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贡院见闻

秋日暖阳

贡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取仕的场所。“贡”意味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 明清时全国有多达17座贡院,分布在大江南北,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是南京江南贡院,建于1168年的南宋,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的规模和年代虽不及江南贡院,却是全国唯一文武兼备的科举考场,在北方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已经有近300年历史,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种草许久,今天终于走进这座曾经见证无数读书人奋斗历程的院落,一探其中究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贡院大门</h3> 贡院为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西侧为文场,东侧为武场。文场由南向北完整保存了影壁、大门、魁阁号舍、龙门石柱、大堂和后楼。武场多为近年修建,有跑马道、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 <div>贡院大门前有考生进场被搜检的第一道关卡。考生必须凭结票(准考证),在寅时由学政亲自点名入场,还要对考生所带笔墨、食品、衣物进行严格搜查,防止挟带作弊。</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乾隆双槐与魁星阁</div> 乾隆双槐又称“文昌槐”。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在贡院亲手栽下这两棵槐树,至今已有270余年树龄,高大繁茂,绿荫如盖。 魁星阁阁楼上塑有一尊魁星像。"魁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史记》有:“魁,斗第一星也”。魁也为第一的意思。“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旧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魁星作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为文运之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魁阁号舍</h3> 是贡院的主要建筑,考文贡生和秀才的正式场所,可容纳考生百余人。整座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间,呈“品”字形,屋脊如燕雀展翅欲飞,楼阁窗棂做工考究。门楣上悬挂金字牌匾“笔参造化”。<br>门柱上有一副对联“不负苦心,三日辨才烧玉处;能酬壮志,十年磨剑亮禄时”。 进入号舍,右侧再现了当年考场,桌椅整齐排列,保持间距,长条桌上只有笔墨纸张和一盏马灯,坐位是一张没有靠背的方凳,考生或伏案书写,或端坐思考,偷不得半点儿懒。<br> 号舍中央通道上方悬挂着“天地玄黄”,是座位的排号。“临状元卷,奔天下魁“以鼓舞激励考生们。<br> 通道左侧展示着当年的考试用品,试卷、准考证、录取通知书等等,甚至还有被查的作弊小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贡院坐号便览</h3> <p class="ql-block">从宋代开始考生按号就座,不得移动调换。“贡院坐号便览"供考生入场寻觅号舍之用。</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童生准考证</h3> 准考证上写有考生面部特征:面形方,面色白,身中(等),无须。其五官另有疵疾之处均要注明。放在今天,贴一张照片就全部解决了。 结状 为保证考生身份的真实性,除有廪生担保外,还需邻里和族人担保。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考生杜鄂殿的试卷</div> 我趴在展台上仔细看了又看,还询问了工作人员,确认这是原件,不是电脑打印的,心中只有两个字“佩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元培殿试卷</p> 蔡元培先生是清光绪年间进士,曾被授为翰林院编修,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试朱卷,是用红笔誊录的试卷</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书院考卷</h3> <p class="ql-block">此为王显相在书院学习的课卷,被列为一等一名。<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春霖书院课卷</h3> <p class="ql-block">刘春霖,河北省肃宁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殿试夺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此卷为他参加莲池书院考试时的试卷</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试捷报 印学淳科试取中第十二名</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捷报 </h3> 童生考取生员须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如一考生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均名列第一,即称“小三元”。此为王如庆试府取中的捷报。 通过了以上三试,接下来还有乡试、会试、殿试。以前我以为乡试是在乡村进行,其实不然,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四级考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p class="ql-block">乡试上岸成为“举人”后,就能进京参加由礼部举办的会试。会试分三场,每场考三天,通过者称为“贡士”,头名贡士称“会元”。</p> <p class="ql-block">曾经有位战友名字就叫会元,寄托了他父母对他的厚望。</p>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目的在于对会试合格的贡士进行最终的选拔和排名,以确定他们在官场中的职位和地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金榜</h3> 金榜有大金榜和小金榜两种。小金榜由内阁中书填写后,交由<br>奏事处进呈皇帝御览,然后保存于大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弊工具</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堂</p> 大堂是考官议事、收取、封存试卷的地方。这里复原了考试官员工作的场景。 出号舍北门进入大堂,经过两根盘龙汉白玉石柱进入大堂,考生在这里交卷,寓意“跃龙门”。门柱对联有“凭三尺书案七寸素毫,写出安民策;把十年心血一生宏愿,化为辅国身”。 二堂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仅剩下基址。说明牌上写着:<font color="#167efb">“二堂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阅卷人不准由当地人担任,必须在本省五百里之外招聘,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这才是真正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font> 贡院最北面是后楼,又称“揽胜楼”,是考官办公、住宿的地方,有两层看台,可供考官观看东侧武场比武,是贡院最高的建筑。<br> 贡院东半部是与文场面积相当的武场。演武厅、文昌宫、石、刀、弓、箭技勇考场和跑马道,均为近年重新修建。 <h3 style="text-align: left;">文昌宫 供奉文昌星,是吉祥星宿,主管天下文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演武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跑马道</h3> 自定州贡院创建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治国安邦之才,从这里共考出文武进士52人,文武举人322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籍定州的9位著名状元</h3>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千百万士子追逐的桂冠,希望通过金榜题名,步入政坛,“十年寒窗无人向,一成举名天下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上有N多状元之最。</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早的状元和最后的状元</div>史书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春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停止科举,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状元</div>唐代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的状元郑颢。他高中状元后七年,被唐宣宗召为驸马,娶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状元时年龄最小和最大者</div>最年轻的状元是唐大中五年(851年)的状元莫宣卿,当时只有17岁。最年老的状元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的状元尹枢,中状元的时候已经超过70岁。<br>中学课文《范进中举》里那个考了20次,最终考中举人的范进,并不是年龄最大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为后世崇敬的英雄状元</div>民族英雄文天样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的状元。他21岁就考中状元,后官至丞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唯一的女状元</div>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傅善祥,南京人。1853年,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傅善祥高中鼎甲第一名。之后,被杨秀清亲招进东王府,任命为“女侍史”,负责东王诏命的起草以及文献的整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法成就最高的状元</div>柳公权以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同时也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倒霉的状元</div>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著名的“南北榜案”,当年所录的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北方举子状告到朱元璋处,朱元璋下令将主考官及状元陈安等人一并处死。陈安凭自己的才学高中状元却被车裂,真是史上最倒霉、最悲惨的状元。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而称“科举”。它创始于隋朝(隋大业元年,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延续了1300余年。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和营建东京洛阳,是其背负奢侈无度、对外征伐恶名之外三项巨大的历史贡献。<br>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其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同时,也对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被称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 历史上,曾有无数文人士子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走进科举考场,以才华书写人生璀璨的篇章。<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武高大、雍容壮观的贡院街牌楼</p> <p class="ql-block">照片均为本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