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长——洛阳桥

蓝色雨

<p class="ql-block">分享每一天的小确幸 42年后再次来到洛阳桥,既有熟悉的印记又有陌生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900多年来,经历了52次地震,21次飓风,57次水灾,被桥梁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在一九八八年就被授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始建于1053年,历时6年8个月的努力,至1059年太守蔡襄终成其事。</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现在全长约731米,宽4.5米。有桥墩45座,桥南、北保存有4尊十一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泉州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建桥时由于洛阳江出海口潮狂水急,江底为滩涂淤泥,无坚实基础,桥基屡被冲垮。建造时创造了"筏形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的建桥技艺。</p> <p class="ql-block">"筏形基础"即修桥时先在江底抛置大量石块,形成矮堤,然后用条石丁顺交错叠砌形成船型桥基桥墩,可有效减轻水力的冲击;"浮运架梁"即利用潮涨船高的规律,将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浮运横架在桥墩而成;"养蛎固基"即在洛阳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利用牡蛎附着石头的交合作用,将桥基石和桥墩石凝结成牢固整体,这是古代将生物学应用于跨海桥梁建造技艺的首创!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p> <p class="ql-block">黑压压的一片海蛎石布满了退潮后的岸滩,那是海蛎们安好的家。一"家"一"户"星星点点的把石块钉紧,只等海水来把它们浇灌。</p> <p class="ql-block">"万古安澜"碑刻的寓意是指水波平静,象征着太平,寄托着人们对这座桥梁的美好期许。</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称萬安桥,这座桥不仅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还被誉为海内第一桥,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刻位于泉州洛阳桥的碑亭中,题为"西川甘雨"。明嘉靖年间泉州大旱,泉州知府方克率众祈雨救旱,乡民深受其惠,碑文中的"甘雨"就是见证。</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对泉州乃至中国的交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见证了岁月的更迭,却依然屹立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退潮后搁在海滩上的片片渔船,把我的思绪带到盛唐时的泉州,靠海而居,以港而兴,被称为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绵长曲折的海岸线上,有着众多海湾,水域宽,航道深。</p> <p class="ql-block">横跨在江面上的洛阳桥,宛如一道长虹连接两岸,给人以无尽遐想。桥身的石板,经过岁月的洗礼,显得古朴而沉稳。走在桥上,感受着脚下的石板,仿佛触摸着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泉州洛阳桥上的石像是北宋名臣蔡襄,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曾两次出任泉州太守。在任期间,他积极筹集资金,招募民工和工匠,最终建成了洛阳桥,获得百姓的敬仰。为了纪念蔡襄的功绩,当地百姓在洛阳桥头树立了蔡襄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古韵悠长的洛阳桥,铭记着岁月河流所流淌过的尘事凡俗,记录着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刻录显示着春华秋实朝露夕阳的轮回变幻!再走洛阳桥,感受那沉淀千年的古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