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说徐岳老师的人与他的硬笔画</p><h5 style="text-align:center;">蔡昌林</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岳老师是一直教了我50多年的恩师。</p><p class="ql-block"> 早在1970年至1972年,我在蔡家坡高中上学时,徐岳老师教语文课的知识渊博,就已经在喜欢文学的同学中犹如一个神话般的存在。虽然他没有直接给我们班代课,而他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的认真和幽默早在同学们中间传播,我曾借来张宏斌和胡发虎同学的作文本,看徐老师对其作文的批语,从中感受教诲,一边感叹老师纠错的认真,一边为那精彩的批语忍俊不禁!多年后,蔡根尚同学回忆说:“徐老师给我们三排带语文课。我在描写石头煤时,说石头煤是一种乌黑不亮的煤矸石。徐老师的批语是:乌黑必发亮!这事我记忆犹新!” </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到西安上学,徐老师调到县文化馆从事专业创作,其间创作了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品、报告文学作品,奠定了他在宝鸡、岐山文学界的教父地位。</p><p class="ql-block"> 直到1980年他由岐山调到西安,在省作协担任《延河》主编。</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京夫、蒋金彦、邹志安、贾平凹;后排左起:路遥、徐岳、陈忠实、王蓬、王晓新。)</p> <p class="ql-block"> 从这张1980年代,陕西文学界干将“文学陕军”第一梯队的合影上,从他作为国家一级作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及评论文章近300万字,出版个人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专集17种,在北京、上海、西安以及陕西、新疆、江苏、安徽等地获文学奖共25次的累累硕果中,可看出他是文学陕军东征中不可或缺的干将。</p><p class="ql-block"> 他的儿童小说《山羊和西瓜的故事》在《文汇报》获奖后,被天津电视台拍成电视剧《铁蛋》,获飞天电视剧奖。成人小说《天门阵》被改编成秦腔、湖北花鼓戏《麻利嫂》上演,后被画成连环画,至今列为经典出版的成就中,又可看出他“少爱画,中爱文,老爱泛”的深厚学养。</p> (《天门阵》连环画的部分图片) <p class="ql-block"> 1982年8月,我第二次从西安美院毕业后,分配在成立不久的省包装公司工作。那阵,公司与省工艺美术公司、省皮革公司因都属省经委主管,办公就租用了当时省委干部招待所内的“张学良公馆”。</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子,内有三幢西式建筑的3层小楼,工艺公司在东边的A楼,皮革公司在西边的C楼,我们公司在中間的B楼,吃饭都在招待所食堂。我因是单身,家在外地,公司就让我住在半地下层对着楼梯的一个仅能放两张床一张桌子的小屋里,因南边的窗户在院外地面,光线还可以。</p><p class="ql-block"> 住下不久就发现,这个公馆的北边有一排几间平房背靠北墙,墙外就是金家巷,而省作家协会就在原来的高桂滋公馆办公,居然与省作协家属楼紧挨着。</p> (张学良公馆小楼之一,我当年就住在此楼的负1层) <p class="ql-block"> 而徐老师1980年从岐山县文化馆调到省作协,就在《延河》小说月刊编辑部工作,散步几分钟就到,能这样近距离地见到老师,让我异常兴奋。</p> <p class="ql-block">(金家巷现改名为建国三巷,进去前行百米左拐,就是徐老师所在的省作协家属楼)</p> <p class="ql-block"> 从徐老师那里知道原来在蔡家坡中学教化学的朱雁老师早于他调到了西安市26中,就在省作协和省委招待所对面。有次从蔡中调到凤翔师范当校长的王稼祥老师来西安出差,也住省委招待所,徐老师就约四人一起聚会,我感慨同三个了不起的老师坐在一起的幸运,有了近水楼台的感觉,又好像回到当年。</p><p class="ql-block"> 1983年,张学良公馆改为《西安事变纪念馆》,我所在的省包装公司由此搬到南门外的仁义村。虽然见徐老师不象过去那样抬腿可到,但距离还不算远。</p> (西安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 <p class="ql-block"> 后来也曾多次去建国路作协拜望老师,也读到他的多部文学作品。他的长篇传记文学《胡星元传》,获得得陕西省双五文学奖。记得颁奖大会时,徐老师邀我去参加,在那里第一次见到路遙、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学大咖和已声名显赫的赞助商们。</p><p class="ql-block"> 也曾遵嘱带着专业相机为他的一些报告文学作品配图拍过照片。</p> (建国路金家巷省作协驻地,前面这个建筑就是高桂滋公馆,省作协的办公楼就在此处。) <p class="ql-block"> 1987年底我调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筹建处后,在文艺南路有了住房,也曾与他互相走动。此间令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大约在1995年前后,因为当时有一位朋友听我说过贾平凹老师经常去徐老师那里,也写过多幅字留给徐老师。虽然当时贾先生字还未走向市场,但也很珍贵,朋友说很喜欢,问能否要一幅给他?当我将此事告诉老师后,徐老师爽快答应,更让我感动的是,没过几天,他就不顾当时身体不适,从建国路到文艺南路,竟一口气爬了6层楼,来到我家兑现承诺。老师对学生的情谊,老师的做人,又一次让我感动! </p> <p class="ql-block"> 而真正的接受徐老师对我手把手的文学辅导,是他为我修改几篇稿子的经历。比如改《台湾有个菊娃娃》时,徐老师从文章标题,内文结构和语言都耐心地进行辅导,有些句子直接动笔修改,那感觉就像他又回到学校课堂给我改作文。</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退休后,始被聘在西京学院、后被邀去珠海主编《就业》杂志、再又到福建仰恩大学兼职,同时体验生活,2005年出版了散文集《鸽子笼笔记》,2013年又在岐山县杨慧敏先生的亲切关照下(把他在周公庙的住屋腾给徐老师)。74岁的徐老师在周公庙住了5年,编辑出版了周公庙文化系列丛书《周公庙的风花雪月》《长长的周公河》《周原秘史》及《周原儿女》(上),近百万字的文学出版物。更为重要的是,结交和发现了一批文学爱好者,这些人中有农民、老师、学生、工人、军人、干部、公务员,只要有点文学爱好和才能,徐老师都不遗余力地为其创造条件,如1988年从岐山调到省作协的冯积岐,福建作家弘都,还有李西岐、祝喜堂等等,在几乎所有从岐山走出的作家中,共同感受徐老师有如教父。对此,原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冯积岐曾著有《我的文学启蒙老师》的长文可以百度,我这里就不再赘述。我虽然只是个文学爱好者,徐老师也为我创造条件,向我约过几次稿,记得我在巴黎国际艺术城入住时,用电子邮件传去他要用于封面的《毛氏三千年祭》,正是因为这些教诲,徐老师将周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优秀品质深深地体现在自己身上。</p> <h3> <b>再说徐老师的硬笔画。</b></h3><div><br> 大约在2014年左右,徐老师电话说他要去周公庙学画画,我还以为他要画国画水墨,就给他送去几枝毛笔和其他用品,可过了三年,他电话邀我去看看他的画,当我如约而至,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风格独特的硬笔画。<br> 徐老师的硬笔画对象是老树,他首先从周公庙的老树开始,先关中、再陕北陕南。我有点奇怪,问他为什么要专画老树,他说,我老了,75了,人心树心老而相通了,我不画它画啥?<br> 我兴奋地用专业相机拍下了他的许多古树作品,并存在U盘里交他;2018年3月还整理出以《徐岳老师的硬笔画》为题发在美篇。</div> (画展前言) <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19日,由任超先生赞助,《徐岳老师的硬笔画展》在该院的大厅举办,前言照录文字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岳先生硬笔画展前言</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由医院赞助的徐岳先生的硬笔画展,今天与大家见面了。徐岳先生的画因回归自然而富有灵性,那些大自然的古老产物也因他的艺术渲染而更添生机,愿朋友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p><p class="ql-block"> (1)我从小喜爱美术。75岁那年(2014),拿起签名笔,在老家岐山周公庙,业余画起了古树。几年下来,大约画了60幅左右(含花卉),朋友们劝我予以展出。</p><p class="ql-block"> (2)本人是国家一级作家,正业是搞文学创作的。但文学作品不好办展,所以又加了一点与文学创作有关的衍生品直观内容,如连环画,电视剧连环画选,以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迹。</p><p class="ql-block"> (3)我本想只办个家庭画展,且试了试,无奈家里客厅地方太小,难以接待。老朋友、西安协和医院院长任超先生知情后,慷慨相助,誊出"协和大厅",供我使用,并将画予以装裱。很感谢任院长成人之美。</p><p class="ql-block"> (4)地方变了,但仍是家庭画展。只诚邀少数一些亲朋好友,看看画,见见面,散散心,聊聊天,捂捂心荒,也帮我进步。</p><p class="ql-block"> (5)因在协和大厅,欢迎协和职工抽空随时参观指导为盼。</p><p class="ql-block"> (6)文不好,画不好,欢迎大家多多提出批评意见。</p><p class="ql-block"> 徐岳 2019-11</p> (2019年11月19日,参加徐老师画展开幕式的部分人员合影) <p class="ql-block"> 那次展出,如徐老师所说,只是邀请了一些亲朋好友和乡党、学生,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就在画展当天的11月19日,岐山作家微信公众号转载了2018年3月我的美篇全文《徐岳老师的硬笔画》,紧接着,宝鸡、西安的媒体,都以《八旬老人画古树》为题,做了各种采访的专题报道。这也给了徐老师将陕西古树继续画下去的动力。之后还在几个县巡展过,后来尽管经历了几年的疫情,但徐老师乐此不疲,利用出外采访的每次机会,将范围从周公庙延伸到关中各县,陕北、陕南。用硬笔画表现树的枝杆和叶子,既要有造型的整体把握,又要有对枝叶桠衩的细节表现,这在专业画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头痛的难题。但徐老师胸有成竹,他说他画这些是弥补文字表现的不足、他计划要将关中、陕北、陕南名树尽量囊括。</p><p class="ql-block"> 他说每个树和人一样,都有生命和故事。他用优美的文字,散文或诗词为这些树立传,用硬笔画出它们的形象,并用线条变化表现其苍桑。一枝一叶总关情。</p><p class="ql-block"> 看他的画,我想起我们在美术史课堂上欣赏过的俄罗斯巡回画派的风景画大师希施金、列维坦等等笔下的一棵棵写实的大树,不同的是,那些大师用油画笔写生完成创作,而徐老师却是用硬笔完成,用单色线条、笔触的疏密聚散,达到丰富的色调统一,既有西方素描的功底,又有中国艺术的意境表达,饱含了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哲理,这让我感到惊叹。</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很静,问他一张画用多长时间,他说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都有。</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上中小学时就爱绘画,并很得美术老师赏识,但大学却考了中文专业,阴差阳错,成为著名作家。</p><p class="ql-block"> 但与绘画结缘的修炼,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形象思维的美感,他的小说《天门阵》曾被改编成连环画脚本,由著名的连环画泰斗贺友直执笔绘画。同样还有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也被改编成连环画出版就是例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种对艺术规律的通透了解和把握,就使得他的这些硬笔画有了更多的诗意的表达。特别是为每幅作品所配的美文、诗词,将中国美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形成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现在,就让我们泡上一杯清茶,坐下来欣赏品味这一幅幅徐老师笔下的老树和美文吧!</p> <p class="ql-block">《飘风自南》 作者:徐岳, 创作时间:2015年。</p> <p class="ql-block"> “从周公庙屋脊及龙吻,看树技摆动之态。”徐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的硬笔画,以在周公庙画的数量最多,我之所以将此放在最前面,盖因这幅取自《诗经 大雅 卷阿》中“有卷者阿,飘风自南”的名句,不仅描写了周公庙所在的地理环境,还蕴含着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做人从艺哲理,记得我第一次去周公庙,正好赶上与刚上任的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同在,那次当他喝了润德泉水称赞口感极好后,欣然写下的题字就是“飘风自南”!</p><p class="ql-block"> 而徐老师这张画,又让我想起了美术史论课上老师讲马远以“春风得意马蹄疾”诗意的名画中出现的不是马而是飞在马后面的蜂和鸟。周公庙屋脊上的鸱吻和跑兽成为此画的垫底,正表达了作者构思的艺术功底。这也是此画令人叫好称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周三公颂》 创作时间:2015年。</p> <p class="ql-block"> 徐老师说:“周公庙门口耸立着三棵古树,两棵为柏,各1300岁,两者之间为槐,1700岁。他们就像是周公、召公和太公的象征!古老能激发人的活力,历史继唤起人的青春,因此,不论春夏秋冬,他总吸引着每个游客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龙爪槐》 创作时间:2017年7年。</p> 龙爪槐是周公庙国槐之一,位于姜嫄殿前。 <p class="ql-block">《龙爪槐与石头》 创作时间:2017年国庆。</p> 《千姿百态龙爪槐》<br>这是周公庙龙爪槐的另一个角度。<br> 《谢家河的龙爪槐》位于周公庙南约5公里的后河畔。创作于2016年。 《国槐六君子》之一,写有1700年树龄牌的周公庙老树。 <p class="ql-block">《国槐六君子》之二。</p> <p class="ql-block">《背着紫藤的柏树》创作时间:2016年。</p><p class="ql-block"> 树在周公庙中院。</p> 《千年紫薇》 ——周公庙紫荆树写生。 《枳子黄了》——周公庙姜太公殿前的《栀子树》 周公庙之《卧桑》 周公庙里《夫妻柳》 <p class="ql-block"> 徐老师除了在周公庙、后河、景家、麟游、扶风、楼观台、兴善寺、华清池、新丰镇画老树外,还有去陕北、陕南时也遍搜古树,并画下来,配以诗词或短文。</p> 扶风县小留村《卧龙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这张老树徐老师画好后,又为此画专门写了一段文字,那年为展出贴在画上,现照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龙卧柏千年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偶听村言野语:这棵半卧着的唐柏,是从厚重的古城墙下挣扎着爬到城外,才找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泥土和天空。它能有今日苍龙飞天的辉煌,必经了昔日博风击雨的辛酸。遥想它当初必先萌生了某种灵感,而后才使它暴发出行动的果断与毅力。人生可无红袖添香,不可无灵石相伴,故我为卧龙柏旁凭添了一块《灵感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往昔那座古城虽荡然无存,但活了1100年的卧龙柏却成了村人祺福的神树。願君前往扶风县小留村一观。“</span></p> <p class="ql-block">《槐荫树的故事》画于麟游老县城。</p> <p class="ql-block">《麟游银杏树》画于麟游老县城旧址。</p> <p class="ql-block">《老子手植银杏树》画于周至楼观台。徐老师配文字是:</p><p class="ql-block"> 相传老子是在一个下午骑牛到这里来的。有一棵柏树就叫老子拴牛柏,大概可以证明这一点吧。</p><p class="ql-block"> 他栓牛时正值中国的周朝。他在此干的最大的事,便是写了一本千古流传的5000字的《道德经》和他的讲经活动。还有一件大事,恐怕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一棵树,一棵他手植的银杏树。也许,他拍拍手上的土,就去思考他的“道,可道,非常道”了,然而那棵银杏树按自然规律现已存活了2600年。</p><p class="ql-block"> 有一朋友看了我画的老子手植银杏冬令图后,感叹出了四个字来:敬畏生命!好一个敬畏生命!啊,老子银杏树,你拥有使人对于生命产生敬畏之心的魅力,万物都会在你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听到讲经台那边传来一个声音,“道生万物”!不只我崇拜你老人家!你看,把你手植银杏树奉若神明的传统民俗也回来了。百姓每逢初一、十五,便到银杏树下焚香礼拜。有人问我,老子还会回来吗?我笑笑说,老子手植银杏树被中国林学会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古银杏树”了,他能不回来看看?不过,像他这样的大哲学家,回来时不会再坐牛车了,可能会坐小轿车“路虎”吧!大家听罢高兴得笑成一团。</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贵妃植石榴四季歌 春》</div><div> 徐岳老师在临潼华清宫画了相传是杨贵妃种植的四个季节的石榴树,并作贵妃植石榴四季歌七律以配:</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春</b></p><p class="ql-block">春榴夜湿杏花雨,华清湖水微涟漪。</p><p class="ql-block">骊宫晓燕款款飞,玉帐美人娇娇起。</p><p class="ql-block">嫩芽枝头多嘻闹,粉面阑杆少叹息。</p><p class="ql-block">才看鸳鸯戏情郎,又思马球低蛾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贵妃植石榴四季歌 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夏</b></p><p class="ql-block">榴花开了醉东风,手植火树碧湖中。</p><p class="ql-block">写诗入选全唐诗,栽榴寿过千年翁。</p><p class="ql-block">鞠仗数尺端如月,骏马一骑蹄似风。</p><p class="ql-block">历史不厌出浴图,惹得丹青绘到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贵妃植石榴四季歌 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秋</b></p><p class="ql-block">秋树临风听暮蝉,石榴自汉西域传。</p><p class="ql-block">三色绕殿皆太真,百籽列膜向玉环。</p><p class="ql-block">杨妃无后石榴多,红带祈子枝头繁。</p><p class="ql-block">长安一夜宴多少,石榴换却荔枝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贵妃植石榴四季歌 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冬</b></p><p class="ql-block">冬眠无眠雪压枝,朝歌夜歌无凝丝。</p><p class="ql-block">宫女有幸乐蓬莱,天子才觉到丹吉。</p><p class="ql-block">石榴裙子三郎舞,霓裳羽衣六宫喜。</p><p class="ql-block">自从鼙鼓渔阳来,此恨绵绵无绝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安区《喜见唐王饮酒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徐老师为此画写的文字如下:</p><p class="ql-block"> “沿环山路至长安区内苑村,改乘农民三轮运客车北行,至酒务头村,喜见唐王饮酒柏。据说柏龄约1600年,因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避暑回长安途中,曾在这棵树下饮酒休息。树下有一块小石碑,上刻"酒务头村",另面有小字,进而说明宋时在这里设过收酒税机构。酒和这棵树有过几个朝代的交情,不谓不深。酒大概也融进了树的筋骨,怪不得看得我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弥陀寺玉兰树》徐老师画好后写了如下短文:</p><p class="ql-block"> “座落在终南山麓五台山口的弥陀寺,建于隋(588年),盛于唐。众人皆知寺内现存著名古迹为三棵古树:一棵是佛家向为敬重的婆罗树,另两棵是人皆喜爱的白玉兰和二乔玉兰。我是四月天专为看白玉兰花而去的,细赏白玉兰,花白如玉,花香似兰,外形极似莲花,盛开者花瓣展向四方。树型魁伟,雄奇壮观,听和尚说树龄千年,高达十七八米,一搂多粗,古刹很静,有花悄悄地开,悄悄地落,落入游人心里的却是一种悄悄的神意…….”</p> 《刘邦槐》<br>这张画于临潼新丰,题为:“此古槐救了刘邦一命。” 《百鸽朝梅》 2017年冬画于兴善寺 <p class="ql-block">《甘棠遗大爱》这幅画是他去陕北采访时开始画的。</p> 徐老师说“三个月后,我终于完成了这幅182x83cm的大图。并请书法名流麻天阔题写了画名:《甘棠遗大爱》。<br> 黑沉沉的甘棠枝千条万条,无不铁铸的那样坚硬。我利用线条和明暗关系,纵纵横横的交织,有时简直就构成仿佛难分难解的交错网团,我想以此给观者视觉造成强烈的冲击力,引发他们思考更多更深的社会内容。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红军长征就在这样复杂艰难的大背景下,决定了他的落脚点吴起镇。”<br> <p class="ql-block">《佛看花》,创作时间:2017年夏。</p><p class="ql-block">“玉佛位于西安市南郊兴善寺中院。”画上有衔章名章各一。</p> 《商山“四皓”柏》 <p class="ql-block">徐老师为此画写的文字是:</p><p class="ql-block"> “陕西商山四皓陵园“位于商洛丹凤县城西7.5公里的商镇新街西段。园内巨冢罗列,古柏环绕,碑石林立。</p><p class="ql-block"> 商山四皓陵园里埋葬着二千多年前秦朝的四位博士,即:周术、吴实、崔广、严秉。四老人皆因品行高洁,银须皓首,避秦焚书坑儒而隐居商山。他们过着采食商芝,栖身洞穴的清贫生活,曾赋有著名的《采芝操》,流传于后世。后因匡定汉室有功而拒不受封,仍隐居商山,死后汉孝惠帝亲自立碑“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召令百官四时扫墓,以示尊敬。 历代过往文人骚客在商山留有诗文百余篇(首),盛赞四先生谈泊名利,坚持道德操守的高风亮节。</p><p class="ql-block"> “四皓古陵冲北斗”为旧时“商州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棵香椿树》</h3>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于丰园小区,也是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一个小区,省作协许多专家福利分房住在那里。徐岳老师为此专写了一篇散文,照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我画了一幅画,名为《五棵香椿树》,确实是五棵,但它确实又是一棵。究其原因,要从著名作家高建群君说起。传说那一年,他从老家院子挖来一棵香椿树,栽在我们小区花园。民谚"树挪活",它果然活了。我几乎每日要从它身边过往,知其信息便多,当时就一尺来高,如小猫儿小狗儿,蛮可爱的;现在一人多高了,下半身伤痕黑疤黑累,那是它诸多不幸长存的记忆;上半身却窈窕淑女似的,那是它自瘉毅力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从"一尺"到"一人",历经五载。几多风雨几多愁,几死者数矣,细节实难备述。今我只好用硬笔如工匠般描绘出五幅图来,让人细细去品味它的艰辛成长史。 </p><p class="ql-block"> 一日,邀友人品读,其一王说,我品出了人生的艰难曲折况味。其二周说,树主人的创作人生何曾不也如此!其三赵说,这幅画可不可以送他?我说,不可以,我还要给它写序呢。</p><p class="ql-block"> 于是,友人走后,我独自面对《五棵香椿树》发了一会痴呆:</p><p class="ql-block"> 它在这里第一年发的香椿牙被人连头袭走,做了一碗香喷喷的炒鸡蛋;第二年春,它拐弯抹角又生出鲜活的一丛红玛瑙嫩芽,又成了他人舌尖上的美味;第三年,它生出一朵"菊花美人",红滟滟的。近乎穿了透明羽纱。高贵至极,结果又上了人家的餐桌;第四年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在这四年里,别人一年只发一次芽,它要发几次,但它没有过恢心丧气,它没有过怨天忧人,它没有过懒惰怠工,它没有过想入菲菲,做一棵臭椿,独善其身,当然它可能愉愉地流过泪,这个理由是能成立的;不过,据它的左邻右舍回忆,没见过。它的个性善于宁静致远,根在地下悄悄地向深处,向远处延伸再延伸,吸收土壤里的营养,自强不息,攒劲聚力!第五年,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树身轻摇,一口气窜起一米多高,成就了它的美梦一一长得像一把伞一一为人遮阳避雨的伞。</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西方大哲人尼采的一段话。"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是呀,怕向下者,焉能向上?</p><p class="ql-block"> 好了,取高君之香椿树,写成此文,是为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画树,徐老师也用硬笔画了一批花卉,选几幅附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虽高贵,纸杯养照样开花照样香。”</p><p class="ql-block">”别笑我臭!九月韭菜佛开口。“</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的紫薇与睡莲》</p><p class="ql-block">《鞭炮花与木槿花》</p> <p class="ql-block">《玉兰与海棠》</p> <p class="ql-block">一画一名言:</p><p class="ql-block">“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p> <p class="ql-block">盆景《吸水石上的兰花》</p> <p class="ql-block">《蚊子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景令村之酸枣树》</p><p class="ql-block"> 直到去年(2023年)9月份,我还收到徐老师发来他的新作,并附上这段文字:“我们岐山县有个村子叫景家村,祖宗是由堀山沟迁出来的。乡情难舍,顺便挖了两棵筷子粗的酸枣树,栽在新移来的 村里。酸枣树本是灌木,不料长成了乔木,成为岐山一大景观,该村也就被人叫做“景家”了。我的家蒲村离此很近,便去拍来画了。此树树龄有一千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就在同时,他还是新作不断,其散文也被省政协主办的《各界》杂志刊发。</p><p class="ql-block"> 现在,徐岳老师虽是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㨗,坚持创作不停,还在酝酿着一个宏大的编写规划呢。</p> <br> 总而言之,徐老师在我心里,犹如一棵参天的大树,就像他用硬笔画出的那一幅幅盘根错节、苍虬屹立的老树一样。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