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东馆(二):青铜器

澎澎

<p class="ql-block">如果来上博东馆只看一个馆,那必须是青铜馆。</p><p class="ql-block">‌上博东馆青铜馆是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之一‌,精选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其展出的青铜器质量之精、技艺之高、数量之多,足以成为全国之最。</p> <p class="ql-block">上博东馆是第二次来了,6月27日,趁外孙期末考试后的空档期,赶紧带他来打卡中国古代青铜器馆,感受这些古老文物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内矗立着仿照古青铜器大克鼎、爵和八牛贮贝器的三个钢材构件,既有古典传统又有现代风格,令人瞩目并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为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由于青铜器多用于祭神享祖、礼尚交往、宴飨宾客等礼仪活动,故被称作“礼器”。</p> <p class="ql-block">走进上博东馆中国古代青铜器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乳钉纹管流爵(夏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束腰爵和连珠纹斝,它们都是来自夏代晚期的酒器,中国的青铜器正是始于这一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以时间为序,这里的展览分为八个板块:</span>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和青铜器制作技术。</p> <p class="ql-block">🌟不要小看这一时期(萌生期)的青铜器,例如这件“镶嵌十字纹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钺(</span>夏晚期)”,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博镇馆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件铜钺,中间镶嵌的是绿松石。钺原是砍杀兵器,始见于夏代晚期,后为仪仗用器,成为王权的一种象征。</p> <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酒器日益丰富,在爵、斝等的基础上,新出现了觚、尊、壶、瓿、罍等器类。这一时期(育成期)是青铜艺术形成并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以酒器组合为主的礼器制度初步建立。</p> <p class="ql-block">🌺甲壶,商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p><p class="ql-block">此壶长颈,腹如球体,肩部设有两个横置的钮。壶盖和肩部饰龙纹,腹部饰兽面纹。纹饰用阴刻的细线勾勒,兽目圆凸,为典型的商代早、中期装饰风格。圈足内侧铸铭“甲”,这是最早的青铜器铭文之一。</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斝</span>,商中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觚,商中期。</p><p class="ql-block">觚是裸酒器,用来承接浇灌的酒。始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是商代青铜礼器中的核心器物。</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酒器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等动物纹饰空前发达,纹饰且大量采用平雕、浮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周初虽沿袭商代礼制,却出现了由“重酒”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而且西周开始有长篇铭文。</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彝,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豫角,酒器,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此器的最大看点是腹部一侧饰犀牛首浮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罍,商晚期。</p><p class="ql-block">罍,是商代盛酒的酒桶。商代崇尚喝酒,所以制造了大量的酒器,不过,周朝创立者认为商朝的灭亡就是沉迷于酒色,“天降丧于殷”,故周公旦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禁酒令《酒诰》,收录于《尚书》之中。</p> <p class="ql-block">🌺亚夫方罍,商晚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亚夫方罍最精彩之处在于它的纹饰。从上到下可以看到口部的凤鸟纹、罍上部的龙纹、中部的凤鸟纹、腹部的两层兽面纹和底座的凤鸟纹,这些纹饰都刻画得栩栩如生</span>,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戣</span>?)古方尊,西周早期。</p> <p class="ql-block">亚(矣?)盉,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小臣(兹?)卣,商晚期。</p><p class="ql-block">整器端庄厚重,上下龙纹、鸟纹、兽面纹分布与搭配有序,且用高浮雕的装饰方法,使整体装饰既简朴粗放,又不失神秘凝重。</p> <p class="ql-block">🌺(?)父乙觥,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此器造型奇特,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被游客戏称为“四不像”。整体铸工精湛,纹饰华美,体现出西周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乳钉雷纹瓿,类似于小瓮的盛酒器,商晚期。</p> <p class="ql-block">斿父癸壶,西周早期。</p> <p class="ql-block">德鼎,西周成王。</p><p class="ql-block">鼎,古代煮食器,后演变为重要的礼器。礼器鼎出现于夏朝而流行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为鼎盛期。</p> <p class="ql-block">龙纹扁足鼎,商晚期。</p> <p class="ql-block">🌺鄂叔簋,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常与鼎组合使用。此簋为方座,方座内设有小铃,铃中有舌,振动时能发出铃声,设计之奇妙令人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甲簋,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这件方座簋是周文化的代表器物。方座台面四角饰牛头纹,腹部饰乳钉雷纹,尖长的乳钉很有特色。器内底铸铭文一字“甲”,这是周人以干支生称的一个实例。</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甗,<span style="font-size:18px;">蒸食器,</span>西周早期。</p> <p class="ql-block">龙形磬,商晚期。</p><p class="ql-block">磬是打击乐器,材质一般以石质为主,青铜磬出现于商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象首兽纹钺,西周早期。</p> <p class="ql-block">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是青铜艺术发展的转变期。青铜艺术发展由繁缛转向质朴简率,耳熟能详的列鼎、编钟、盥洗器等全新组合方式的出现,标志着礼制和社会风尚的重大变革。</p> <p class="ql-block">龙耳尊,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尊,今作樽,是一种大中型盛酒器。</p> <p class="ql-block">仲义父(醽?),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龙纹钟,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龙纹壶,西周晚期。</p> <p class="ql-block">伯盂,大型盛食器,兼作盛水或盛冰器。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师㝨簋,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p> <p class="ql-block">🌟子仲姜盘,一件充满灵动之美的春秋早期青铜器,为上博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子仲姜盘”体现了春秋早期极高的制作工艺水平,世所罕见。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当主人以匜盛水洗手之时,底下盘中的鱼禽便如游弋一般作360度转动,体现出了古人绝妙的设计构思!</p> <p class="ql-block">齐侯匜,用于沃盥之礼的礼器(洗手所用),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与子仲姜盘配合使用的子仲姜匜现为美国私人收藏,故上博此次从馆藏中挑选了齐侯匜与其成组展出,可以更直观呈现其使用方法。</p> <p class="ql-block">伯盉,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大克鼎(<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中晚期)</span>,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的西周时期,整器</span>造型雄伟,<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严厚重。</span>纹饰线条质朴简洁,有别于商晚期以来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内容丰富,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p> <p class="ql-block">鸟兽龙纹壶,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晋侯编钟,西周,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p><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被盗掘,大量随葬品被盗往国外,其中14枚甬钟流落到香港古玩肆中;同年10月,山西在后期编号8号墓中出土了两枚甬钟;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至此,14件西周晋侯编钟藏于上海博物馆,2件甬钟藏于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透雕蟠龙纹鼓座,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鼓座为打击乐器建鼓的底座,而建鼓既可用作宴乐礼仪的乐鼓,也可用作沙场战鼓。</p> <p class="ql-block">🌺牺尊(春秋晚期),造型独特,纹饰细腻,展现了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p> <p class="ql-block">蟠龙纹镈,春秋中期。</p><p class="ql-block">镈是大型打击乐器,始见于商代晚期,为使用时间较长的青铜乐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几何纹盥缶,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伯游父(罐?),春秋中期。</p> <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中期至战国)的青铜艺术再次出现高潮,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出现明显区域特征,如楚文化青铜器就有自身特色,战国晚期出现造型宏伟、装饰雄健的青铜器。</p><p class="ql-block">这是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p> <p class="ql-block">🌺交龙垂鳞纹鼎,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龙垂鳞纹鼎的制作工艺上难度相当高,但能铸造出更加精细的纹饰,且可完成极精细的镂空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变形兽面纹饶,乐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鑑,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鑑是大型水器,此器前后各置一卷尾双角龙作伸头探水状,两条龙攀附于器壁,咬住</span>鑑口,非常形象生动。颈部、腹部均饰交龙这种躯体交缠、盘旋的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p> <p class="ql-block">🌟商鞅方升,战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中国度量衡史上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秦国变强及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重要器具。此器观赏性不强,但它是对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展品。</p> <p class="ql-block">商鞅方升,曾在两年前上博“宅兹中国”考古文物展中短暂露面。此次是被放在“融合期”板块,作为开启“融合期”板块的第一件展品。难怪小胖子神情如此专注,给他点个大大的赞!</p> <p class="ql-block">鱼形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铜鼓,乐器,主要用于集会娱乐、军阵指挥、赏赐馈赠、婚丧祭祀等。</p> <p class="ql-block">🌟八牛贮贝器(西汉),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p><p class="ql-block">贮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制,这件贮贝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圆盖上塑有八头姿态各异的牛,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五牛枕,西汉。</p><p class="ql-block">此器为马鞍形,两端上翘各铸一牛。一侧无纹饰,另一侧以虎纹及双旋纹为底,其上有浮雕立牛三头。</p> <p class="ql-block">复古期青铜器(北宋~清中期)。汉代开始,随着铁器使用的盛行及其他工艺的发展,青铜铸造业逐渐衰落。然而北宋至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青铜复古之风又成为社会潮流。</p><p class="ql-block">这是宋徽宗敕命编撰的《博古图》,是依据出土实物制作礼器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鎏金龙纹夷则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馆的最后一件展品——象尊,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p> <p class="ql-block">今年3月第一次来上博东馆,参观“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详情请点击链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d7awjs?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11177"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上博东馆(一):三星堆·金沙特展</a>),结束后也曾到中国古代青铜常设展,但被“汹涌”观展人流“吓退”。今天再一次来上博东馆,就是为了弥补上次的缺憾。</p><p class="ql-block">感觉两个展览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古代青铜常设展反映的是更加全面的青铜艺术通史陈列;而“三星堆·古蜀文明特展”展示的则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地方性、区域性文化。青铜馆常设展是大而全且精;“三星堆大展”则是少而精、聚焦于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段的文明特征,风格鲜明。</p> <p class="ql-block">注:🌟表示上博镇馆之宝,🌺代表上博重要文物,(?)则表示写错或无法写出的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