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 钟声阵阵</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6900445</p> <p class="ql-block"> 11月的初冬日,红色行来到桂北兴安和全州,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和遗址,了解红色历史,缅怀先烈,撰写游记,颇有所获。在兴安游历时还另有所获,便是游览了灵渠,了解这项中国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感受先人的智慧,体验灵渠的古韵和风光。</p> <p class="ql-block"> 灵渠,位于桂林兴安县境内,始凿于秦,名秦凿渠,后因漓江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唐代称灵渠,亦称湘桂运河。灵渠是泰始皇为统一岭南,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而修建的渠道,其引湘水入灵河,再汇入漓江,自古以来就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与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p> <p class="ql-block">话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兼并魏赵韩燕齐楚6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欲肆威海外……”(《史记》载)。遂令屠睢领兵50万进攻百越之地。谁知出师不利,岭南为崇山峻岭包围,交通困难,且南方湿热,人困马乏,粮草亦不济。秦始皇又令掌管军需供应的监御史禄率士兵和民夫,在漓江湘江之间凿石修建人工运河。公元214年,灵渠建成通航,同年统一岭南,秦始皇随即设桂林、南海、象3郡,岭南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归入秦国版图。</p><p class="ql-block"> 灵渠的开通使用,使秦始皇“肆威海外”的雄才大略得以实现。灵渠后来经汉、唐、宋历代修缮,终成集航运、灌溉、经济于一体的伟大工程,泽被流域内外,惠及历史古今。</p><p class="ql-block"> (以下二图来自灵渠博物馆,致谢意)</p> <p class="ql-block"> 湘江北去,贯穿湖南全境,经880公里后于湘阴县汇入洞庭湖,再汇入长江。</p> <p class="ql-block"> 站在铧嘴上眺望。湘江发源于兴安县境内东边的海洋河,自南向北流经铧嘴处(经灵渠相连)与境内西边的大溶江(漓江源头)相交汇,经铧嘴分水,各行其道,流入长江和珠江。在铧嘴小岛的“美龄亭”(抗战时期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小住桂林时曾游览铧嘴)立有石碑“湘漓分派”,以示标识。“灕”为“漓”的繁体字,取“离”之意。</p> <p class="ql-block"> 灵渠全长36.4公里,由北南两渠组成,其主要工程有渠道、铧嘴、天平、陡门等。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长3.25公里,由人工开凿而成,与湘江故道大致略成平行。湘江水经铧嘴分水引流后,约七分水流入北渠。</p><p class="ql-block"> 南渠自南陡起,流至灵河口入漓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途汇集了始安水、石龙江、马尿河、三青河4条河流和多条小溪流而成。</span>全长33.15公里,约引三分湘江水。</p> <p class="ql-block"> 铧嘴是劈水分流的工程,四周用条石叠砌,中间以砂卵石回填,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名。要想通航,就得解决引湘水进灵渠注入漓江的问题。因此开凿灵渠需在湘江内筑一座坝,这就是大小天平,又称铧堤,与铧嘴成一座人字形滚水低坝,因它能“称水高低,恰如其分”,故名天平。</p><p class="ql-block"> 天平是灵渠精华的枢纽工程,连接在铧嘴之后,其主要功能就是自动调节水量,用来排泄洪水和拦蓄河水,提高水位,引湘入漓,起着平衡水量与向南北进水口导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铧嘴其实是一个古人分水而筑的小岛,大小天平连接铧嘴,分别向南北两侧伸延成拦水坝,大小天平顶端向江中还延伸着一道石堤,顶端呈三角尖形,亦是铧嘴形状。它的作用首先是分洪,减轻洪水对大小天平的冲击;它还有一个精妙的作用“三七分水”,也就是“三分漓水七分湘水”。海洋河来水至铧嘴处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再三分汇入漓水,七分汇入湘水。除此之外,铧嘴还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致,著名的“铧嘴观澜”,自古至今就是兴安的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兴安籍名画家彭榕画作《铧嘴观阑》。(图片来自网络,致谢意。)</p> <p class="ql-block"> 南渠是引湘入漓的主要渠道,北渠则起引航渠道的功用,通过北渠,湘江的船只皆可顺利到达大小天平的上游,转往漓江,而漓江的船只也可驶入湘江。</p><p class="ql-block"> 从高处俯看,灵渠的铧嘴,深深的插入海洋河中,将水劈分为二;南北二渠好似两根飘带,劈分之水顺着飘带,缓缓地向南北分流而去。</p><p class="ql-block"> 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是逆水到达铧嘴,绕过铧嘴后,即转顺水扬帆而去。前人根据这一景观,集苏东坡和吳仰贞各一句诗成一对联,“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䖠时”,横联为“天下奇观”。</p> <p class="ql-block"> 陡门又称斗门,具有船闸作用,可以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徐霞客游记》曾记载其操作过程,“出(兴安)城西三里抵三里桥,桥跨灵渠。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据记载,陡门最早出现在唐代,宋代时数量最多,有36座。其成本低廉,操作简洁,堪称现代船闸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悠悠灵渠水,传承千年情。如今的灵渠,不仅是重要的水上通道,两岸分布的众多文物古迹彰显着其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底蘊和深厚内涵。</p><p class="ql-block"> 如位于南渠北岸的四贤祠,因纪念对灵渠有贡献的历代4位先贤而得名,即秦代监御史禄(灵渠建造者)、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统兵荡平交趾叛乱,疏渠转饷济师)、唐代桂管观察史李渤(疏渠道、固堤防、筑铧嘴、植陡门,遂渠通畅)、鱼孟威(用巨石筑堤40里,增18座大木陡门,通百斛之舟)。</p> <p class="ql-block"> 四贤祠又名灵济寺,元代至元十五年(1355年)祠已存在。现今的四贤祠,800余平米,为五开间,有东西门楼、游廊、小榭等,院内一株重阳树,树身横吞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碑,古树吞碑成就了四贤祠一大奇景。</p> <p class="ql-block"> 史禄,越人,秦郡监,灵渠建造者。奉命凿灵渠通粮道,几经寒暑,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凿通建成灵渠。</p> <p class="ql-block"> 四贤祠内这株受保护的老树重阳木,已有900多年树龄。</p> <p class="ql-block"> 还有唐代修的万里桥,宋代建的接龙桥,清代建的沧浪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壮举。这些景致,既是灵渠的组成部分,也是灵渠古迹。</p> <p class="ql-block"> 水街,依灵渠水而建的新景点。其建筑传袭秦汉文化,再现水街沿岸小桥流水人家,两岸商贾云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融合的风貌,鲜活地展示了世界上古老运河灵渠曾经的沧桑和辉煌,还有那触手可及清晰演绎的市井风情。</p> <p class="ql-block"> 丰水期时的灵渠天平坝。清澈的湘江水缓慢地流过天平坝,远处的江岸,近处的老树虬枝,水流坝上泛起的白色水花……此时,挽起裤脚,轻轻地迈上天平坝,缓慢地踏着没过脚背的流水,在坝上走个来回,融入灵渠天平分水的画面,是再愜意不过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 时令已入冬,逢枯水季节,灵渠水位下降,游船停于渠内。两岸密密匝匝的老树虬枝绿叶,蔽日遮天,其荫凉抵消了冬日暖阳照射的灼热感。</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国家邮政局为配合纪念活动,发行特种邮票《灵渠》。</p><p class="ql-block"> 邮票上的灵渠:铧嘴、天平和陡门。</p> <p class="ql-block"> 感慨灵渠虽因战事而生,却利在千秋。它通南北水网,促文化融通,兴商旅贸易,养农田作物,所到之处,福泽一方。至今,灵渠仍在使用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