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南太行(十二)

丁白

国 宝 龙 门 寺 <p class="ql-block">到了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位于源头村的龙门寺不能不去。这是一座神奇的寺庙,规模不大但布局完整,从五代到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集于一寺。</p><p class="ql-block">浊漳河谷分布着8处国宝,龙门寺是其中时间跨度最长,文物建筑最多,石碑史料最为丰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有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10余座,碑刻、经幢、木塔、题记60余处。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结构和工艺,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造技术水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木构古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位于源头村北的龙门山腰,背靠龙门山,南有金鸡岭,东有驼经山,西有说法台。前有照,后有靠,相当于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神兽镇守四方,辟邪恶、调阴阳,正是上风上水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齐武定二年(公元550年),北齐文宣皇帝高洋下旨为高僧法聪修建寺庙,并赐名法华寺;唐、宋时期营建达到颠峰,宋时建筑已有百余间。宋太平兴国八年,宋太祖赵匡胤封给寺庙主持悟深大师紫衣三事,度牒一通,又赐名龙门寺,延用至今。</span>此后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但总体布局尚存宋代熙宁年间重修之制。</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五代遗构。</p><p class="ql-block">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为我国唐、五代时期现存惟一一座悬山式建筑实例,殿前尊胜陀罗尼经幢雕造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刻记了西配殿的建造年代。</p><p class="ql-block">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简洁的构造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p><p class="ql-block">内奉"西方三圣"及地方神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宋代遗构。</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居寺院中央,两侧为东西配殿。大殿石柱上的题刻表明,该殿建于宋哲宗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是一座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小型歇山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色。大雄宝殿是寺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台基高筑,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斗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单檐九脊顶。</p> <p class="ql-block">殿顶的琉璃脊兽为元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背面</p> <p class="ql-block">飞檐翘角上的武士</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金代遗构。</p><p class="ql-block">龙门寺原山门已不存于世,今以天王殿兼做山门。三开间,进深四椽,悬山式屋顶。虽无确切建年,但根据大木作构件的做法判断应为金代遗构。悬山式屋顶补间出45度斜拱,最具金代风格,像一朵盛开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两侧的雕有盘龙的石壁为清道光年间遗存。</p> <p class="ql-block">燃灯佛殿是元代遗构。</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的后殿为燃灯佛殿。梁架构件多为圆木,稍作加工后即使用,断面不拘一格且极不规整,这种材料在唐宋大工作中几乎不能使用,在元代也就只能将就着用了。因为大木头都让前人用完了。与山西境内的许多元代建筑颇相类同。虽然是“明袱”形制,却沿袭着宋、金时期的“草袱”之规。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构造纯朴。</p> <p class="ql-block">殿内壁画残损严重,时代风格不明显。</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为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东配殿位居前院东厢,与西配殿相对而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1504年)。虽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相比之下却显得崭新而华丽,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前后屋檐下设有插廊,内部空间缩小了近一半。为了与原有的西配殿尽量能保持一致,东配殿立面也加入了复古风格,建筑用料比五代时期细小了很多,柱间垂花装饰华丽。这种改变,多是因为人口增加,外加木材紧缺,于是人们只能使用小木料来进行补充,更加注重了造型和装饰。</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钟楼和鼓楼位于大雄宝殿两侧稍靠后。</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坐北朝南,三条轴线布局。以上建筑均在中轴线的三进院落里,对称分布。</p> <p class="ql-block">东西轴线上的建筑也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两轴线的水陆殿以及僧房、厨、库皆为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民国12年(1923年),平顺县在龙门寺创建了第二高级小学,1965年成立了石城中学。大雄宝殿墙跟的这个匾额有水平,正着念反着念都没错。全校学生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一年级到六年级,附近几个乡镇的孩子都在这儿上过学。</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东西配殿是教室,僧房禅房是学生宿舍,大雄宝殿是老师的宿舍。就这样在大殿里筑起墙,隔成一个一个的小间儿。学生们七八个人睡一个土炕,家长们定期交点儿柴火和粮食当做学费。所以浊漳河谷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语:“<span style="font-size:18px;">识字不识字,住过龙门寺”。</span></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外墙上还残留着那一时期的标语: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员1958</p> <p class="ql-block">院中古柏为何一荣一枯?院中两株古侧柏,树龄1456年,高20米,笔直参天,相传为北齐建寺时所种,西配殿前的这一株依然枝繁叶茂。而东侧的这一株早已枯死。</p><p class="ql-block">据说在文革期间,有人想把树砍倒带走,砍掉了树冠,剥掉了树皮,在树未倒之前被紧急叫停,因此遗留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干枯之躯。</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也曾屡遭劫难。也是在破四旧的年代,有人要拆掉龙门寺,拉走木材建房子,正巧赶上一位从平顺县里来的人大代表到龙门寺参观,赶紧阻止众人拆寺,说这是文物,不能破坏。但乡亲们都不愿相信,他们只觉得故宫天安门才是文物,见劝阻无效,便和大家约定一周的期限,他去找能证明龙门寺是文物的文件。他辗转跑到了太原,从省里开下证明材料,才救下了龙门寺。在那个时期,残败的寺院能以这种形式保存下来,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各殿的塑像、壁画、典籍和供器等附属文物大多已经损毁、流散,仅剩3尊后唐时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时期残存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寺院西侧山上的说法台。</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外西沟山坡上现存高僧墓塔13座,可由此前往。</p> <p class="ql-block">也可由此前往东轴线上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寺院外的两株白皮松,树龄已800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共同见证了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松柏的掩映下,龙门寺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看人间百态,任时光剥蚀……</p> <p class="ql-block">龙门山色</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白丁 蓝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