block">紫湖修缮前的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往昔的《追忆初心》封面,难道就没有重见天日的机遇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