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故乡·校园与村路</b></p><p class="ql-block"> <b> 丛文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历年就要到了,按照民间传统习俗,生活在外的家人,都要回到故乡,到自家祖坟烧纸祭拜。</p><p class="ql-block">腊月里,我决定回到离别十年的老家。现在农村也都有客运汽车,通过村村通的水泥路,联结着村子与县城,挺方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晓出乘车碾雪辙。说说笑笑的一路,老家越来越近了,我的心离故人们也就近了。</p><p class="ql-block">客车开了好一阵子,过屯经村,在一处路旁,离坟茔最近的路边,司机特意为我停下车,我小心翼翼地下车,深深地透了一口气,迎面是凉冷而爽阔的空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拜结束,想到村里看一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段路,不算长,从田野一直走,更近。那些年都是这样走。</p><p class="ql-block">踏着积雪,咯吱咯吱地响,茫茫雪野,氤氲着远处的白色树带。只身于天地间移动,唯有村子的方向尚未迷失。慢慢移动,回头望望远处尚有余烟缕缕的坟茔,安安静静地。雪地上是一串弯弯曲曲的印痕。</p><p class="ql-block">手里还拿着从坟地里捡来的木棍,一路跋涉,一路用木棍为笔,于洁白的老天铺就的好大的书本,写一地《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名称,足有二三十个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抬头,麻烦来了,一条干涸的熟悉的会塘沟横在眼前。只好拄着那只木棍,小心翼翼挪下去,再吃力的弓着腰移上岸,回头看看,一对半脚印。</p><p class="ql-block">十年前,也是这个时间,也是这个方向,也是这个路线,也在这里走过。此时,心情虽然尚存刚才祭拜时的痛楚,但觉得天地宽阔许多,敞亮许多。没有了县城里拥挤的人群与喧嚣;没有了单位里的到处监控;没有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金钱与利益;没有那些绣花鞋与蓝色袜子,压力与眼睛;没有那些难听与不愿意听或听着没有意思的话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路过,校园,旧时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要穿过旧日的学校。站在曾经的校园,这里不大,但是很整洁,白雪覆盖了一切,门上着锁,正好也不想打扰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孤身站在一处窗口前,忆起,那是昔日的宿舍兼小食堂。那时,宿舍的门擦得很亮堂,每到中午大家围着圆桌乐乐呵呵地聚餐。这位村小校长,勤快得很,时常他走进厨房为大家制作午餐,可比有的“擅长编织大话,酸唧唧的,人送外号小人哉”的校长强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处,学生教室,停留了些许,眼前幻化出一女教师的的影像。她浑身充满着正能量,热情而善良。她的思维与言行令大家感觉得舒服。带出来的学生品学兼优。平时很勤快,不攀比不装太后,厨房里经常有她的身影。与个别的色眼歪嘴的,从来不能正视他人与事务的相比真是不同。个别女教师的错误意识,直至延续到退休以后,甚至可以将她的“才能”带到棺材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窗口大一点的,是当年的小图书室,当年我时常在这里看书翻阅,积累了不少的知识与文学素材,现在想想还真的挺留恋的。村小不大,可是,藏书不少,种类又比较齐全,历经多少个校长保存下来的。还是要感谢具有正能量的校长与同事,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这些已然成为过去,孩子们每天乘着国家的校车,着着整齐的校服,高高兴兴地到大学校享受先进的教育教学,享受多媒体等现代的教育设施,还有那些高水平的师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邻居,亲情,家乡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过神来,走出校门,来到昔日的旧居邻居家,主人三嫂激动地蹦到火炕下,差一点碰倒靠墙的一把轮椅,高兴地迎接我。</p><p class="ql-block">室内很温暖,炕角处,还躺着三哥,被三嫂扶起来,与我拉着手。</p><p class="ql-block">唠起家常,三嫂告诉我,她家现在已经脱贫了,感谢党的政策好,前几年村上给报了“低保”,现在有了零用钱。家里的承包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平常除了照看你三哥,还能到别人家的蔬菜大棚,合作社打工,工资还挺高的。</p><p class="ql-block">快言快语的三嫂还告诉我,兄弟你看看,冬天也不冷了,房子前后都用保温的塑料大棚扣着,宽敞明亮,还能养花呢。自家小锅炉暖气,有玉米芯烧,还不用交取暖费的。说完哈哈哈地笑起来。</p><p class="ql-block">说着唠着,她又拿出不少的粘豆包让我尝尝,久思的家乡味道,让我欣喜。更令人惊愕的是,她们还安装了有线电视,使用上智能手机,还开通了网络,学会了很多很多的科学养生知识,这一点我特别的赞赏。我们的生存,不就是想让我们的生命无恙或精彩吗?每月的逢“8”集日,都会从集市上购回青菜鱼肉,还有好吃的。我听到她的述说,感到很是欣慰。</p><p class="ql-block">临了,三嫂还覆着我的耳朵小声告诉我:你三哥这几年也学好了,不那个了,那个娘们也得癌症死了。打打闹闹半辈子,到了,还得我用轮椅推着他见太阳。</p><p class="ql-block">我看了看炕上的三哥,陷入沉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啊,农村的变化,关键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的转变。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自知这辈子都脱不去乡村的底色,也不愿意脱去。然而,这个“乡村的底色”是怎样的呢?要知道,乡村一直在变,正如城市一直在变。</p><p class="ql-block">2020年,国家脱贫年,这里政府也在进行精准扶贫,这里的农村真的变化了。不但是家庭经济的变化,还有人们的思维意识也在变化。即便生活在城市,人们对乡村生活,也常心怀向往。</p><p class="ql-block">院门前的水泥路面没有雪,这又是让我不得不有所惊愕。三嫂告诉我,村里很多人都加入“精神文明志愿者”,我也是精神文明志愿者的一员。平时,经常帮助大家解决困难,一到下雪天,及时清扫,哪来的积雪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原来是这样。她再次强调说,村里的精神文明志愿者,及时扫雪,我活着感觉有意思了。我补充说:“有意义有价值”。</p><p class="ql-block">我生活的故乡,这些年来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路上很少有小四轮突突突,草房更是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家用小汽车。村里的土地经过流转,集中到一些大户人家,原先土地的主人拿到租金后,还可以到瓜果蔬菜大棚里打工。家里人口多的,就到城市里打工,有的还学习了一手技术,真是挺好的。</p><p class="ql-block">自己在学校也好,在农村或县城也好,时常写一写情感类的见闻,不成大雅,但都是真实的。表现家乡祖国变化的东西。于网络上,目之所及有关乡村的作品,大多仍停留在几十年以前。文学作品之所以对现实的反映如此滞后,我想,首先是因为那些大家们固守于自己的童年记忆,对世界的认知没有更新迭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三、路旁,等车,小超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要返程了,在路旁的一个小超市等候返程的客车。得空看看超市的货物,真是悦人眼目,就所摆设的食品来说,就足足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各种熟食麻辣烫等,飘香溢满室内,高档香烟,新鲜水果蔬菜,现代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家用电子设备及时尚用品五光十色,甚至可以代缴电费,手机费,收视费,还可以代收代发快递邮件。你看看,农村的生活多方便,不比城里差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地方的乡村,已经渐渐蜕变成一个我们这些有着乡村经验的人都不熟悉了的、更趋近于“理想”的乡村,当然,这样的变化,只是一部分人对乡村的错愕。在当下的语境里,乡村是空心化了,是越来越破败了,是行将消失了。对乡村的认知,应该还有不同的看法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村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很多人离开乡村,也有很多人回到乡村。那些破败的乡村,大多是因为村里人到城里打工后,想办法留在了城市,很少再回到乡村导致的。我们想像一下,小两口都没有正式职业,靠临时打工住进楼房,还要支付孩子高额教育费用,还要还房贷,那个不知事的男人还要被多姿世界迷惑,那个女人还要被网络生活迷茫。再然后就是闹离婚,直至发昏。难道比家乡要好过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许多多的行为是人们对故乡观念的不同导致的,面对当下的乡村,我们不该只有一个声音,我们应该睁开眼睛,当年的贫穷与落后,很多迹象已不复存在。三嫂一家,冬季在温暖的小屋里,自由自在的过活,用网络联结着外面的世界,不是也挺好的吗。诸事在变,万物永恒。世界永远不会停下变化的脚步,乡村也不会。</p><p class="ql-block">路的对面,是一所二层小楼,建造者是原来与我在学校教学的同事,86年以后上班的民办教师,按照国家政策,被辞退了。然而,他发奋致富,弄机械,耕种了二三十垧土地,虽然有一些风险,但也有丰收盈利的年景,就这样,就有了钱,建起了自己的二层小楼。这样的设计在乡村里多少显得突兀,然而这突兀,难道不是源自我们对乡村认知的模式化?</p><p class="ql-block">返程的客车来了,就要上车了,我回过头望向远方,乡村,我的故乡,在阳光下很温暖,反射着白亮亮的光。</p><p class="ql-block">亲人们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的阳光雨露,实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p><p class="ql-block">缕缕炊烟,那是往年旧识;未来的家乡,一定更加人文,更加幸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简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