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亦未寝,随时可叫醒。 <p class="ql-block">这个11月,张怀民——一位生活于近千年前、生平不详的古人,又如往年此时一样,兴起一波“怀民亦未寝”的网络流量,甚至连百年中华书局也聊发少年狂,在公众号发出“张怀民被叫醒941周年纪念日特别推送”。</p><p class="ql-block">宋神宗元丰年间,张怀民被贬黄州。他与因“乌台诗案”坐事、谪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既境遇相同,复意趣相投,订为知交。</p><p class="ql-block">冬夜,两人结伴赏月,苏轼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p> <p class="ql-block">全篇不足百字,两次提及挚友姓名,怀民遂以与汪伦类似的方式进入经典。《记承天寺夜游》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后,“张怀民”更成为莘莘学子的共同记忆。</p><p class="ql-block">附:《记承天寺夜游》</p><p class="ql-block">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p> <p class="ql-block">约莫2021年,年轻网友造出“怀民亦未寝”的梗。大多属夜猫子的他们挖掘出苏轼自己常熬夜,还喜欢拉亲友一起熬夜的证据,认为张怀民那晚已经睡了,被“强行开机出去嗨”。</p><p class="ql-block">许多网民自曝也有入睡后被朋友拉起来“继续嗨”的经历,顺着这个思路整活,制作各种表情包、视频。</p><p class="ql-block">那以后,逢农历十月十二日,总有网友“纪念苏东坡半夜去找张怀民周年”,“纪念张怀民被叫醒周年”。</p> <p class="ql-block">但今年的这波流量与以往不同:多地官方新媒体入局“怀民亦未寝”,以评论的形式将网梗勾连到每一位普通人,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再将时空压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功利的当下呼唤本真、纯粹的情感,迅速刷屏朋友圈。</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怀民亦未寝’成为流行梗不断翻炒?大概是人们在呼唤久违的温馨友情。试问,你有没有这样大半夜笃定‘亦未寝’、随性去打扰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张怀民火了,因着苏东坡的诗文千古流传,其实,明月常有,张怀民却不常有;苏东坡难得,张怀民亦难得。少宅在家里,走出来做个“E人”;少在直播间看“化妆舞会”,多跟眼熟的人打声招呼;少抱怨“你不懂我”,多学着去懂别人。你在找“怀民”,你也是别人的“怀民”。</p> <p class="ql-block">“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记承天寺夜游》这样‘平淡’的叙述很难引起少年人的共鸣,但那些年读过的书终究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在某个时刻涌上心头,才发现看似平淡的句子蕴含着无尽况味。”</p><p class="ql-block">“浙江宣传”的文章说,怀民睡没睡,都不妨碍大家对这段友情的羡慕。很多人感慨缺少乐于分享喜忧、任何时候不惧打扰的朋友,是《记承天寺夜游》时隔900多年翻红的重要原因。不过,与其羡慕苏轼有这样的朋友,不如从他的交友之道中学习一二,不以贵贱论友、用心热爱生活、想他人之所想。</p> <p class="ql-block">怀民亦未寝,往事已千年。技术以加速度飞奔,至广大而更精微地重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有一种力叫“离心”,人们越发需要友谊来充实自己、整合自己、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希望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也能有一个不管多晚都可以随时去找的“怀民”。</p>